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創業的性別差異研究

2024-04-29 00:00:00焦娜劉輝
人口與經濟 2024年2期
關鍵詞:創業

摘" 要:優化勞動力市場的性別結構對中國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2010—2020年CFPS

六期的追蹤調查

數據研究創業的性別差異問題,

結果顯示,中國男性創業比例持續高于女性,但這一差異逐期收斂。

應用廣義傾向得分匹配(GPSM)和工具變量法控制同群效應的“反射”問題。

分析認為,同群效應不僅對創業活動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而且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是不同的。從不同世代的角度來看,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行為存在代際傳遞效應和性別趨同性,女性創業受到母親行為的影響更大,男性創業受到父親行為的影響更大;從同世代的角度來看,女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女性創業行為的影響,男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男性創業行為的影響,且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大于男性;同群效應對個體創業概率的影響呈現先遞增后遞減的非線性特征,因此,同群效應對創業活動的正向作用是短期的。異質性分析表明,在生存型創業中,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顯著大于男性,在機會型創業中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主導型行業中,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顯著大于男性,而女性主導型行業中,創業的同群效應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在控制了人口流動導致的自選擇問題后,研究結論仍然是穩健的。政府應重視創新創業,推進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性,同時,中國勞動力市場激勵機制設計應著眼于從結構上提高人力資本和行業的匹配度,實現創業性別結構的

平衡。

收稿日期:2023-05-16;修訂日期:2023-12-2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可持續生計分析視閾下農戶動態貧困的識別及其治理機制研究”(20BGL179)。

作者簡介:焦娜,經濟學博士,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劉輝,管理學博士,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關鍵詞:創業;性別差異;同群效應;廣義傾向得分匹配;工具變量

中圖分類號:C913.68;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24)02-0104-20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13

一、引言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創業的就業聯動效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創業不僅是勞動力就業崗位的有力補充,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有利于提高社會不同群體的就業率。隨著女性成為創業經濟的中堅力量,創業的性別差異問題引起了實踐界和學者們的高度關注。女性創業是指由女性創立并擔任創業企業的主要管理者角色。據統計,全球約2.74億女性正在創辦或經營企業

數據來源:《全球創業觀察——女性創業報告2021》。。

全球創業觀察組織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的報告指出,過去20年創業的性別不平等發生了較大的改善,2001年女性創業參與率只有男性創業的50%,而2022年女性創業的參與率達到了男性創業的80%

數據來源:《花旗GPS——女性創業者2022》。

。2022年,中國性別平等指數為0.682,在經濟活動機會和參與方面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善

數據來源:《全球性別差距報告2022》。。

中國女性創業者的數目和質量都在飛速提升,女性就業領域也得到了極大擴展,創業的性別比率接近于1,是亞洲性別差異最小的國家數據來源:《全球創業觀察——女性創業報告2019/2020》。。應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數據,圖1統計對比了2010—2020年創業的性別比例,結果顯示,中國在過去的近10年中,男性創業比例持續顯著高于女性,但是差異逐年縮小。

從宏觀視角來看,勞動力市場中女性參與活動與經濟增長和發展相關聯,市場競爭性可以提高生產率,經濟決策中女性活動的增加,本質上就是稀缺資源(人力資本)的有效分配 [1]。在美國,這一資源分配的優化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了20%—40%[2]。從微觀視角來看,越來越多的商業案例證明女性也是“人才池(talent pool)”的來源,生產率高的女性的投資回報更高,且人力資本的多樣化可以實現更好的決策和更高的生產率。相反的,性別不平等會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而持續性的無效資源配置,即女性勞動的低回報率會導致人力資本投資的不足[3]。目前中國學術界對創業的性別差異研究相對有限,但是大都肯定了中國女性平均創業率低于男性[4-7]

倪云松(2022)應用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 2014年和2016年的數據,

統計出在20—65歲的人口中,男性創業的比例為11.75%,女性創業的比例為8.27%;強國令(2022)統計了2016年和2018年的數據,女性創業的比例則是11%。

基于此,本研究應用同群效應來解釋中國勞動力市場中創業性別差異的特征,旨在回答為什么一些人能夠成為創業者?為什么中國創業的性別差異逐年下降?同群效應對創業行為的影響機制及其性別差異表現形式是什么?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通過激發中國勞動者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進而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改善創業外部環境的政策實施提供助力;同時,保障女性從更平等、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活動中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推動釋放性別紅利。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說

1.同群效應及其識別方法

由于人們的活動具有社會性,行為和決策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環境和群體的影響,即存在同群效應(peer effect)。社會科學包括教育學、社會學以及公共經濟學等領域中有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同群效應的作用。同群效應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社會規范和社會互動:

一方面,同群效應會在特定群體內部形成行為規范,進而影響群體中每個個體的決策行為[8];另一方面,勞動者在工作環境中的交流和互動會影響生產率,對生產率低下的勞動者可以產生激勵作用

(即“同群壓力”),這也有利于知識和技術的外溢(即“外溢效應”),最終實現生產率的進步。

同群壓力意味著勞動者面臨經濟利益和社會激勵的雙重壓力,可以緩解“搭便車”問題,提高生產效率[9-10]。也有學者指出,同群效應的作用機制也可以通過互補性、社會學習以及風險分擔等來實現[11-12]。

