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口算能力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參加數學學習活動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堅持練習,逐步達到熟練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口算訓練,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口算教學,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文章提出了“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一、重視算理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口算技巧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算理教學,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設計教學內容,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口算技巧。算理是學生掌握口算技能的關鍵,學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算法,明白為什么要這樣算。鑒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為了真正提高他們的口算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計算技巧的教學,還要注意計算理論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各種口算技能。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相關內容時,筆者借助學具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擺小棒的方式,在動手操作中對簡單的加減運算產生感性的認知,初步掌握加減法的口算技巧。在教學中,筆者先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在森林運動會中,參加長跑的動物有8只猴子、4只大象,請問一共有多少只動物參加長跑比賽?”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別擺出這兩種動物的個數,并數出總數。在學生數出總數之后,口算教學本該結束了,但筆者為了使學生獲得算理知識,再次提出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算出問題的答案呢?”之后,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湊十法”的口算技巧,并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學生不僅高效解決了問題,還掌握了相關算理,為提高口算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口算訓練,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教師要將口算教學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并長久地堅持下去,如此,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口算訓練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擇優選擇。其中,趣味性的口算訓練活動較受學生喜愛,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還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逐步提高口算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相關內容的教學中,為了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筆者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撲克牌組織學生開展“抽牌游戲”。在游戲中,筆者先向學生展示標有2~10這些數字的撲克牌,然后依次由筆者和一名學生各自抽取一張牌,由學生對這兩張牌上的數字分別進行加法和減法運算,倘若學生回答正確,則由筆者為學生獎勵一朵小紅花,然后換下一名學生與筆者進行游戲,依此類推。在全班學生都參與游戲之后,筆者要求獲得小紅花的學生進行兩兩比拼,具體規則是:兩名學生各拿半副撲克牌,分別從自己和對方手里抽取一張撲克牌,對牌面上的數字進行加法和減法運算,準確率最高的學生獲勝,并獲得筆者給予的獎勵。在第一輪活動中沒有獲得小紅花的學生則要作為裁判監督比賽,在監督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在心里自主計算。該游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口算學習的熱情,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為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培養良好習慣,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而良好的口算習慣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口算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失誤,如錯誤閱讀數字或符號、忘記“加進位”、忘記“減退位”、口訣記錯等。這主要是學生不良的口算習慣造成的。基于此,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口算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
筆者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活動中,往往從學生接觸數學計算開始,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計算題中的每一個數字和符號,然后選擇合理的口算方法計算,以培養其良好的審題習慣。對于一些粗心大意的學生,筆者還會要求其在審題的過程中用筆將問題寫下來,并在寫的過程中對比觀察數字和符號,以保證算式內容正確,為后面準確計算打下基礎。另外,為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口算習慣,筆者每天堅持在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口算訓練。在訓練中,由筆者出題,學生作答,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根據題目的要求,合理選擇算法,快速正確地口算出結果。具體訓練方式如下。一是用好口算本。筆者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在口算本上寫幾道口算題,然后快速地口算,這種速算形式的效果比較顯著。二是運用口算卡速算。筆者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口算卡,并讓學生輪流當“小老師”,在課堂上提問,由其他學生快速說出結果。三是組織聽算練習。筆者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小精靈”念口算題,學生則在口算本上寫結果;在“小精靈”念完題后,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結果,由“聰聰”和“明明”當裁判。筆者通過組織學生開展以上多種形式的口算訓練,既激發了學生口算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口算能力,幫助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養成了良好的口算習慣。
四、引導發現規律,提高學生口算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口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小學低年級的口算題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大多是一些基礎性的運算,但也有一定的運算規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除了帶領學生分析和總結口算的技能和方法,還要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相關的規律,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十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相關內容時,筆者從20以內進位加法口訣表開始入手教學,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口訣表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加法的概念和20以內的數有大致的了解。接著,筆者根據20以內進位加法口訣表,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了以下計算式:9+2=11、8+3=11、7+4=11、6+5=11、5+6=11、4+7=11、3+8=11、2+9=11。然后筆者帶領學生了解和總結這些算式中變與不變的規律。筆者還將這些規律改編成好記易懂的口訣兒歌,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感,提高學生口算的正確率。
五、引導學生突破慣性思維,促使學生掌握口算方法
“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鑒于此,教師在口算教學過程中應當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突破慣性思維,促使學生熟練掌握口算方法。
例如,在28+4這一題的口算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將4拆分為2+2,將28+4轉化為28+2+2=30+2=32;在25×2×2這一題的口算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先計算2×2,將算式轉化為25×(2×2)=25×4=100;在23+16+7這一題的口算教學中,筆者引領學生尋找更簡便的計算方法,調換加數的位置,進行加法湊整,將原式轉化為23+7+16=30+16=46;在62-25-15這一題的口算教學中,筆者啟發學生進行減法湊整,將原式轉化為62-(25+15)=62-40=22;等等。筆者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明白了無論是加法、減法,還是乘法、除法,只要將數值拆分拼湊成整數,其計算起來就會比較容易。這能夠培養學生的“湊整”意識,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助于學生突破慣性思維,提高口算效率,快速得出算式結果。
六、引導學生實際運用口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口算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口算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口算。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運用口算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可以使學生感知口算的魅力和重要性,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口算能力。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小學低年級學生都有購物的生活經歷,如買文具、和家長一起買菜等,同時,他們積累了一些有關人民幣的知識,能根據出示的人民幣準確說出其面額。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現實生活中的購物場景,引入“購物”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鍛煉口算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超市購物的情境,并提前為學生準備道具,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在游戲中模擬購物過程,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游戲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發面值為10元、5元和1元的人民幣,將“商品”價格定在20元以內,方便學生在“購物”過程中通過口算正確付款和找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并多次改變“商品”的價格,使學生能夠逐漸熟練地使用“破十法”等口算技巧。這樣既能將乏味無趣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又能使學生在游戲中提高口算能力,能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口算,比如,在文具店購買文具時計算總價、計算每個月家中的生活開支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口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對口算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提高在生活中有效運用口算的能力。
結語
“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把口算教學擺到應有的教學位置,有效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在口算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充分把握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并滲透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要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教學策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口算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和反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漣水縣麻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