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09
收稿日期:2023-09-15;修訂日期:2023-12-10
作者簡介:原新,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縱觀全球,人口城市化進程雖然是資源集約利用和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的過程,與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相互促進,但城市化帶來的碳排放量顯著增加,日益加劇全球性氣候問題。中國作為世界上擁有十億級人口的國家之一,作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承擔大國責任。隨著人口城市化迅速發展,探討如何制定有效的人口城市化低碳戰略政策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由王桂新教授等主編的《中國人口城市化與碳減排研究》一書為中國在人口城市化發展中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鑒。本書在充分借鑒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突破了研究方法、政策設計等方面的諸多難點,創新性地提出未來低碳城市優化規劃方案,并開發構建人口城市化與碳減排戰略模擬分析系統,為豐富和發展人口城市化與碳減排的理論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通觀全書,研究著重探討了如下幾個問題:第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城市化發展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第二,中國城市化及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第三,中國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機制;第四,何種組合政策有利于碳減排目標的實現。看似簡潔,實則每一個問題都是事關“雙碳”目標能否按時完成的重要問題,并且層層遞進地剖析了中國城市化發展和碳減排政策實施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本書結構合理、邏輯嚴謹、內容豐富、論證充分,將人口、城市化、環境、經濟、社會等各個子系統相互關聯進行綜合分析,堅持系統觀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于在新時期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具有較強的啟發性意義。
一、立足中國具體國情,夯實理論研究基礎
影響碳排放的驅動力主要包括人口、經濟與技術等,人口的社會變動與碳排放息息相關。城市人口空間分布和生產生活行動深刻影響碳排放。人口城市化發展影響城市規模,城市生產、生活、交通三大部門是碳排放的重要源頭。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人口增長和城鄉遷移普遍自發推動城市土地擴張,例如美國“鐵銹地帶”、韓國首都圈外城市、日本礦業城市與鄉村地域小城鎮等出現伴隨人口持續下降的城市土地擴張停滯或收縮現象。中國城市土地與人口的時空演變呈現低密度、土地利用不足的特征,存在人口流入較少但漫無目的擴張城市土地的現象。中國城市化過程具有其獨特性,在研究中國人口城市化相關議題時應立足中國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該書專門用一章的篇幅探討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從人口城市化的概念界定、基本原理、發展規律及特征等視角著手,夯實理論基礎,進而探討人口城市化與碳排放及其控制問題,運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由淺入深地將人口城市化與碳排放的關系逐步砌實。在實證分析部分,對構建人口城市化碳排放機制進行驗證,對人口城市化與碳排放動態關系的VAR模型進行變量及模型的平穩性檢驗并獲得通過,表明該實證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回應學術熱點話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近年來,“碳達峰”和“碳中和”成為學術界熱議的話題關鍵詞。與之相關的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低碳轉型等相關研究一直熱度不減,而從中國人口城市化視角進行碳減排研究的相對較少。該書以城市化發展為基調,深入探討了居民生活方式變化、居民生活耗能碳排放的增長及地區差異、產業結構變動發展對碳減排潛力的影響等問題,其中,居民生活方式變化與碳排放關系部分細化為對人口規模、年齡結構、城鄉結構、遷移以及家庭規模等影響因素的考察,突破了碳減排研究的傳統思路,從人口學理論和視角豐富和發展了該領域的研究。作者提出,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之后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耗能和碳排放比在農村時明顯增多,但遷移到城市以后隨著產業結構由工業向服務業的轉變,耗能和碳排放出現減少趨勢。該觀點符合中國城市化發展特征,立足國情,對于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向低耗能循環產業轉型、制定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該書也對國外低碳城市發展戰略的相關建設經驗進行了梳理和介紹,討論了日本、英國、美國、德國、巴西等國家的城市土地利用和規劃、城市空間布局等方面問題,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能源等作為低碳城市發展的關鍵,并按照城市中的經濟部門介紹了相應的低碳政策措施,例如節能的建筑和工業、低碳交通系統,更節能的“三廢”處理系統和技術等。各國對于低碳城市發展的經驗較為豐富,但是不能照搬來解決中國問題,中國問題的研究需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實踐為基石,以中國體制特色為基本框架,以中國文化為能量源泉,探索適合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最優路徑。
三、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尤為重要的是,綠色低碳發展是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的發展方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恰逢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交匯的早期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快。西方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的“串聯式”漸次現代化歷時二百多年,而中國式現代化是“四化”疊加甚至同步的“并聯式”發展,前者循序漸進,后者急速跨越。相較于先起現代化國家,中國既要趕超達標,又要彌合差距。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要求,包括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在這一背景下,注重人口、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在人口城市化進程中實現碳減排目標的發展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好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題中應有之義。該書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注重綠色低碳發展可以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創新技術的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支持措施。這包括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碳市場和碳交易體系,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培育綠色產業和綠色消費,加強國際合作等。在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學術研究的作用。依照該書的思想,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人口城市化進程中的碳減排目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好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這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經驗。
四、政策模擬科學合理,操作方式簡易可靠
作者開發的人口城市化與碳減排戰略政策模擬分析系統,結合了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差異和人口城市化碳排放增量進行模擬分析。通過該系統,可以計算人口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鄉—城遷移引起的碳排放增加量,并對區域人口遷移與碳減排優化規劃進行應用分析,進而探討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相適應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在未來情景、政策選擇及預期影響等方面的預測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該方法的基本概念是通過系統工程的途徑將國際上居于領先地位的投入—產出分析和運籌學、系統工程優化規劃進行關聯。它將決策人員與公眾對低碳人口城市化的期望以及相關政策的影響評價有機結合。通過該系統,可以深入分析人口城市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碳排放差異的模擬分析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地區、不同人口遷移模式對碳排放的貢獻程度。同時,該系統還可以對人口遷移與碳減排優化規劃進行應用分析,幫助決策者制定更加科學和有效的低碳城市發展策略。這一方法的優勢在于其簡易性和可靠性,操作過程相對簡單,公眾或決策人員可以較容易地運用和探索該系統。同時,該方法基于前沿的線性規劃建模方法,能夠提供對未來情景、政策選擇及預期影響的預測,具有較高的科學性。這一方法的構思、設計及應用為低碳人口城市化政策評估系統研究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中國人口城市化與碳減排研究》一書對于中國人口城市化、可持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以及“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鑒,是不可多得的兼具學術性和實踐性的專著。
[責任編輯" 武"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