均值線性模型是最廣泛應用于同群效應識別的方法。但不可觀測因素的關聯性可能導致群體間的相關性,例如群體選擇的內生性,此外,由于研究主體間互動存在聯立性,也很難區分群體行為(又稱內生同群效應)和群體特征(又稱外生同群效應)的影響,即樣本選擇問題和反射問題是同群效應識別面臨的兩大挑戰[13]。布拉穆萊(Bramoull)等從空間經濟學的視角拓展了線性均值模型,即主體存在各自的對照群體,這些同群個體的平均產出和特征可以影響研究的主體,因此通過直接的社會網絡形成社會互動結構,在此結構中存在自然的排斥機制[14]。在忽略關聯效應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同群的同群來實現對內生同群效應的識別,或使用合理的工具變量[15-16]。此外,非線性模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射問題[17]。

2.創業的同群效應研究與理論假設

近年來,勞動經濟學相關文獻開始強調社會網絡的重要性,認為個體行為通過間接和直接方式與其鄰里以及同伴相互關聯,個體行為本身就是共同知識和信息,就業信息、知識的傳遞以及工作或者勞動行為的模仿與學習是社會網絡的重要作用渠道。創業網絡不僅可以提高資本、勞動、技能、信息、咨詢建議和機會的可獲得性,也有利于風險的分攤,因此,創業網絡是個體創業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18]。同群效應是創業網絡重要的作用機制,國內外學者針對創業的同群效應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雖然少數研究也指出創業的同群效應可能會降低個體創業率,有創業背景的同群比例越高會降低沒有創業背景的個人創業率,

其原因在于同群效應顯著降低了失敗創業者的比例,但是對成功創業者的比例卻沒有顯著影響,

因而最終導致總體創業率下降[19]。更多的研究肯定了同群效應對個體創業的正向作用,作用機制主要包括榜樣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10,20]。在工作場所中,有曾經創業經歷的同事會增加其個人創業的概率[21]。同群者的流動經歷和創業經歷對創業者的創業認知和創業資源的整合能力具有積極作用[22-23]。同群效應作用的主要途徑包括社區鄰里互動、個體對創業機會和風險等問題的認知,以及榜樣與模仿行為等方面。根據經濟學理論,創業行為是個人的理性決策,風險成本和風險收益并存。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同群效應對創業活動存在顯著的正向作用。

同群效應不僅反映在地理和空間位置上,也反映在時間的代際存續上,不同世代之間同樣存在信息流動和榜樣示范,因此父母也是子女重要的同群主體。研究發現,一些人能夠成為創業者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來自父母的遺傳因素,父母創業可以增加子女成為創業者的概率約30%—200%[24-28],具體區分為遺傳先天因素(

生物學父母的創業狀態)和后天培養因素(收養父母的創業狀態),

生物學父母的創業反映了基因遺傳對子女創業的影響,即基因遺傳顯著增加了子女的創業概率。基于此,很多研究論證了父母創業行為作為子女創業工具變量的合理性[29-30]。一些學者從遺傳學和生物學的基因因素方面解釋了創業的性別差異[31-32],發現遺傳基因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大于男性,其主要通過提高資本累積和組織的能力、增強創業意愿和未來創業偏好來影響個人的創業行為[33-34],父親和母親對女兒和兒子的影響存在差異[24]。因此,本文從時間或者世代的維度對同群效應的特征提出假設2。

H2: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行為存在代際間的傳遞效應,且具有性別趨同性,即女性創業受母親行為的影響更大,男性創業受到父親行為的影響更大。

已有關于創業性別差異的持續性及其原因的解釋,主要包括:由于性別之間存在偏好和自信能力的差異,在面臨競爭性和創新性工作或項目時,女性比男性表現更差,

女性往往

規避競爭型且偏好合作型,這最終導致男性和女性職業發展差異具有持續性[35]。一些研究證明,同群效應在小的群體中對創業的影響比在大的群體明顯更大,因此同群效應的性別內部同群效應大于性別之間[36]。現有經驗研究證明了同性別榜樣效應的存在,且人們傾向于近距離或同性別行為榜樣,遠距離或著名的創業者對個人創業行為幾乎沒有影響[37-38]。從性別差異的視角來看,勞動力市場中,女性偏好互助協作型職業,而男性偏好相對獨立性工作,女性更為社會性且需要歸屬感,因此,同群效應對女性的影響顯著大于男性[9,39]。同群效應的行為榜樣效應對創業認知階段的影響大于實施階段,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大于男性[40-41]。同群效應不僅存在父母與子女代際之間的性別趨同性,同世代之間也存在性別差異性,據此提出假設3。

H3:創業的同群效應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女性創業行為的影響,男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男性創業行為的影響,且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大于男性。

社區內同類群體(或種族)的就業比例越高,社區就業率對個體就業率和就業收入的積極影響越大[42]。已有研究指出,同群效應來源于群體互動,信息的外溢和共享強化了同群效應,但是同群效應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存在一個門檻值,當同群變量低于該門檻值時,同群效應不顯著; 當同群變量高于該門檻值時,同群效應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因此,同群效應具有門檻和非線性特征[43-46],社會互動縮短了社會距離,對同群效應有正向影響,當個體從事勞動交換等行為擠占社會互動時間時,同群效應會降低[47];此外,同群效應存在飽和性(或“天花板效應”),當同群比例處于較低水平時,可以為同群個體行為決策提供信息,隨著同群比例的提高,信息產生冗余,邊際價值遞減且無效[48]。同群的創業比例低于閾值,社會互動和信息外溢對個人創業具有積極作用,隨著同群創業比例的提高,信息逐漸飽和甚至冗余因而會價值遞減,

