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落地,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針對性,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探究,實現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打造高效英語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開展教學,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高效課堂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單詞、短語,加深學生對單詞含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能夠讓學生放松身心,大膽闡述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閱讀的技巧,提高英語運用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的基礎水平、理解能力、興趣愛好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很快掌握課程內容,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要教師多次教授才能掌握。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教學模式單一
在“雙減”背景下,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大多集中于課堂,但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傳統,習慣采用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另外,部分教師只是生硬地教授課程內容,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厭學情緒。
(三)作業設計枯燥、單一
部分教師忽視了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沒有設計科學合理的作業,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同時,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沒有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只是機械地設計以背誦、抄寫為主的作業,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熱情。
(四)教學任務繁重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較高的專業素養,這就需要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去鉆研教材、研讀課標。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兼任多個班級的教學工作,同時還有其他的教學任務,教學負擔過重,導致他們沒有額外的精力和時間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三、“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利用思維導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在理解詞匯、語法的同時,增強思維意識,提高閱讀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所學的內容,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思維導圖能夠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清晰地呈現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運用于導入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語篇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補充思維導圖的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獲得形象化的認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鞏固英語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小學英語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創設生活情境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還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教師可以在情境中與學生互動,探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Our school subjects”時,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What are the subjects in our school?”這一問題,并讓學生根據單元的重點詞匯、句型創作與生活實際相關的短劇,在創作中獲得愉悅的體驗,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其次,教師可以提出“What did you learn in this unit?”這一問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并根據重點句型展開創作。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subject”這一主題進行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此外,學生只有融入英語學習的環境,才能充分用英語進行交流,提高自身的英語運用能力。當前,部分學生缺乏語言應用意識,沒有形成運用英語交際的習慣。因此,教師要創設生活化的語言交流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英語交流,增強學生應用英語交流的意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英語的應用途徑,主動在生活中運用英語知識,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以兩人一組的形式,展開對話練習,以加深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共同解決學習中的疑惑,能夠更好地記憶內容,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四)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角色扮演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加深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扮演前了解角色的身份、語言風格,準確地說出自己的臺詞,與角色產生共鳴,理解不同角色的行為,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地道的英語進行表達,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知識。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The king’s new clothes”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這一篇文章,并正確理解每個單詞的含義,再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然后,教師要將學生合理分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扮演,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讓不同小組的學生進行表演,并讓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打分,評選出表演最好的那個小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五)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
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便利,還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啟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將教材上抽象、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想象、猜測,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At Christmas”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西方國家人們慶祝圣誕節的視頻,并提出“How do they celebrate Christmas?”“How do we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等問題,讓學生將春節與圣誕節進行比較,尋找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結語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視角,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針對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等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分析學情,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教師在課堂上還要針對不同班級的學情,運用具有針對性的策略,營造富有趣味性的氛圍,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