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驗欠缺,對于如何選擇和搭配窩料沒有思路,我倒覺得不打窩也無妨,一竿一竿抽出來的窩子釣起來更快。比如打頻率、散餌帶窩都很有效,而且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如果水面大,魚密度小,確有必要打窩子,可以小顆粒物為主。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只要提及釣魚,打窩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話題,就像是釣魚一定要帶魚竿一樣,窩子一定要打。
對于這種做法,我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微言輕,無法令所有人信服。那么,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打了窩子就會多釣魚嗎?
江湖上流傳著“釣魚不打窩,釣得也不多”的說法,其實這只是前半句,后面還有半句——“即使打了窩,也未必釣得多”。可見大多數釣友還是清醒的,也就是說他們懂得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打窩可有可無的道理。不過,懂得歸懂得,真正能做到不打窩的人怕是不多,首先心理關就過不去,于是窩子還得打,這樣就不留遺憾了,若打了窩子魚獲依然慘淡,那就不是自己的問題了,可以原諒。是這個心理吧?
既然這樣,我就以釣鯽魚為例,說一說打窩。
我甚至固執地相信,關于釣鯽魚打窩和現在的網紅有著直接的關系。我所看過的網紅釣魚視頻,無一不缺打窩環節,這就給一些朋友造成了一種誤導:打窩是釣魚的必要環節之一,缺不得,越是魚情不明時越要打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窩子怎么打?既然魚情不明,當然要兼顧了,要有可以霧化的粉狀物,要有小顆粒物,還要有更持久的大顆粒物……
是不是這樣?大家都這么干,于是在水邊加點兒這個,添點兒那個,一邊添加一邊自我陶醉、沾沾自喜。
大家順著這一思路,是不是能夠預見隨后小魚會鬧得越來越嚴重,鉤上的餌落底變得越來越困難?不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鬧著鬧著小魚的破壞力就減弱了,然后目標魚上鉤了,更多的目標魚上鉤了!我們洋洋自得地把這種現象稱為“發窩”。對不對?

其實窩子可能早就發了,只是你沒釣到魚而已。
不對呀!窩子發了就會釣到魚呀!釣到魚就是發窩的表現啊!
下面,我來證明為什么有可能是窩子發了而你沒釣魚。過去,我只是在理論上進行論證,現在不同了。近來我在抖音上刷到多條水下監控視頻,拍攝的是打窩后窩子里不同時段的狀態,簡述如下。
粉狀物、酒米、其他顆粒物混合而成的窩料進入釣點后,最先進窩的是小雜魚,它們被霧化物所吸引,此時的釣餌情況很兇險,隨著小雜魚的聚集,它們落底的機會越來越少。試釣者繼續孜孜不倦地拋投,這時的視頻顯示,目標鯽魚不是沒出現,而是越來越多地來到釣點,它們試圖進食落在水下的食物,可是這些食物都是酒米類的,吃得進去卻嚼不動,于是在水下吞吞吐吐。

這段視頻證明,此階段并非沒有目標魚進窩,而是釣餌不落底,所以沒有釣獲。
接下來,這種情況還在繼續,離底的小雜魚越來越多,釣餌在半路就被洗劫一空。同時,底層被食物吸引來的鯽魚數量也在增加,但因釣餌落不到底,于是收獲還是零。
隨著時間的推移,霧化物越來越少,小雜魚的數量也在減少,釣餌終于有機會落底。盡管這時底層的顆粒物已很少,可鯽魚還是有的。釣餌落底給了這些鯽魚吃鉤的機會,于是試釣者開始斷斷續續地上魚。
如果沒有水下攝影機,大家會不會認為這個時候才發窩呢?應該會。
然而,水下攝影機拍下的影像證明,上魚的時候并非窩內鯽魚最多的時候,也不是窩料最多的時候。
這一事實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
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改變曾經的理論認識,不要過度看重霧化誘魚。實踐證明,在一些特定的水域或時間段,霧化得越好,招來雜魚的數量越大。數量龐大的雜魚群嚴重影響目標魚上鉤。而最可惜的是,窩內明明有很多鯽魚卻釣不到,因為小雜魚的數量過多,而且在鯽魚的上方,釣餌和鯽魚就像牛郎和織女一樣彼此相思卻不得相見。而我們認為發窩的時候,魚情已非最佳。所以,霧化誘魚沒錯,關鍵是你想誘來什么魚、避開什么魚、霧化程度如何,把握好度才是關鍵。
前幾年遼寧有一個上寺水庫,釣費才10元錢,這個價位就叫人沒信心,據說里面只有無窮無盡的小白鰷,去那兒的釣友也確實都在釣白鰷。

我卻不這么認為,一個多年未曾干涸的水庫,不可能沒有野生鯽魚,數量也不可能少。可是,想在遍布白鰷的地方釣到鯽魚,該怎么釣呢?我當時想了三個辦法,第一是用磯釣竿或海竿遠投深水,避開白鰷,釣餌用自制的軟黏餌或鮮玉米,只是我出發后發現沒帶磯釣竿和海竿,因而無法實施。第二個辦法是夜釣,夜釣能避開白鰷的圍追堵截,直擊底部的鯽魚。不過,因為晚上還要在水邊吃吃喝喝,所以也不可行。最后就只剩一個辦法了——在手竿上做文章。
窩料我已經準備了,是從糧油商店買高粱米和玉米各1斤,經開水泡了兩個小時,都有些膨脹,且變得軟了一些(起碼表層變軟一些),這樣的狀態更容易被目標魚發現,小白鰷則吃不下,也不感興趣。高粱米和玉米大小不一樣,可兼顧不同體型的鯽魚,至于小米,它太小,易招小魚,因此不用。
釣餌是玉米面和白面。玉米面是主打,白面是黏合劑,二者搭配而成的釣餌軟黏不霧化,也可以避開白鰷,即使遭到截口,仍能殘留大部分釣餌,不耽誤底層鯽魚上鉤,魚鉤刺出也很順利。
在水庫玩了大半天,3兩到半斤的鯽魚我釣了近二十條,雖然也釣到一大堆白鰷,可這樣的收獲已經不錯了。
可見,窩料并不只有霧化誘魚加殘留留魚這兩種形式,只有窩料和釣餌搭配得當,結果才完美。
如果經驗欠缺,對于如何選擇和搭配窩料沒有思路,我倒覺得不打窩也無妨,一竿一竿抽出來的窩子釣起來更快。比如打頻率、散餌帶窩都很有效,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如果水面大,魚密度小,確有必要打窩子,可以小顆粒物為主,因為目前大多數野外水域中的小雜魚數量都相當可觀,避免使用能招來大量雜魚的餌料,也就避免了水下攝影機拍攝到的場景發生。
此外我還有最后一招:夜釣。晚間小雜魚比較消停,我們可以放心使用霧化的窩料和釣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