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學科,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素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堂教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途徑,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培養。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積極探索并實施各種課堂教學策略,其中,“教學評一致性”理念逐漸受到教師的關注和認可。這一理念強調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的緊密配合,以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更加系統、全面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筆者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探討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教學評一致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第一,“教學評一致性”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當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保持一致時,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進而增強學習效果。第二,“教學評一致性”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通過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和實施有效的評價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第三,“教學評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專業水平。在“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的專業水平。同時,教師不斷學習和研究,以適應教育的發展和變化,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精心設計課前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導入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合適的課前導入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前導入的設計,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巧妙地設計合適的導入方式。其中,問題導入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些與新知識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導他們進入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章第一節“隨機事件與概率”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入隨機事件與概率的概念。在開始上課前,教師可以準備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裝有一些紅色和藍色的小球。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讓幾名學生分別從袋子里隨機抽取一個球,并記錄抽球的結果。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每次抽取的結果都是隨機的,什么是隨機事件?”通過這個實例,教師不僅能夠引出隨機事件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到概率是用來描述隨機事件發生可能性的數學工具,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同時,這種實例導入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隨機事件、概率的概念及其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進而增強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二)積極引導和點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他們的任務不僅是要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點撥,提供思路和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關,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教師的積極引導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問題解決思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這種引導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點撥,能夠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三節“因式分解”的教學為例,這一節的知識點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能夠培養學生的代數思維和運算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積極引導和點撥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和技能。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或實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什么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斷一個多項式是否可以進行因式分解?”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點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學習資料和任務,讓他們更深入地學習和探究。在“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個性化的指導和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成果的“一致性評價”。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運算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整合教學評價內容,注重學習的過程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增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為了實現全面而準確的教學評價,應整合各種評價內容,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如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注意力集中程度、與他人的合作情況等,全面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同時,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從作業的準確度、完成度和創新性等方面來評價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小組討論也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小組中的發言情況、對問題的分析情況等,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維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評價中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興趣愛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反饋。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注重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學習技巧的掌握情況等,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注重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情況,給予他們更多的挑戰和拓展機會,鼓勵他們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優勢。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課前準備好剪刀、白紙、鉛筆、直尺等工具和材料。在課堂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剪出邊長分別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三角形和邊長分別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的三角形,并讓學生將這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平方后相加,進而引出a2+b2=c2的定理。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理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為了更好地進行自評,教師可以適當地給出一些參考問題,如“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學習方法?”“如何快速地記住這些概念?”“在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是否有矛盾或者分歧?”等。在完成自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組內互評,讓每個小組成員對其他成員在教學過程中的貢獻和表現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可以鼓勵每個小組的成員繼續探究,鍛煉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幫助他們養成積極學習的良好習慣。學生通過參與教學評價過程,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還能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
(四)強化課程復習要求,鞏固所學知識
復習作為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每節課結束后,教師應積極強化課程的復習要求,保證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應該通過課后復習環節,貫徹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基礎知識,通過反復的視頻講解、微課等形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及時回答學生在課后遇到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溝通,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微課,詳細講解“消元”和“化歸”這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更熟練地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可以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習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更熟練地掌握解方程的技巧。接著,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遵循一定的解題流程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訓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完成課后練習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評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讓學生將自己掌握得不熟練的知識點反饋給教師。教師在收到學生的反饋后,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教、學、評三個環節之間的高效運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結語
“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使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保持一致,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課前導入、積極引導和點撥、整合教學評價內容、強化課程復習要求等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隴西縣鎮南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