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情景喜劇《愛情公寓》中林宛瑜為了追求職業夢想而拒絕男友求婚的決定引發過很多觀眾的質疑。時至今日,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認識到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他們對宛瑜的決定由質疑逐漸轉變為理解與實踐,“質疑宛瑜,理解宛瑜,成為宛瑜”的句子一時爆火,也讓“質疑××,理解××,成為××”的句式“出圈”。事實上,這種認知的轉變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并不罕見。有人上學時厭煩老師的管束,等畢業后自己站在三尺講臺成了老師,不知不覺也學起了恩師不茍言笑的管教方式;有人少年時質疑生活中的條條框框,只想追求自由的生活,長大后卻當起了秩序的維護者……雖然世界萬物一直客觀存在,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隨著我們觀察世界的視角變化而改變。個體如何看待世界,取決于他當下的特質,這是由其社會地位、價值取向、人生閱歷等衍生而來的;反之,他看到的世界也將塑造他的特質。因此,隨著我們在社會中對自身的不斷打磨,我們的各種觀念也會不斷更迭。“質疑××,理解××,成為××”不只是一種對觀念轉變的自嘲,更是一種對成長歷程的冷靜回顧,是自我與環境的對撞,是個體與社會的共鳴。
適用話題 理想與現實、理解與包容、認知轉變
素材運用
1.夢想與現實的碰撞
少年時的我們有自己的夢想與堅持,對世界的法則有初步的認知。然而,隨著閱歷的增加,世界的真實面貌在我們眼前展開,那些曾經不被我們接受的觀點似乎重新獲得了它們的價值。理解并成為我們先前所質疑的人,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初衷,而恰恰可能是我們在現實中對實現自己理想的最大化嘗試。
2.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當我們面對一個觀點,是否只有質疑與贊成兩種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意識到,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名為“理解”的交接地帶。包容、理解他人的觀念,并不意味著對自身觀念的不堅定。相反,敢于認可他人觀念的合理性,是對自我觀念更深層次的自信。既承認自我觀念的局限性,又敢于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在成長的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理念,這是一種勇敢而成熟的選擇。
3.不要抑制生命的可能
那些看似與我們背道而馳的路,也可能存在著我們所期望看到的景致。“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隨便哪種未來。”紀德是如此期待的。當今時代風云變幻,潮流的涌動與年齡的增長都在催促我們向前,不要把生命執拗地封閉在所謂的“不變”中,勇敢嘗試先前“質疑”的領域,方能探索無限可能。
舊聞鏈接
保持質疑:不被現實規訓的“局外人”
法國作家加繆在其成名作《局外人》中,刻畫了這樣一個稍顯怪誕的人物形象:默爾索質疑在親人死后表現出悲傷的意義,于是他在為母親守靈時喝咖啡、聊天、昏昏欲睡;默爾索不理解為減輕指控而說謊的必要性,于是他反駁了己方律師說他“只是在葬禮上強忍悲傷”這一辯護;默爾索堅持“不與討厭的人多廢話”的原則,所以面對證人無中生有的指控,他也不愿開口為自己辯解。可以說,正是這些在大眾眼中不合邏輯又毫無意義的質疑、不理解以及堅持,或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默爾索的死刑判決。
不同于默爾索,當先前被質疑的準則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方法,大多數人都會轉而理解它,進而成為它的擁護者。當外界環境的阻力過大,向內改變自己就成為一種性價比更高的方式。“質疑××,理解××,成為××”雖然是自嘲,卻也在調侃中揭示了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在迫近的現實面前,我們接受了那些“過來人的經驗”,接受了這個世界“隱藏的規則”,我們理解了環境、成了別人,卻拋棄了當初那個有所懷疑的自己。
在社會壓力與環境規訓為我們設下的困局中,難道我們除了“理解、成為”,就別無他法了嗎?局外人默爾索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眾人皆批判默爾索對周圍環境太冷漠,可欣然接受環境規訓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對真正的自我太過冷漠?我們相信世界的法則向來如此,是不可撼動的,可若我們堅持當初的質疑,誰說我們就不能達成我們的期望?不那么輕易地被改變,保持質疑的態度,也是一種值得珍藏的堅守。
(撰寫:南京大學安邦書院 彭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