同群效應

對個體創業的正向效應影響邊際遞減。對此,本文提出假設4。

H4:創業的同群效應存在非線性特征,即隨著創業比例的提高,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決策的影響邊際遞增,達到一定的閾值后邊際遞減。

三、變量、數據與實證策略

1.變量與數據說明

本文主要應用了CFPS 2010—2020年六輪調查數據,該數據覆蓋了全國25個省份將近全國95%以上人口,同時也使用了中國人民銀行以及

《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的數據以控制樣本的地區固定效應,形成包括個人、家戶及其所在地域的層級數據。主要被解釋變量“創業或自營”屬于0—1二分類離散變量。在CFPS數據中,對社區/村一級的樣本創業行為進行統計后可以計算出同社區/村的平均創業比例,同時去除受訪樣本,構建了分性別的樣本同群效應指標如下:

Entfk-i,t=1N-1∑Nn≠iEntfknt" k=f,m(1)

Entmk-i,t=1N-1∑Nn≠iEntmknt" k=m,f(2)

式(1)代表樣本女性所在社區/村的女性創業比例(k=f)和男性創業比例(k=m), 式(2)代表樣本男性所在社區/村的男性創業比例(k=m)和女性創業比例(k=f),式(1)和(2)是反映同群效應的關鍵解釋變量。

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女性創業比例低于男性,但是男性的創業比例逐年下降,兩者的差距趨于收斂;類似地,所有樣本的父親創業比例顯著高于母親。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每一輪調查連續參訪的個人進行匹配后,

本研究

最終獲得11810個連續六年參與受訪的樣本,主要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控制變量包括個體特征(年齡、教育和婚姻狀態)以及家庭特征(人均住房面積、贍養比、商業保險支出、家庭資產水平);為了控制外生同群效應(情景效應),模型也納入樣本的地區層面特征,包括城鎮地區、人均小額貸款余額、人均GDP和地理區位,用于反映城鄉差異、小微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程度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程度。

2.實證策略與研究設計

(1)廣義傾向得分匹配(GPSM)。

在CFPS調查數據的六期數據中,男性創業人數占總創業人數的61%,女性創業者人數少于男性創業者。個體所在同社區/村的創業比例并非是隨機事件,存在自選擇偏誤和反向因果等內生性問題。為了控制內生性,研究考慮使用匹配法來獲得除了性別和年份以外所有個體和家戶特征相似的實驗樣本,那么兩組配對樣本之間的創業率平均差異本質上是一個非參數估計量——平均處理效應,由此可以獲得創業性別差異的穩健估計值。

但是,與傳統二元處理變量不同的是,同群創業比例屬于連續性變量,取值區間為[0,1],廣義傾向得分匹配適用于此類連續型變量的效應評估。廣義傾向得分匹配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首先,在給定協變量X的情形下估計處理強度(即同群創業比例)的條件期望[49]:

E(Ti|Xi)=F(β′Xi)(3)

由于同群創業比例不能滿足處理變量的正態性分布,式(3)假設了同群創業比例的指數族分布的公共形式,并使用廣義線性回歸的Gamma連接函數來

擬合同群創業比例的條件概率密

度,從而獲得連續型變量的預測傾向得分——廣義傾向得分Ri=r(Ti,Xi)。

其次,根據處理強度Ti和廣義傾向得分值Ri構造估計同群創業比例的條件期望:

E(Yi|Ti=ti,

Ri=ri)=Φ(Ti,Ri,T2i,R2i,TiRi)

(4)

2010年數據中未提供金融資產,我們根據其他年度的處理方法,以儲蓄存款(savings)、股票(stock)、基金(funds)和別人欠自己家的錢(debit_other)之和來衡量。

度量創業行為的Yi屬于0—1二元離散變量,式(4)選擇使用 Probit估計并擬合得到平均劑量反應μ(t)和處理效應Δμ(t):

μ(t)=1n∑ni=1Φti,r^i,t2i,r^2i,tir^i(5)

Δμ(t)=μ(t+Δt)-μ(t)(6)

其中,Δt=0.1,由于同群創業比例90%以上分布在取值區間[0,0.4]偏0值一端,

為此GPSM選擇在該區間按照處理強度區分為5組,計算傾向得分值并進行匹配。

(2)同群效應模型。

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效應分為三類: 內生效應、外生效應(情境效應) 以及關聯效應[13]。

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E(y|x,z)=α+βE(y|x,z)+

E(z|x)′γ+x′δ+z′η(7)

其中,β就是同群的樣本行為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內生同群效應,但是同群樣本的個體特征同樣對研究對象的行為存在影響——外生效應γ,最后就是和群體無關的未知因素(例如制度環境)對群體行為趨同的影響——關聯效應(也稱“相關效應”)δ。當研究者觀察總體的行為分布特征時,試圖推斷某群體平均行為影響組成該群體的個體行為,那么就會出現“反射”(reflection)問題,導致無法準確識別同群效應。個體行為受到參照組行為的影響發生變化,進而產生社會乘數,即個體行為和同群行為相互影響,最終擴大同群效應——經濟學所謂的內生性,無法準確區分群體對個人的影響和個人對群體的影響,模型中表現為E(y|x,z)和E(y|x)之間的共線性;同時,樣本選擇問題導致的內生性會導致混淆同群效應和選擇效應,這兩個問題是識別同群效應的難點。

