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如何幫助學生度過青春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積極的認知與良好的情感態度,是初中教師應當重點思考的問題。教師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家校合作。一方面,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關注與引導。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積極主動與家長溝通,爭取家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挖掘家庭教育資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進一步拓展教育時空,發揮家長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實現家校合作的要點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思想與情感態度,讓學生積極面對成長路上的挫折與困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學生而言,影響其心理狀態與思想觀念的因素不僅有校園生活,還有家庭生活。因此,學校要依托家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分別明確家庭與學校在教育中的協作角度、教育方向與角色定位。這樣,家庭與學校才能夠真正落實合作,實現預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家校合作創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馬克思認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也是潛移默化的。因此,要想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家長要從創設環境開始。學校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環境,在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知識、闡釋心理健康案例,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接受學生的咨詢。但是僅依靠學校的力量很難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應積極開展家校合作,將家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讓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充分接觸積極的思想和正確的觀念。
以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陽光心態,快樂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例,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讓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正確看待得失,形成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家校合作,將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相銜接,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安全積極成長空間。具體來說,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與家長加強溝通,明確提出了“陽光心態,快樂成長”活動的要求,共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案,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學生積極心態的重要性。同時,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在家中粘貼積極向上的標語,或者在學生的臥室中放置柔和的書桌燈、具有激勵作用的海報等,并讓家長記錄學生面對挫折時的表現。此外,教師還要求家長在學生每天放學之后,語氣柔和地詢問學生在學校是否遇到了困難,了解學生是如何解決困難的,并給予鼓勵和認同。第二天,教師再根據家長提供的反饋,讓學生解決一些小困難,為學生提供自己克服困難的機會。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空間,為學生打造了全方位的發展空間,充分發揮了環境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二)將家庭教育納入育人體系中
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與學校要互相配合,共同落實教育任務,以達到“1+1>
2”的效果,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學??梢詫⒓彝ソ逃{入學校的育人體系中,充分發掘家庭教育的育人作用。
例如,針對初三學生,學??梢蚤_展“堅定信仰,克服困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幫助初三學生應對學習壓力,使其保持穩定、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規劃應將家庭教育納入其中,幫助家長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引導孩子順利度過初中時期。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在下班之后陪伴孩子,與他們一起進入學習狀態,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激活他們學習的內生動力;可以與孩子一起鍛煉,互相鼓勵,共同增強體能;可以根據孩子面臨的學習壓力與不良心理情緒,主動為他們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引起孩子的共鳴。只有將家庭教育真正納入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才能夠真正實現“1+1>2”,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得到質的飛躍。
(三)增強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向的一致性
教師與家長在教育目標和方向上應保持一致,互相理解和支持,從而有序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可以為實現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場域支持。例如,為了向學生傳遞“熱愛生活”的思想,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勵志故事,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整理自己的房間、探索戶外自然空間、捕捉生活的溫馨細節等方式踐行這一思想。這一過程體現出家庭與學校教育方向的一致性,有助于學生逐漸形成熱愛生活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過程中,學校與家庭要有共同的方向與目標。學校要以多種形式開展家校交流活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促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主動配合學校的教育計劃。
以“堅定信仰,克服困難”初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班級家長微信群等渠道讓家長了解活動的目標和方向,引導家長樹立方向一致的家庭教育目標。在一致性目標的驅動下,學??梢越M織開展具有目標導向性的活動——“記錄每個克服困難的瞬間”,要求學生寫周記,在周記中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難,說說自己如何克服困難。同時,在這個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家長要向孩子分享自己解決工作難題的經歷。在家長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傾聽,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時,家長要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以實現家校的一致育人目標。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實現家校合作的策略
在明確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育人分工與角色劃分之后,學校要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以確保育人實效。在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學習,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以便雙方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教育策略。
(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構建家校合作框架
家庭與學校的環境和氛圍、家長與教師的態度,對初中生的思想觀念、情緒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學習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如基于團體動力學的歸屬感相關理論、積極心理學理論等,分析班級學生的成長影響因素、學生心理狀態影響因素、學生自我意識要素與內在需求等。
以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喚醒青春活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例,學校教師遵循積極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認知經驗、價值觀念、情感態度與心理品質。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包括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等理論知識,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共情啟發,喚醒青春活力”。在這一主題之下,家庭教育內容與學校教育內容分別確定下來。前者為: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實施家庭教育,引導家長認同學生的自我意識、肯定學生的個體需求、與學生共同參與親子活動。后者為:面向家長組織開展專家宣講活動,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面向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親子活動。這樣,基于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初步構建完成,教師與家長都明確了自身的角色定位,主動開展合作,共同激活學生的成長動力。
(二)根據目標劃分模塊,為家校合作教育提供載體
在明確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之后,應當進一步劃分不同的教育活動模塊,以便家長與教師落實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真正解決學生的成長問題。
仍以“堅定信仰,克服困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例,該活動的整體目標是幫助初三學生應對學習壓力,使其保持穩定、良好的心理狀態。教師可以將此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劃分為以下四個模塊:特殊情況學生成長教育模塊、班級全體學生的共同成長模塊、教師的心理教育素質提高模塊、家長的教育認知與教育水平提高模塊。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類別出發,分別設置以下模塊:以文化滋潤心靈、以課程引導態度、以實踐激發活力。在“以文化滋潤心靈”模塊中,教師與家長可以圍繞適合初中學生的文化內容進行討論,將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活動、家庭親子閱讀活動和親子旅游活動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在“以課程引導態度”模塊中,教師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各學科教學結合,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態度。在“以實踐激發活力”模塊中,教師可以教授學生調節自我情緒的方法,讓學生用繪畫、寫周記等方式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
結語
家校合作的開展能夠增強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為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健全的人格提供有效支持。學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整體規劃,深入開發家庭教育資源,將家庭教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計劃中,明確家庭與學校各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劃分和教育任務,從而形成育人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教師要主動邀請家長參與親子活動,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并向家長提供家庭教育建議,以更好地支持家長陪伴學生、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家校合作的育人優勢。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金昌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