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的重點內容,高階思維則是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關鍵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時代人才培養要求,順應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優化語文閱讀課程建設的必然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高階思維的培養作為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閱讀習慣。基于此,筆者以提高小學生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為目標,以高階思維為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探討了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高階思維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概述
(一)高階思維
高階思維又被稱為“高層次思維”“高級思維”等。教育家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六個層次,其中,分析、綜合、評價屬于高階思維的范疇。在教學過程中,高階思維并非憑空生成的產物,而是在學生低階思維(記憶、理解和應用)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之后,高階思維又被修訂為分析、評價、創造三個類別。其中,分析是指學生將材料分為不同部分后,能明確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區分、識別和聚焦;評價是指學生依托一定的衡量標準或準則,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創造是指學生重構多元要素,并將其拼接為一個新結構。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從小學整體教學過程來看,可以按照學生的學齡將小學分為三個學段,其中,第三學段(5~6年級)被稱為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將自己所獲得的閱讀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其教學側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語篇內容。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是指高年級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思維發展為首要目標,對語篇內容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包含理解語篇、領悟重點、鑒賞語篇、評價語篇等步驟。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必要性
(一)響應課程標準,落實指導意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第三學段(5~6年級)的學生要“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培養要求,引導學生對語篇內容進行深度分析、評價和創作,這有助于落實課程標準的培養要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滿足時代要求,培養高階人才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滿足時代人才的培養要求,為學生學科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具備高階思維的學生在未來發展中會有更卓越的表現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落實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順應課程改革趨勢,優化課程結構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是順應新課程改革趨勢的必然舉措,可以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程結構,促使教師形成嚴謹、高效的教學思路。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閱讀課堂由知識本位逐漸轉向素養本位、能力本位,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成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可以增強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活動的效果,優化課程結構。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策略
(一)課前準備
1.依托課文內容,確立高階思維培養目標。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來確立這一課時的高階思維培養目標,將課時內容與培養目標結合,形成具有獨創性的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計劃的制訂奠定基礎。教師可以按照高階思維的三個要素構建教學目標的框架,結合課文內容,逐層研究分析思維、評價思維和創造思維在這一課時中的應用形式。教師還可以從閱讀語篇的性質、內容出發,確定體裁、題材、情感、思想、觀點等錨點,圍繞多個錨點展開高階思維的目標設計,以此增強目標設計的合理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祖父的園子》一文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童年”,旨在引導學生品讀作者描述的童年趣事,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前期,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設計這一課時的高階思維培養目標,為后續教學計劃的設計與實施做好準備。教師可以將高階思維培養目標設置為以下三點:一是分析思維,讓學生分析作者撰寫文章的意圖、文章的情感思想和寫作要素,從結構出發,體會語段之間的聯系;二是評價思維,讓學生對“我”和祖父的形象進行評價;三是創造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促使學生形成具有獨創性的觀點。
2.依托教學目標,加工閱讀材料。在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教學目標為依托,設計與課堂閱讀教學內容或教學計劃相契合的閱讀材料。閱讀材料包括線上材料(演示文稿、微課程視頻等)和書面材料(導學案等)。在選擇、加工閱讀材料時,教師需注意遵循導向性原則,在材料中融入高階思維的啟發要素,引導學生在探究材料的同時自主鍛煉高階思維。教師可以結合高階思維的培養要求,加工課文內容,增加副標題、閱讀導語、思維導圖等輔助要素,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竹節人》一文為例,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童年時與竹節人相伴的趣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高階思維培養目標,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并進行內容加工。教師可以選擇如下四種具體材料:一是演示文稿《竹節人》;二是微課程視頻《竹節人的制作工藝》《復刻竹節人》;三是拓展類閱讀文本,如《糖畫》《制作竹節人》《我的“小關羽”》等;四是《竹節人》導學案。教師在原有課文的基礎上拓展材料和加工內容,能為學生自主閱讀進行補充,從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二)課堂實施
1.依托課堂互動,提出培養高階思維的問題。問題是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關鍵,在以高階思維為重點培養目標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以此引領學生的思路。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問題設計的遞進性和啟發性。一方面,問題之間需存在緊密的關聯,由淺入深,由小及大,逐步引領學生的思維由淺表走向深入。另一方面,問題的難度需符合高年級小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最近發展區內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窮人》一文為例,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外國短篇小說的相關文化常識,在閱讀中學習心理描寫的相關寫作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培養高階思維作為重點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提出一系列問題,如“桑娜為什么會想‘揍我一頓也好’”“文中對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了幾次?分別呈現出哪些情感轉折”“你能從文中的描述感受到‘窮人’的哪些精神品格”“假如讓你來續寫夫妻二人的對話,你會如何寫”等。這些問題具有前后關聯、難度遞進等特征,符合高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評價思維和創造思維。
2.依托高階思維,開展創意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將創意實踐活動作為高階思維培養陣地,開展實踐性強、互動性強、思辨性強的課堂活動,指導學生分工合作,以此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適用于培養高階思維的活動包括話題討論、頭腦風暴、小組辯論、情景演繹、即興演講等。教師可以結合課時內容與高階思維培養的需要,靈活調整活動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積累有益經驗,形成正確的高階思維遷移、應用路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臘八粥》一文為例,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圍繞“傳統風俗”這一主題展開的,旨在向學生介紹與臘八粥有關的傳統風俗習慣,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多種思辨類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結合臘八粥的制作方法,展開自由討論,喚醒學生的美好生活記憶,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教師還可以開展即興演講活動,讓學生在5分鐘內組織語言,并用1~2分鐘說出自己對傳統風俗習慣的看法。總之,教師要創新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輸出閱讀觀點的展示平臺,讓學生在閱讀中建構、遷移和應用高階思維,使其獲得深刻的閱讀和思辨體驗。
(三)課后練習
在課后練習環節,教師可以依托課時主題,設計拓展類閱讀題目,組織閱讀小測和補充訓練活動,檢驗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水平,及時把控班級學情,以便實施下一步教學計劃。教師在選擇習題時要遵循發展性和指向性原則。一方面,教師要兼顧學生的能力水平,選擇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習題。另一方面,習題的類型和內容需與課時閱讀主題相符,具有鮮明的指向性特征。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答題情況,實施補充性教學,以增強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文時,教師在課后練習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習題,確保閱讀習題的內容與這一課時相符,具有指向性。在學生答題完畢后,教師可以進行專題講解,以查漏補缺,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語
為了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設計針對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階段的教學計劃。在課前時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教學目標,準備教學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高階思維目標設計問題和活動;在課后練習階段,教師可以設計小測與習題訓練。如此設計,學生的高階思維在閱讀教學中能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
(作者單位:崇左市江州區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