本文將同一社區/村的成員劃分為同一群體,分性別的同群效應指標Entfk-i,t和Entmk-i,t使用除受訪個體以外同社區(或村)的創業者比例來反映平均創業情況,為了控制反射問題,本研究使用工具變量法來控制同群效應的內生性問題,并使用個人特征、家戶特征以及地區特征以控制外生效應和部分相關效應。具體而言,給定z是樣本的個體特征(包括收入、職業、年齡和婚姻狀態等社會經濟特征),x是樣本所參照的同群屬性特征(包括家戶特征和地區特征)。被解釋變量屬于二分類0—1離散變量,由于普通Probit模型無法解決反射問題,需要采用IV-Probit對個體進行聚類調整以控制模型中不可觀測的群體異質性對估計結果的干擾。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1.創業同群效應的GPSM分析

與傳統的PSM類似,GPSM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協變量來估計產出變量(創業行為)的條件期望,本研究主要使用了表1中個人和家戶特征變量,匹配出控制組和處理組具有相同同群創業比例的樣本,識別了同群效應和個體創業概率的因果關系。首先,基于Gamma分布的廣義線性回歸結果,計算了廣義傾向分數并進行匹配,由于同群創業比例90%以上分布在取值區間[0,0.4],因此,處理區間主要劃分為10%、20%、30%、40%和100%共五組。其次,估計處理強度和廣義傾向得分值進而

構造估計產出變量(創業行為)條件期望的模型,創業行為屬于0—1型離散變量,因此選擇Probit模型

來擬合創業的條件期望(見式(4)),并計算式(5)和式(6),分別得到同群創業比例的平均劑量反應

(圖2(a))和不同的同群創業比例對個體創業的影響——處理效應(圖2(b))。

圖2(a)顯示,隨著同群創業比例的提高,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劑量反應均呈現倒“U”型關系,表明個人創業概率先上升后下降。當同群創業比例取值[0, 0.8]時,給定相同的同群創業比例,

女性創業概率顯著高于男性創業比例;同群創業比例達到80%以上后,女性創業概率顯著下降且快于男性。

圖2(b)計算了同群創業比例的增加對個體創業概率影響的變化,即處理效應,從中可以看出

同群創業比例對個體創業概率的影響是單調遞減的,當同群創業比例在[0, 0.5] 區間時,同群效應對個體創業概率的影響是邊際遞增的,同群創業比例

低于50%時,圖2(b)的處理效應大于0;高于50%時,對個體創業概率的影響呈邊際遞減,圖2(b)的處理效應小于0,表明創業市場存在競爭性均衡,隨著創業數量逐漸飽和,行業的利潤率下降,可能對個體創業存在擠出效應。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樣本的創業比例在40%以上的樣本量不足1%,難以保證研究結論的統計顯著性當處理強度(同群比例)大于0.4,回歸結果的置信區間顯著變寬,模型有效性和預測能力下降。。GPSM可以部分控制選擇性偏誤以及樣本量產生的潛在偏誤問題,但是由于部分協變量難以滿足平衡性檢驗,因而這一結論可能仍然存在偏誤,為此有必要進一步應用工具變量法來控制同群效應識別過程中的內生性問題,以獲得更為穩健的結果。

2.IV-Probit模型和內生性問題

(1)IV-Probit模型與工具變量選擇。

個體創業行為不僅受到鄰里創業行為的影響,也可能反向影響鄰里創業行為,即存在“反射”問題。但是從不同世代角度而言,即使年長世代創業行為影響年輕世代創業行為,而從時序上看后者不會影響前者,

因此,本研究使用父輩和母輩創業行為作為工具變量。

此外,已有研究證明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是存在差異的[28],據此將工具變量分為4個,包括男性樣本父親的創業率efsit、女性樣本父親的創業率efdit、男性樣本母親的創業率emsit和女性樣本母親的創業率emdit,那么個體創業行為不會影響其鄰里成員父母的創業行為,鄰里成員父母的創業行為會通過影響鄰里成員間接影響個體創業。據此使用上述工具變量進行IV-Probit估計,第一階段回歸模型使用工具變量對內生解釋變量

進行回歸,設定如下:

Entfk-i,t=λffsefsit+λffdefdit+λfmsemsit+λfmdemdit+controls+εfit(8)

Entmk-i,t=λmfsefsit+λmfdefdit+λmmsemsit+λmmdemdit+controls+εmit(9)

其中,式(9)表示對女性子樣本進行回歸,式(10)表示對男性子樣本進行回歸。然后,分別應用最大似然法進行第二階段估計:

P(Yfit=1)=Φα0+∑k=f,mβfk Ent

fk-i,t+x′δ+z′η+λj+υt(10)

P(Ymit=1)=Φα0+∑k=m,fβmk Ent

mk-i,t+x′δ+z′η+λj+υt(11)

其中,

Yfit和Ymit分別表示樣本是否選擇創業,βfk和βmk是工具變量回歸得到的創業同群效應,λj和υt分別控制了所在地區和時間固定效應,為了避免異方差和組內相關產生的偏誤,以及控制模型中無法觀測到的相關效應對同群效應產生的混淆影響,實際過程中使用聚類到個體層面的穩健標準誤。

(2)“行為榜樣”的性別趨同性與內生性問題。

已有研究認為父母影響子女創業的機制路徑主要包括:子女可以繼承父母的家族企業;基于父母金融資產的傳承,子女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創業;創業父母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的商業人力資本;創業父母可以傳遞給子女有效的職業技術方法和偏好。

