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從目前幼兒區域游戲融合美育教學實踐出發,結合本土美育資源與區域游戲融合的現狀和特點,從堅持適宜性、趣味性、時代性、價值性、本土性的角度,探討如何巧妙利用本土美育資源開展區域游戲,并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具體的利用策略,旨在走出一條區域游戲開展美育實踐新路,幫助幼兒在區域游戲中建構藝術知識和經驗,提升審美意識。
[關鍵詞] 本土美育資源;區域游戲;藝術體驗;審美意識
[作者簡介]湯晨怡(1995—"""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紅谷灘區怡園路幼兒園,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
本土美育資源具體指的是幼兒園以及幼兒園周邊有利于幫助幼兒獲取藝術知識、豐富藝術體驗、建構藝術經驗、培養藝術思維的自然、文化、地域、人力等資源的總稱。在開展幼兒園區域游戲時,巧用本土美育資源不僅能夠豐富區域游戲素材,而且可以傳承本土文化。
一、本土美育資源的必要性
幼兒園的任務在于培養習慣、啟迪智慧、立德樹人。本土美育資源中既有豐富的區域游戲素材,又有廣泛的德育知識,更有美好的藝術體驗。因此,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中的應用,更能幫助幼兒建構審美藝術知識和經驗。
(一)課程游戲改革的需要
“一日生活”理念提倡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處處皆是學習范疇。因此,幼兒生活周邊的各類環境是幼兒獲得感知、獲取生活經驗的方式之一。自幼兒教育提出課程游戲化改革以來,各地更加關注各類本土資源,立足幼兒心理特征和生活實際,開展區域游戲活動,讓廣大幼兒在游戲和感悟中體會童趣,進而為廣大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園本課程實施的需要
當前,園本課程研發主要是依據園所現有環境,立足不同階段幼兒的愛好和需求,統籌園所、家長、社會等各類資源,并以教師為主體協調開展的課程研發。南昌歷史悠久、古跡遍布,美育資源隨處可見。中華文化園、中醫技法、民間花會等,都是區域內幼兒園研發園本課程獨一無二的資源。這些美育資源為園本課程的實施創造了先決條件。
(三)區域游戲開展的需要
區域游戲是教師創設特定環境,投放意向材料,讓幼兒自主游戲的一種形式。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自主發現、剖析和解決問題,藝術經驗和實踐能力得到不斷鞏固提升。因此,在區域游戲中,教師要能夠持續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積累藝術經驗,進而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二、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中的應用現狀
(一)缺乏對本土美育資源的研究梳理
本土美育資源內容豐富復雜,要想使其有效地應用于幼兒區域游戲教學之中,必須對本土美育資源進行深入的研究,做出細致的梳理。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本土美育資源的內涵、內容、分類及其特點;另一方面,需要把對教學活動有用的資源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為區域游戲教學活動實施提供科學的內容。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普遍缺乏對本土美育資源的研究和梳理,既不了解當地有哪些本土美育資源,也不清楚哪些區域游戲能夠利用本土美育資源,導致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中應用不足,效果不好。
(二)缺乏對本土美育資源的理解
本土美育資源種類繁多,內涵豐富,需要持續深入地進行挖掘,理解其背后的美育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本土美育資源無非就是當地的一草一木一建筑,而對于“有哪些具體的本土美育資源”的回答卻很籠統、言之無物。甚至有部分教師認為,在幼兒教育階段融入本土美育資源沒有意義。實際上,本土美育資源不僅包括非遺文化、歷史古跡、自然風光、本土特色,還涵蓋民俗人情、變遷歷程、革命傳統。將本土美育資源融入區域游戲,能夠最大限度地拉近幼兒與課程的距離,實現“以美育人”的效果。
(三)缺乏對本土美育資源的開發應用
巧用本土美育資源開展區域游戲,旨在將區域游戲的趣味性融入幼兒的日常課程中,讓幼兒在區域游戲化過程中能夠獲得對“美”的認識和藝術發展。在現實中,部分學校課題研究逐漸興起,但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卻始終沒有長遠的規劃或階段性計劃,滿足于一陣風、一陣熱,無法產生長期、持久的教育效果;許多教師在創設游戲時,錯誤地將本土美育資源投入不相匹配的區域游戲中,造成區域游戲和課程資源脫節;有的教師認為本土美育資源和區域游戲是互相獨立的,他們缺乏用本土美育資源融合課程與游戲的思維方法,導致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應用過程中大打折扣、浮于表面。
三、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中的應用原則
(一)適宜性原則
本土美育資源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這就決定了其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區域游戲。基于此,在開展區域游戲時應當充分考量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和有效度。善于從資源利用的視角,優先選擇能夠適用且可以就地取材的資源;從幼兒接受度的視角,優先選擇契合幼兒心理特性、身體特征、年齡特點的資源。因此,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應用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適宜性原則,最大限度地尋找契合區域游戲的資源類型。
(二)趣味性原則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大部分處于3~6歲,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區域游戲擁有一種天然的喜歡和向往。區域游戲的趣味性是檢驗活動成效的核心和關鍵。一旦區域游戲索然無味,幼兒的熱情就會瞬間消失。因此,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應用過程中必須堅持趣味性原則,把能否激發幼兒的興趣、能否讓幼兒產生愉悅情緒、能否滿足幼兒興趣需要作為評價標準,精心選擇幼兒喜歡的并兼具趣味性的資源類型。
(三)時代性原則
資源是時代的產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應當立足于現在。這就要求我們在選擇區域游戲的本土美育資源時,善于用發展的眼光,賦予傳統的、歷史的美育資源以新的內容,使其呈現出現代的氣息和價值,更加符合當前幼兒的特征和需要。因此,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應用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時代性,為其注入現代的視角和元素,最大限度地讓本土美育資源煥發出光芒。
