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作業是學習任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著再學習、評估、檢驗等多重作用。但目前的科學作業設計存在趣味性較低、學生完成的積極性較弱等現象,作業評價存在指向性模糊的問題,作業結果的反饋不夠直觀、精準。因此,筆者基于PTA量表,用“以探代練”的方式,將作業評價量化,將作業反饋可視化,以期實現作業內容從枯燥到有趣、作業評價從定性到定量、作業反饋從粗略到精準的提升。
[關鍵詞] PTA量表;以探代練;評價量化;反饋可視化
[作者簡介]楊繼紅(1978—""" ),女,安徽東至人,杭州市余杭區太炎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科學教學。
從“高效”的角度去分析當下的各類科學作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各類科學作業多數是對知識點的考查,學生完成的意愿和質量并不高,也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教師對作業的評價方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難以具體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學習反饋。長此以往,雖然學生做了大量的作業練習,教師也進行了評價和反饋,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一、問題的提出
(一)作業缺乏趣味性
科學作業大多圍繞教學的內容展開,以書面作業為主,形式較為陳舊,多為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對學生主動性的挖掘。例如,筆者學校的科學課作業基本以練習為主,鮮有學生動手實踐的內容,這會導致作業缺乏趣味性,無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作業評價缺乏科學性
科學教師大多將批改作業、考試等作為評價的主要手段,以定性評價為主,無法將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徹底暴露出來。因此,教師對學生錯誤之處的分析也是片面和模糊的,導致評價缺乏科學性。例如,筆者以前在批改作業時一般只論對錯,除了從個別說理題和計算題的解題過程中了解學生學情外,其他題型其實無法真正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導致對學生固有錯誤的分析不夠深刻和全面。
(三)作業反饋缺乏精準性
由于無法量化、可視化地反映學生存在的問題,因此作業的反饋存在較大的盲區,不能精準反映出作業中的問題,減弱了反饋的作用。例如,現在的作業反饋基本以教師或者學生講解、分析作業中的問題,給出相應的修改意見為主,呈現和傳達的信息不夠直觀和準確,難以給學生提供精準到位的反饋意見。
二、概念界定
(一)“以探代練”的核心與內涵
“以探代練”是區別于科學作業的傳統紙質化模式而開發的帶有科學實驗的探究性作業,旨在通過參與性強的實驗帶給學生有別于傳統作業的體驗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配以觀察現象、收集信息、處理數據、合作交流、反思總結等具體任務,提升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培育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二)“量化評價”的意義與作用
PTA(Primary"Trait"Analysis)是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它是一種評價學生任何一種表現或若干綜合表現的評分方法。本文的“量化評價”是基于PTA量表法,確定需評價的一些涉及科學學習關鍵能力的基本要素,編制評價量表,力求對學生作業過程中的各個核心能力單元做出準確的評定,以分數量化對各個要素的評價及對作業完成質量的總體評價。
三、實踐策略
本研究力圖通過作業呈現方式的改良、作業評價方式的優化、作業反饋方式的提升,形成作業質量提升的閉環,減輕作業負擔,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進而實現科學核心素養的落地。
(一)設計探究性作業
筆者在設計科學作業時將通過實驗先鼓勵學生“動手”,再通過后續的環節引導學生“動腦”,作業的設計上呈現先做后思、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遞進式梯度,將學生能力歸類為基礎性能力、發展性能力、提升性能力三類,力爭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與其能力層次相對應的訓練并實現自我超越。以作業“測定大氣壓的大小”為例,如圖1。
從作業的形式上看,相較于傳統科學作業的設計,探究性科學作業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獲得感,更傾向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查與提升,而非單純的知識回憶與訓練。從“雙減”政策的要求看,探究難度隨著探究過程的進行逐步增加,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避免了傳統作業中很多同質化的練習,切實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從能力的鍛煉上看,探究性作業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信息加工和數據處理能力、交流表達能力、質疑反思能力等,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學習的能力,強化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二)搭建評價體系
教師可利用PTA量表,對基礎性能力、發展性能力、提升性能力中所包含的要素進行分類評價,努力關注到傳統評價方式存在的盲區,細化對評價過程的要求。
以“測定大氣壓的大小”為例,利用PTA量表,筆者將基本要素進行分類,每個基本要素分為三個水平層次,為評價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標準,目的在于通過不同的水平層次確定學生的實際表現。筆者認為,得到學生認可的標準才能起到客觀評價的作用,因此在量化評價時采取了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促使學生成為評價主體的一部分,增強了學生在評價中的參與度,鍛煉了學生的評價能力。
筆者認為,評價的本質作用不是以分數區別學生能力的高低,而是評價背后的教育意義,即對學生能力群的形成和核心素養的培育起到激勵和調節的作用,因此在評價表中針對能力偏弱的一些學生設置了一些鼓勵性分數,旨在鼓勵其挑戰自我,實現突破。筆者還認為,若長期使用量化評價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評價目的不清、評價標準不細等問題,有助于建立起學生的評價檔案,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各項能力。
四、研究成效
(一)作業內容:變枯燥為有趣
通過對作業內容的設計,將原本書面化、考點化的作業變為學生探究性作業,實現了從知識考查型作業到能力發展型作業的轉變,切實增強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感,增強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二)作業評價:變定性為定量
用PTA量表對作業完成程度進行評價,從本質上脫離了定性評價的傳統方式,建立了規范化的評價標準,使得對學生作業完成程度的評價變得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增強了客觀性,評價過程變得可操作、可復制、可傳播,提高了實用性。通過制作評價量表,教師對評價量表的設計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五、總結與反思
探究性作業、量化評價、可視化反饋實質上是一個完整的閉環,旨在通過多種優化科學作業的工具,幫助教師逐步從無意識的經驗行為,走向有意識的專業行為;將零散的、碎片化的步驟,升級為系統化、流程化的循環;作業流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專業性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實踐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長期進行探究性科學作業的設計需要儲備大量的易于操作的創新型實驗資源,對教師開發創新型實驗和整合教學內容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 雖然PTA量表中有三個水平層次的評價標準,但部分學生并不能做出準確的評價,學生評價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第三,要建立起整體的、動態的學生能力評價檔案反映學生各項能力的變化,需要有更多的教師參與進來,提供更多資源、數據方面的支持,不斷優化作業設計、作業評價、作業反饋的流程。
筆者將基于以上三點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改進探究性科學作業設計的環節,提高作業評價的科學性,增強作業反饋的精準度,努力提升作業實施的效果。爭取在一段時間的實踐后建立起反映學生科學能力動態變化的長期跟蹤式檔案,促進學生在探究性科學作業實施過程中的能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