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21日,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召開,科幻小說作家海漄在中國科幻史上留下屬于自己的一筆。他憑借短篇小說《時空畫師》獲得2023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海漄是中國第三位“雨果獎”得主,前兩位分別是劉慈欣和郝景芳。
1990年,海漄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個工礦小城,他從小就擁有廣闊的閱讀視野。讀小學時,海漄一放假就泡在書店里。《海底兩萬里》《珊瑚島上的死光》《古峽迷霧》……這些科幻小說是他最早的科幻啟蒙。當從書本中抬起頭,他恍惚間感到幻想文學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模樣。海漄真正了解并喜歡上科幻的契機,是讀初中時與同學們互相交換閱讀科幻小說雜志。大學期間,海漄又迷上了紀錄片和歷史片。他這樣描述歷史:“任何人,居于歷史中都是渺小的,在悲劇化的真相前更是無力的。但這并不妨礙一代代英雄、一個個平民百姓閃爍出屬于自己的光芒,這便是文明存在的意義。”對歷史與科幻的雙重興趣共同塑造了海漄的寫作風格,他的科幻小說創作往往也長于探討歷史與文明等深刻問題。
獲獎小說《時空畫師》采用推理小說寫法,以文物修復為線索,講述了一幅虛構的名畫的誕生過程以及與之有關的權力之爭。小說中鬼影的原型是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作品中對歷史細節的考究與復現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海漄的創作將科幻與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也給予歷史新的書寫方式。更準確地說,歷史并不是其作品中包含的某種元素,而正是他要書寫的內容本身。小說結尾借鬼影之口致敬曹植的《髑髏說》,討論生與死的傳統哲學觀念,又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現世的看重。能夠穿梭時空,全知全能的鬼影自然對塵世沒有眷戀,而主人公周寧在小說結尾對鬼影邀請他做伴的拒絕則展示出作者注重人世的觀念:“凡塵俗世亦有它的美好吧。”
然而海漄這部作品背后的思想并不在許多“硬科幻”讀者的閱讀期待之中,故事設定的新穎、邏輯的嚴密與情節的跌宕才是更刺激讀者眼球的元素。對于這類讀者來說,海漄所進行的不是那種典型的未來主義式科幻小說創作。因此,在他獲得“雨果獎”之后,伴隨而來的不僅有鮮花和掌聲,還有部分讀者對他的質疑和非議。面對外界的評價,海漄顯得十分清醒:“對于我而言,這次獲獎并不意味著我的小說有多么優秀,也不意味著我的創作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寫科幻本來就是我的業余愛好,我本意是在其中找到快樂,不應該被外界影響”。
海漄并非專職作家,他的職業身份是銀行職員。剛參加工作時,海漄曾一度放棄科幻寫作的愛好,待到工作穩定后方才重拾寫作。工作之余,他會給自己制訂寫作計劃,以確保業余寫作的效率。不過,盡管有穩定的創作習慣,海漄并不是一位高產作家,他也不打算讓創作超出自己的興趣范圍。獲得“雨果獎”是海漄平靜人生中的“大事件”。獲獎后,海漄即刻獲得了市場的極大關注,收錄其作品《時空畫師》的小說集《銀河邊緣009:時空畫師》一度售罄。面對獲獎后紛至沓來的關注,海漄顯得十分氣定神閑:“我期待熱點盡快過去,未來能在工作之余繼續保持自己的愛好。”科幻文學創作對于海漄來說,是一種精神享受,讓他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對星空的熱愛,為他腳踏實地的人生繪制一個更加宏偉的坐標系。
適用話題 科幻與歷史、興趣對個人成長的意義、腳踏實地與仰望星空、個人道路的堅守
素材運用
1.科幻與歷史
在人們常規的認知中,科幻是探索未來的作品。而海漄的歷史科幻小說創作將歷史與科幻、藝術與科幻結合在一起,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在《時空畫師》中,作者對畫卷的仔細描摹展現了其對古典繪畫藝術的熟稔,而對《千里江山圖》背后歷史與政治現實的再創作則表現出作者對那個時代的反思。超現實的鬼影的設定,也就是小說的科幻部分,同樣融入了老莊以來死生之辨的思想。歷史化的寫法使得科幻更加具體,更加深刻,而科幻也讓歷史生長出強勁的時代生命力。
2.腳踏實地與仰望星空
在領獎臺上,海漄這樣說道:“現在我生活在大城市,需要每天面對現實。但是我在下班的時候,在加班回家的路上,我會去仰望一下星空。”作為一個忙碌的“打工人”,海漄單純地把科幻小說創作當成愛好,并不指望它能給自己帶來名利。“愛好歸愛好,工作歸工作”,海漄很好地平衡了工作與愛好之間的關系——工作是立身之本,而愛好拓展了生活的邊界,讓他從城市的現實生活中脫離出來。他在低頭撿拾“六便士”的同時也不忘抬頭仰望璀璨星空。
3.個人道路的堅守
在聲名鵲起后,海漄也同樣受到許多人的批評。不少評論者認為他的歷史性科幻小說不夠精彩、不夠“硬核”。但他并未因為外界多元的聲音而對自己的寫作之路產生懷疑。面對質疑,急功近利者也許會迷失方向,而逐浪者們也往往隨著波瀾偏離了最初的道路。為了到達理想的彼岸,我們要將船舵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