這些傳承因素意味著子女創業可以降低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24]。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創業父母給子女樹立了“行為榜樣”,子女的創業行為更多的是模仿自己的父母,而且“行為榜樣”更多地發生在同性別之間即存在趨同性[37],也即女性更偏好于模仿女性“榜樣”——母親,男性更偏好于模仿男性“榜樣”——父親[28-29]。父母是子女重要的同群主體,本文使用父母創業比例來對子女創業比例進行回歸。

表2應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檢驗了父母創業對子女創業的“行為榜樣”效應,列(1)是女性子樣本的同群女性創業比例與其父母創業比例的回歸結果,列(2)是女性子樣本的同群男性創業比例與其父母創業比例的回歸結果,對比發現,母親創業對女性創業比例的正向影響更大,父親創業對男性創業比例的正向影響更大;類似地,列(3)是男性子樣本的

同群男

性創業比例與其父母創業比例的回歸結果,列(4)是男性子樣本的同群女性創業比例與其父母創業比例的回歸結果,結論相同。父母是子女的不同世代的同群,對子女的影響較大,這一結果證明了假設1,即同群效應對創業活動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無論是在哪一組子樣本中,與母親的創業行為相比,父親創業對女性創業影響程度較低,與父親的創業行為相比,母親創業對男性創業影響程度較低,證明了假設2,“行為榜樣”存在性別的趨同性,即女性創業受母親行為的影響更大,男性創業受到父親行為的影響更

大。據此,同社區/村中父親和母親的創業比例與其子女創業比例(創業同群效應)存在因果關系,滿足工具變量相關性的條件。與此同時,所在同社區/村的父親和母親創業比例只能通過影響樣本父母或者樣本同群子女輩(排除樣本自身)間接影響個體創業,兩者不直接相關,理論上滿足外生性條件。經驗研究中,如果工具變量和誤差項存在相關性,工具變量回歸的估計結果是不一致的,過度識別檢驗可以檢驗工具變量是否外生。應用過度識別檢驗的前提是,存在的工具變量個數大于內生變量的個數。當工具變量外生時,那么只能通過內生變量影響被解釋變量,而不存在其他途徑,與模型中的外生變量和殘差項無關,可以計算工具變量回歸后的殘差作為被解釋變量,外生變量和工具變量作為解釋變量。

如果工具變量的系數不顯著,意味著對殘差項沒有解釋能力,則工具變量是滿足外生性條件的。因此,研究過程中使用Amemiya-Lee-Newey(ALN)卡方統計量對工具變量進行過度識別檢驗,弱工具變量檢驗使用AR和Wald統計量識別。

3.IV-Probit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為了識別同群效應的性別差異,

首先,將樣本分為女性和男性(k=f,m),分別在同社區/村層面統計出各自同群的創業比例,并將同群效應分解為同群男性創業比例和同群女性創業比例兩個部分,應用IV-probit的最大似然估計,分別使用女性子樣本估計了式(8)和式(10),使用男性子樣本估計了式(9)和式(11)。回歸系數βfk和βmk反映了創業的同群效應;其次,為了比較和解釋女性創業與男性創業的同群效應差異,進一步通過合并男性和女性樣本進行全樣本回歸。表3給出了回歸結果及其邊際效應。

(1)創業同群效應的性別差異分析。

表3的列(1)和(2)是女性創業同群效應的第Ⅱ階段回歸結果和邊際效應,列(3)和(4)是男性創業同群效應的第Ⅱ階段回歸結果和邊際效應。第Ⅰ階段回歸結果(因篇幅原因,此處略)均與“行為榜樣”趨同性檢驗結論一致,作為前定變量的父母創業確實對子女創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影響,母親創業對女性同群創業比例的影響大于父親,父親創業對男性同群創業比例的正向影響更大。邊際效應結果顯示,女性創業比例每提高1%,同群女性的平均創業概率提高1.1%,男性創業比例每提高1%,同群男性的平均創業概率提高1%,同群效應的系數和邊際效應均顯著大于零,證明了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活動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H1),創業的同群效應是積極的。但是,男性創業比例對同群女性創業概率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女性創業比例對同群男性創業概率的影響同樣不顯著,創業行為不僅存在代際間性別內的“趨同性”,在同世代的人群中同樣存在性別內的“趨同性”,證明了創業的同群效應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女性創業行為的影響,男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男性創業行為的影響(H3)。已有研究

指出,創業行為的性別趨同性,是勞動力市場就業性別差異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29]。

年齡對個人創業概率的影響呈現先增加后減少的倒“U”型變化趨勢,一些研究發現,

當中國勞動力年齡在低于51歲時,創業的概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而當其年齡超過

51歲以后,個人創業的概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顯著減少[23]。與已有研究結論類似,已婚狀態對創業概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商業保險支出越高,就業保障水平越高,個人創業概率也越高。

考慮到收入和消費的不穩定性,本文使用了資產水平來反映家庭財富水平,并將其分為高流動性資產和低流動性資產,結果顯示,雖然高流動性資產對創業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低流動性資產高,增強了個人抵押貸款的信用能力,有利于平均創業概率的提高

。部分協變量對男性創業和女性創業的影響存在差異,如教育能夠提高女性的人力資本;

戶均住房面積屬于家庭和個人的不動產,一定程度反映了個人商業貸款的信用和能力,其提高了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信貸能力,對女性創業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對男性創業概率沒有顯著影響;

