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四川省南江縣石飛河部分摩崖造像被涂色一事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村里的老人們秉持著為菩薩“穿衣還愿”的樸素愿景,將造像的蓮座、衣服、頭飾、手中器物分別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調查報告指出,該摩崖造像始鑿于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續鑿,開鑿年代早,形成過程復雜。其整體將地表天然石包開鑿為造像碑的特色做法,在四川地區屬于孤例,在完善四川石窟發展序列、揭示四川地區和中原北方地區的佛教文化藝術交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該造像2021年才被發現,由于發現時間較晚,它還未被納入文物保護對象,又因位置偏遠,當地文物保護力量有限,所以文保工作者未能及時阻止村民們涂抹造像的行為。好在調查人員走訪出售涂料的攤點之后,確認了村民們使用的主要是丙烯類顏料,經過專家的論證,造像有被恢復的可能性,但仍需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
適用話題 文物的價值與意義、文物保護意識、理性與善意
素材運用
1.文物的價值與意義
文物是古人留存下來的印記,是悠遠的歷史長廊中生命的回響。其寄托了古時人們的情思與生命態度,同時也承載著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韻味,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縮影。四川省南江縣石飛河部分摩崖造像的開鑿過程歷經了北魏晚期、初唐、武周和中晚唐,耗費了無數的人力與財力,是匠人智慧與汗水的凝結。發掘、保護、傳承文物的過程是人類經驗和智慧沉淀的過程,唯有留住過去,我們才能有根,才能堅定地前行。
2.增強大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與摩崖造像涂抹事件類似的文物破壞現象頻頻發生,其原因并不能被簡單地歸結為素質問題,大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才是問題的關鍵。正如事件中被涂抹的摩崖造像,當地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其背后重要的學術價值,也不認為涂抹行為是對文物的傷害。因此,增強大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是當務之急。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推行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提高民眾對文物保護的認知水平,鼓勵大眾切實地參與文物保護的行動中來。同時相關部門也要提高對文物的重視程度,加大保護力度。在文物保護方面,我們依舊任重道遠。
3.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問題
村民們為摩崖造像涂色的本意是為了祈福,卻險些釀成大禍。“好心辦壞事”的背后是缺乏對事物的清晰認知,若做事僅僅停留在樸素的情感層面,事情結果往往背道而馳。因此,辦事不能僅憑一腔熱血,而是要用理性的眼光全面審視,權衡利弊后謹慎行動。唯有如此,樸素美好的心意才能開出絢麗動人的花朵。
舊聞鏈接
巴格達博物館之殤
近些年,文物破壞的事件在世界范圍內時有發生,其中巴格達博物館被洗劫事件曾震撼全球。巴格達博物館內收藏了人類最早期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證物,其中包括古巴比倫王國、亞述王國、蘇美爾王國和尼尼微城邦的文物,還有數以千計記載人類最早文字——楔形文字的泥版。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隨著伊拉克政權的崩潰,巴格達博物館所在地區陷入了無政府狀態,博物館失去了安全保護,這為盜賊們洗劫文物提供了可乘之機。僅在兩天時間里,巴格達博物館內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慘遭偷竊或損毀,許多文物被非法販賣給私人收藏家或流落國外。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之后各國政府和文物保護組織紛紛呼吁采取措施來保護伊拉克的文化遺產,但其已經遭受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這不僅是伊拉克的損失,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損失。歷史文物在戰爭中顛沛流離,著實讓人痛心。原先文明的殿堂如今一片狼藉,多少歷史的回響最終消散于風中。文物是人類歷史的見證者,它們穿越千年歷史的風塵佇立于我們眼前,不僅是我們了解過往的媒介,更是人類文明向上而生的根。當人類用雙手深情地撫摸歷史斑駁而動人的印記,歷史會以脈脈溫情回敬,以其繁盛的文明哺育人類連綿不絕的未來。
(撰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錢研)
(編輯: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