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數據觀念、模型意識和應用意識等,使學生能用簡單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描述現實世界,能用數學語言表述具體的生活現象。在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作業的優化設計是比較重要的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教師應從“讀思達”視角創新數學作業設計模式,引導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實現“微表達”。本文探討了“讀思達”視角下,如何通過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的“微表達”能力,以供參考。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讀思達”的內涵
“讀思達”是“閱讀·思考·表達”的簡稱,強調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和本體性。在小學數學運用“讀思達”教學法時,“讀”是指通過閱讀數學教材、數學參考書等獲取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思”是指深入思考數學問題,分析數學問題的本質和解決方法;“達”是指用數學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和解題過程,并與他人交流數學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基于“讀思達”理念創新作業設計時,要注重對學生數學閱讀、數學思考和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二、“讀思達”視角下設計“微表達”數學作業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師在創新數學作業設計時,從“讀思達”視角出發,設計“微表達”數學作業,對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微表達”數學作業的設計和應用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讀思達”視角下的“微表達”數學作業強調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深度參與和思考,教師通過設計具有層次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作業,能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問題,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微表達”數學作業一般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知識點到拓展問題,逐層遞進,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深入思考。同時,“微表達”作業具有探究性,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微表達”數學作業具有開放性,能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次,“微表達”數學作業的設計和應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讀思達”視角下的“微表達”數學作業一般具有實際背景,富有挑戰性,在實際應用環節能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使學生逐漸形成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同時,“微表達”教學作業設計注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鼓勵學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相互融合,解決實際問題,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運用,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此外,“微表達”數學作業設計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最后,“微表達”數學作業的設計和應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表達”數學作業通常會創設富有趣味性和實際意義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進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微表達”數學作業通常會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或實際應用場景,這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激勵機制,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和指導,這有助于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三、“讀思達”視角下設計小學數學“微表達”作業的策略
基于“讀思達”教學視角,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微表達”,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使所設計的數學作業能支持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設計游戲化作業,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游戲成果
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環節,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業中的“微表達”,對數學語言的應用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并在數學作業設計中體現“減負增效”的要求,教師可以設計游戲化作業,并引導學生在完成游戲化作業的過程中用數學語言進行“微表達”,描述游戲成果。
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辨認方向”這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游戲化的作業,并從“微表達”教學指導的角度,引導學生描述自己的游戲成果。首先,教師可以綜合分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設計“方向探險家”數學游戲作業,即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創建一個虛擬城市地圖,包括主要的街道、建筑物等。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虛擬城市地圖中扮演方向探險家的角色,要求學生在虛擬城市中完成一系列任務,如找到指定的地點、按照指定的路線行走、回答有關方向的問題等。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自己的行動和發現,如“我從城市廣場出發,向北走了三個街區,然后向西轉,又走了兩個街區,就找到了圖書館”,或者總結自己的游戲體驗,如“在游戲中,我發現當自己迷失方向時,可以通過尋找地標或建筑物來確定自己的位置。我還學到了在出發前先規劃好路線會更有效率”。這樣借助游戲化數學作業的設計和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辨認方向”這個知識點,同時促使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微表達”,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設計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生活現象
數學課程與學生的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從“讀思達”教學視角出發設計生活化的數學作業,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現象和生活場景,能夠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可以踐行生活化的作業設計理念,創新作業的形式,并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除法”中的“調查‘生活垃圾’”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并在作業中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現象。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這節課的知識內容和教學要點,要求學生選定一類生活垃圾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制作調查表,利用小數除法計算每種垃圾的平均重量和處理率指標,分析數據并給出相應的建議。教師可以從多角度鼓勵學生實地調查,觀察和發現生活現象,并在數據分析和思考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微表達”,用數學語言描述調查過程中的現象。比如,“我們調查了小區40戶家庭一天的廚余垃圾產生量,總共收集了50千克的廚余垃圾。通過計算,我們發現每個家庭每天平均產生1.25千克的廚余垃圾。”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已知小區有400戶家庭,如果每戶家庭每天減少0.5千克的廚余垃圾產生量,那么整個小區每天可以減少多少千克的廚余垃圾?”,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調查結論和改進建議用數學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通過調查發現,小區的廚余垃圾產生量較高,如果能將每個家庭的廚余垃圾減少一半,那么整個小區的廚余垃圾產生量將減少200千克/天,一年將減少73000千克,將極大地減輕環境壓力”。這種基于生活化的數學作業的設計和應用,能真正達到數學教學“微表達”的實踐效果,使學生能運用數學語言描述社會生活現象,并能基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思考和探究生活問題,從而全面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態,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設計層次化作業,帶領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個性看法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該遵循層次性教學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設計能凸顯“讀思達”特色的分層作業,并指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個性化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微表達”能力。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要兼顧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個性化需求,設計多個層次的數學作業,并滲透“微表達”數學指導模式,從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微表達”條件。
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數據處理”中“扇形統計圖”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遵循層次化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多層次的趣味作業,并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的個性化看法和體驗。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設計基礎、提高和拓展這三個層次的作業,讓學生選擇符合自身能力的作業,并指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參與“微表達”實踐。在設計基礎層次的作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組數據(如班級學生各科的得分情況),要求學生計算各科得分的百分比,繪制扇形統計圖,并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制作過程,如“我先計算了各科得分的百分比,然后用圓規畫了一個圓,再根據百分比計算出每個扇形的角度,最后用不同顏色的彩色筆填充了不同的扇形”。在設計提高層次的作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張扇形統計圖(如某種商品各年齡段消費者的購買比例),要求學生分析統計數據,回答問題,如“哪個年齡段的消費者購買比例最高?哪個最低”等。在指導學生完成提高層次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分析結果,如“通過觀察扇形統計圖,我發現25~30歲年齡段的消費者購買比例最高,達到了40%,而50歲以上的消費者購買比例最低,只有10%”。在設計拓展層次的作業時,教師要重點關注扇形統計圖知識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實際問題情境(如學校圖書館各類圖書的借閱情況),要求學生利用扇形統計圖進行數據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在此環節的“微表達”實踐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分析過程和結論,如“我通過觀察圖書館各類圖書借閱情況的扇形統計圖,發現小說類圖書的借閱比例最高,達到了60%,而科普類圖書的借閱比例最低,只有10%。因此,我建議舉辦相關活動激發學生對科普圖書的閱讀興趣,提高科普類圖書的借閱率”。由此可見,教師將作業的優化設計與“微表達”實踐緊密融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深度思考,還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和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