(四)價值性原則
幼兒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傳承和弘揚本土文化,而且可以幫助幼兒獲取、建構和豐富藝術知識。教師要善于從教育價值的視角,充分考量資源的內容是否積極、健康,是否能夠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和全面發展。因此,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應用過程中,必須堅持價值性原則,秉承有利于幼兒成長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傳承民間及現代優秀文化,倡導積極向上的教育理念,幫助幼兒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本土性原則
近年來,各地區紛紛挖掘本土美育資源來豐富區域游戲的素材,進一步強化了區域游戲資源的本土性和地方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在資源的梳理中認真地甄別,使之真正實現“本土資源化”。如南昌獨有的名勝古跡滕王閣、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繩金塔、佑民寺等,都是南昌本土美育資源的典型代表。
四、本土美育資源在區域游戲中的應用策略
(一)引入本土美育資源,玩出“美”的藝術知識
區域游戲環境不僅是幼兒生活和游戲的天地,更是他們學習和探究的場所,而美好的、和諧的區域環境能深深吸引幼兒,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因此,在區域游戲材料投放和區域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讓幼兒自主地在生活中尋找、收集類似的區域游戲類材料資源,并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級區域環境中進行展示和介紹。在區域環境中,樣式不一的刺繡成為美工區亮麗的風景;精致獨特的陶藝出現在生活區插花的花瓶上;盛開的鮮花展示出自然角蓬勃的生機……在自主游戲中,原本損壞閑置的瓶罐經過小手巧工變成了精巧美麗的藝術品,各式各樣的剪紙在小手剪切之后變成了活靈活現的手工品……在區域游戲中,幼兒在與本土美育資源互動的實踐過程中,逐漸深化了對美育資源的認識,傳承了南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沉睡的資源再次“活”了起來,更讓幼兒在游戲和實踐中切實感受到美的真實、美的多元,從而幫助幼兒建構了更多“美”的藝術知識。
(二)挖掘本土美育資源,玩出“美”的藝術體驗
本土美育資源是區域游戲的資源寶藏。教師應當根據本土美育資源的內涵特點,開展多種類型的區域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生動的環境中建構“美”的藝術體驗。南昌文化璀璨,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豐富。棕編、瓷板畫、洪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南昌的歷史演變,也形成了南昌獨特的文化資源。因此,在區域游戲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善于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鼓勵幼兒探訪“南昌非遺”,通過“小手做非遺”的方式,豐富幼兒對南昌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體驗。回到班級之后,教師可以召開班會,讓幼兒展示并介紹非遺探訪中的感受和制作的藝術成果,分享藝術感悟和體驗,實現幼兒對“美”的認知的升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挖掘南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了“小手做非遺”區域游戲,讓幼兒在游戲實踐過程中初步學習到形狀、藝術、品鑒、設計等知識,積極評價了班級同學制作的非遺手工品,闡述和分享了各自的探訪和制作心得,有效提高了獨立創造意識與想象力,極大地豐富了“美”的藝術體驗。
(三)滲透本土美育資源,玩出“美”的藝術創作
在開展區域游戲時,教師應當巧用民間故事資源,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支持幼兒進行二次藝術創作。比如,在閱讀繪畫區,幼兒在聽了本土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中的經典橋段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采取繪畫的形式,用巧手畫出聽到的經典故事,在聆聽、繪畫、感悟中體驗民間傳說故事的“美”的魅力;在手工制作區,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根據民間故事中描述的衣服造型,用剪紙或者布藝制作諸多人物形象的衣服,并嘗試在衣服上設計花紋、修改款式,在服裝設計、組合搭配中感悟民間故事中人物服飾的多元;在模仿表演區,幼兒可以依據民間故事繪本進行角色扮演,體會故事背后的藝術價值;在戲臺建造區,幼兒可以通過觀察、比對進行反復建造,不斷優化調整戲臺比例,選擇合適高度、材質進行二次創造,在反復嘗試和建造中感悟“戲臺”建筑之美……在整個二次藝術創作過程中,教師將本土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資源同區域游戲無縫銜接,深度融合,從活動的主導者變成了推動者和旁觀者,讓幼兒在自主實踐中拓展了對民間故事傳說中“美”的藝術創作,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張力,幫助幼兒進一步深化了對“美”的認知。
(四)傳承本土美育資源,玩出“美”的藝術思維
人對美的認識是一個漸變的、不穩定的過程。本土美育資源不僅能夠讓幼兒有效建構藝術知識,豐富其藝術經驗,而且能夠讓幼兒避免藝術偏差,強化藝術思維。本土童謠作為流傳較廣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取材大部分來自本土居民的生活見聞,且通俗易懂。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文化侵蝕,曾經盛行的本土童謠,逐漸在歲月中消失殆盡。基于此,教師可以嘗試在區域游戲中開發“童謠我會唱”游戲,游戲中可以邀請專家講授民謠,讓幼兒在聽、學、唱中感悟本土童謠的民俗之美。
五、結語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的審美意識和藝術知識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互動融合、感悟體驗、實踐提升中不斷獲取、逐步積累的。本土美育資源由于貼近幼兒生活,更加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參與區域游戲,讓幼兒在沉睡的本土美育資源和區域游戲融合中玩出“美”的藝術知識、藝術體驗、藝術創作、藝術思維,進而深化幼兒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感知,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