贍養比高,意味著家庭的人口和經濟負擔更高,顯著提高了男性的平均創業概率,但是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并不顯著。

研究使用了四個工具變量,有必要檢驗工具變量的相關性和外生性條件。AR和Wald統計量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可以拒絕內生變量和工具變量不相關的原假設,意味著所選變量不是弱工具變量;如果工具變量和誤差項存在相關性,工具變量回歸的估計結果將是不一致的,但是存在的工具變量個數大于內生變量的個數,因此識別要求每一個合理的工具變量必須滿足無關性條件,不同于連續性被解釋變量模型,二元離散變量模型的檢驗通常使用ALN統計量,檢驗工具變量是否與誤差項無關,該統計量服從χ2分布。表3給出了兩步法估計IV-Probit的ALN統計量,p值均大于10%,不能拒絕“所有工具變量均為外生”的原假設,這說明本文所選取的工具變量都是外生的。

理論上,同群女性創業比例的提高可以給女性提供行業信息和創業資源的共享,有

利于女性創業,但是由于已經存在男性創業優勢(包括資源、信息以及創業強度),對男性創業的激勵作用亦有可能導致性別差異的進一步加劇。研究已經證明了在同世代的人群中同樣存在性別內的“趨同性”,即女性更傾向于受同群女性行為的影響,男性傾向于受同群男性行為的影響,除了同群效應屬性的性別差異,研究進一步比較了女性與男性創業的同群效應大小的差異。考慮到分樣本回歸系數的比較結果受到樣本數量和變異性等因素的約束,研究同時對不同性別的同群效應進行合并樣本分析,將式(10)和式(11)合并得如下公式:

P(Yit=1)=Φ(α0+θ0 female+βkEntk-i,t+τ0Entk-i,t female+x′δ+z′η+λj+υt)(12)

考慮到同群效應顯著的性別趨同特征,模型(12)僅將與個體相同性別的群體創業比例作為同群效應的度量指標,合并樣本加入同群效應和性別虛擬變量的交互項識別了同群效應的性別差異。表3的列(5)和(6)給出了模型(12)的回歸結果,列(5)是關于模型的IV-Probit回歸結果, 列(6)計算了對應的邊際效應。研究顯示,女性的創業概率比男性低2.5%,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性別虛擬變量與同群效應的交互項系數和邊際效應顯著為正,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的邊際影響比男性高0.3%,意味著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正向影響大于男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同社區/村女性創業比例的上升對女性創業概率的正向影響大于男性,證明了創業的同群效應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大于男性,即假設3被證實。一些性別經濟學文獻對此的解釋是,女性偏好互助協作型職業,而男性偏好相對獨立性工作[9,38]。這也為樣本期中國創業群體中女性比例提高以及性別差異逐年下降的原因提供了經驗證據,女性創業比例的提高不僅為女性創業樹立了“行為榜樣”,而且為女性創業提供了更多的行業資源和經驗,降低創業的機會成本。

(2)創業同群效應的分性別邊際影響分析。

圖3和表4分別使用受訪樣本的同群創業比例作為同群變量,進行IV-Probit分性別回歸并計算了相應的平均邊際效應,圖3給出了95%的置信區間,所有區間均沒有包含0值,意味著邊際效應的統計顯著性。結果顯示,同群效應呈現非線性特征,隨著同群創業比例的提高,對樣本個體平均創業概率的影響是遞增的,且女性群體之間的同群效應大于男性,當樣本所對應的同性別群體創業比例達到30%時,同群效應對樣本平均創業概率的影響達到最大值,即同群創業比例每增加1%,女性的平均創業概率約增加2.7%,男性平均創業概率約增加2%,然后同群效應開始遞減,且在相同性別之間,女性群體內的同群效應遞減的速度高于男性群體。

社區內形成的網絡可以通過社會互動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以降低創業成本,因此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存在積極作用,但是信息存在飽和性(或“天花板效應”),隨著同群比例的提高,信息產生冗余,邊際價值遞減且無效[48]。同群的創業比例低于閾值時,信息外溢對個人創業具有積極作用,隨著同群創業比例的提高,信息逐漸飽和,對個體創業的影響邊際遞減。

此外,社會互動縮短了社會距離,對同群效應有正向影響,當個體從事勞動交換等行為擠占社會互動時間時,

同群效應將會降低。

同時,從經濟學理論出發,創業市場存在競爭性均衡,隨著創業數量逐漸飽和,行業的利潤率下降,可能對個體創業存在擠出效應。因此,同群效應對創業的正向作用具有短期性特征。

綜上所述,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顯著大于男性,當同群女性的創業比例在[0, 0.3]區間內時,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邊際效應大于男性,當同群女性的創業比例大于0.4時,同群效應遞減,且女性群體內的同群效應遞減的速度高于男性群體。因此,創業的同群效應存在非線性特征,即隨著創業比例的提高,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決策的影響邊際遞增,達到一定的閾值后邊際遞減,假設4得到驗證。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正向影響大于男性,解釋了樣本期創業的性別差異逐年收斂的原因,由于女性創業比男性更為依賴于來自社會互動的創業資源,而同群效應主要通過信息和資源實現其外溢效應,降低摩擦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另外,當同時考慮不同性別的同群創業比例對個體創業概率的影響時,個體創業行為顯著受到相同性別群體創業比例的正向影響,而不同性別群體的創業比例對個體創業沒有顯著影響,證明了同群效應存在性別趨同性,伴隨同群效應對創業的積極作用邊際遞減,最終可能導致長期中創業性別差距的固化。

五、異質性與穩健性分析

1.分類型創業異質性分析

全球創業觀察組織根據創業動機,將創業分為生存型創業與機會型創業。

在規模上,機會型創業一般大于生存型創業,

前者能更有效地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在技術與創新水平上,生存型創業主要通過模仿來提供產品或服務,機會型創業的創新性則更強[50]。基于CFPS數據的一致性和可得性,研究使用員工規模定義其創業類型:

生存型創業主要以小微型企業為主,機會型創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2017 年 12 月,國家統計局修訂出臺了《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2017)》(國統字〔2017〕213 號),選取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或替代指標,并結合行業特點制定具體劃分標準,將在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的各種組織形式的法人企業或單位的規模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各行業主要以從業人員100人和300人為界(批發零售業除外),劃分為小型及以下和大中型企業批發業(小型,從業人員lt;20人)和零售業(小型,從業人員lt;50人)統一為100人以下。。

表5分別以此作為劃分依據,將低于100人或者300人的企業創業作為生存型創業,其余規模的企業創業作為機會型創業,對比分析了兩類創業同群效應的性別差異。

與機會型創業相比,生存型創業規模小且進入門檻更低,信息和技術外溢性強,學習和模仿可以有效降低創業者的機會成本,因此有利于就業市場上處于劣勢的女性。已有研究也指出,低技能崗位的同群效應更大,因為這一類行業產出及行為更容易被觀測,而高技能崗位

的同群效應較小[9]。邊際效應結果顯示,企業規模小于100人的小微企業中,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比男性高出0.9%,企業規模小于300人的小微企業中,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比男性高出0.7%,隨著創業規模的提高,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邊際遞減。從性別差異的視角來看,勞動力市場中男性更加偏好創新性和獨立性工作,

其風險更高且收益更大、信息和技術門檻更高,同群效應的作用機制有限,因此同群效應在機會型創業中并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2.分行業創業異質性分析

根據CFPS 2010調查數據,中國就業人口中男性占主導地位的行業包括采礦業,建筑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這幾個行業中女性比例僅為10%左右,而女性比例過半的行業集中于衛生、教育、批發與零售、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以及金融行業。

使用相同的編碼資料來源:任莉穎、李力和馬超所編著的《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2010年職業行業編碼》。

,本文統計并對比了CFPS 2010—2020年就業的行業性別差異,結果如圖4所示。與2010年的統計結果相比,男性仍然在關鍵的工業生產領域具有顯著的就業優勢,從業人員中女性比例過半的行業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并且在住宿和餐飲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中女性的就業比例也開始逐漸超過男性。

研究將行業分為男性主導型行業和女性主導型行業,分別進行IV-Probit估計,分析了創業同群效應的行業異質性資料來源:不包括農業,因為CFPS主要統計的是非農創業,全部樣本中與農林牧漁類相關創業者僅占創業總人數的2%。。

表6的結果顯示,在以采礦業和制造業等為代表的男性主導性行業中,女性創業概率比男性低6%,且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

在女性主導型行業中沒有顯著性別差異。同群效應對不同行業的個體創業概率有顯著的正向效應,且女性的同群效應顯著大于男性:

在男性主導性行業中,女性創業比例增加1%,同群女性個體創業的概率比男性高0.6%,且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在女性主導型行業中,同群效應在統計上并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這一結論意味著,男性主導型行業中女性創業比例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創業概率,降低了行業間的性別差異,但是女性主導型行業中,女性創業比例更高,同群效應并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證明了同群效應的邊際遞減特征。

3.穩健性檢驗

中國古典文化中也不乏對同群效應的經典描述,例如,“孟母三遷”反映了古人對社區環境和個人行為的認識,也意味著源于追蹤數據屬性的內生性問題,即除了“反射”問題,個體也不乏因為創業環境或者創業資源遷移到創業率更高的社區,

因而

存在樣本自選擇問題。為了證明研究結論的穩健性,研究刪除了樣本期內(2010—2020年)發生過社區遷移的樣本,對原模型重新進行了估計,表7給出了分性別樣本和合并樣本的估計系數及邊際效應。

分性別的子樣本回歸結果顯示,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創業的同群效應與表3的回歸結果基本一致,在控制了個體對創業環境的自選擇偏誤以后,同群效應仍然對個人創業概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總樣本的回歸結果顯示,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顯著大于對男性創業的影響。一些研究也指出,中國特殊的戶口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動,自我選擇問題對同群效應估計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10]。據此,

可以認為前面的研究結論是穩健的。

六、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從同群效應的視角分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創業性別差異問題。應用廣義傾向分匹配和IV-Probit模型進行

分析,結果證明,同群效應對創業活動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并且顯示出性別差異,即對男性創業和女性創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具體而言,從不同世代的角度來看,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行為存在代際傳遞效應和性別趨同性,女性創業受母親行為的影響更大,男性創業受到父親行為的影響更大;從同世代的角度來看,女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女性創業行為的影響,男性創業主要受到同群男性創業行為的影響,且同群效應對女性創業的影響大于男性;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的影響具有非線性特征,隨同群創業比例的提高,個體創業概率先遞增后遞減,因此,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的正向作用是短期的。進一步地分類型創業的

異質性分析發現,生存型企業規模小且進入門檻低,有利于信息和技術的外溢,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顯著高于男性,而機會型創業規模更大,信息和技術門檻高,同群效應的作用機制有限,因此女性創業的同群效應與男性并沒有顯著差異;

分行業創業的

異質性分析顯示,在男性主導型行業中,女性創業比例較低,創業的同群效應顯著大于男性,而女性主導型行業中,女性創業比例相對更高,同群效應存在邊際遞減效應,雖然創業的同群效應顯著,但是與男性相比沒有顯著差異。考慮到追蹤數據屬性導致的樣本自選擇問題,研究刪除了樣本期內發生過遷移行為的個體,重新估計了模型,關鍵結論仍然成立,這證明了研究結果是穩健的。

本文的研究結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勞動力市場長期存在的創業性別差異及其長期內呈現收斂趨勢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第一,同群效應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信息外溢和社會互動實現模仿和學習,因此持續推動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性,有利于降低行業的技術門檻,例如組織女性參加職業技能和專業管理課程培訓,提升女性勞動者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營造創業的同群環境,促進技術與信息的交流。

第二,通過模仿和學習的同群效應對個人創業的積極作用是短期的,鼓勵女性創業不僅需要營造包容和開放的市場環境,也需要加強女性勞動者創新意識的培養。

第三,宏觀層面的性別差異根源于微觀層面,如果社會性別文化和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仍然保守,那么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平等也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政府應著眼于結構上提高人力資本和行業的匹配度,通過文化宣傳和政策傾斜,實現創業性別結構的平衡和有效的社會分工,

從而

釋放性別紅利。

參考文獻:

[1]KOLOVICH L, MALTA V, NEWIAK M," ROBINSON D. Gender equality and macroeconomic outcomes: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20, 36(4):743-759.

[2]HSIEH C, HURST E, JONES C I," KLENOW P J.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nd US economic growth [J]. Econometrica, 2019, 87(5):1439-1474.

[3]CAVAGLIA C, MACHIN S, MCNALLY S," RUIZ-VALENZUELA J. Gender,

achievement, and subject choice in English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20,36(4) :816-835.

[4]劉鵬程,李磊,王小潔.企業家精神的性別差異——基于創業動機視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3(8):126-135.

[5]倪云松. 流動性約束、創業資金與創業關系的性別差異——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的研究[J].東岳論叢,2022(2):155-166.

[6]強國令,滕飛. 數字普惠金融與女性創業[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2(4):120-128.

[7]胡明志,陳杰. 創業的性別差異如何受住房自有產權的影響[J].財貿經濟,2022(3):50-66.

[8]BERNHEIM B D. A theory of conformit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102(5):841-877.

[9]CORNELISSEN T, DUSTMANN C, SCHNBERG U. Peer effects in the workpla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7, 107(2): 425-456.

[10]晏艷陽,鄧嘉宜,文丹艷. 同群效應對創業活動影響的模型構建與實證[J].中國管理科學,

2018(5):147-156.

[11]LIU H," QI S,"" ZHAO Z. Social learning and health insurance enroll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new cooperative medical scheme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14, 97(C): 84-102.

[12]LAHNO A M,"" SERRA GARCIA M. Peer effects in risk taking: envy or conformity? [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15,50(1):73-95.

[13]MANSKI C F. 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ocial effects: the reflection problem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3, 60(3):531-542.

[14]BRAMOULL Y, DJEBBARI H, FORTIN B. Identification of peer effects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9, 150(1):41-55.

[15]DUFLO E," SAEZ E. Participation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a retirement plan: the influence of colleagues’ choice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2, 85(1):121-148.

[16]張川川,朱涵宇.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決策中的同群效應[J].金融研究,2021(9):111-130.

[17]BROCK W A, DURLAUF S N. Discrete choice with social interactio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1, 68(2):235-260.

[18]GHANI E, KERR W," O’ CONNELL S.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India [J].Regional Studies, 2014, 48(6): 1071-1089.

[19]LERNER J," MALMENDIER U.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random) friend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ost-business school entrepreneurship [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3, 26(10) : 2411-2452.

[20]王兵,楊寶,馮子珈. 同群效應:同輩群體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嗎? [J].科學學研究,2017(4):

593-599.

[21]NANDA R, SRENSEN J B. Workplace peers and entrepreneurship [J].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7): 1116-1126.

[22]買憶媛,辜雪娜,陳懿黽. 同群效應對創業路徑選擇的影響[J].技術經濟, 2011(5):33-38,99.

[23]劉斌.同群效應對創業及創業路徑的影響——來自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的經驗證據[J].中國經濟問題,2020(3):43-58.

[24]LINDQUIST M J, SOL J, VAN PRAAG M. Why do entrepreneurial parents have entrepreneurial children? [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2015, 33(2): 269-296.

[25]DUNN T, HOLTZ-EAKIN D. Finan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transition to self-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intergenerational link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0, 18(2): 282-305.

[26]SRENSEN B. Closure and exposure: mechanisms i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elf-employment[J].

The Sociology of Entrepreneurship, 2007, 25:83-124.

[27]COLOMBIER N,MASCLET D. Intergenerational correlation in self-employment: some further evidence from French ECHP data[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8,30(4):423-37.

[28]ERSSON L,HAMMARSTEDT M. Transmission of self-employment across immigrant gener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background and gender [J].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2011, 9(4): 555-577.

[29]MARKUSSEN S, ROED K. The gender gap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role of peer effect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mp; Organization, 2017, 134(2):356-373.

[30]LEEN N, RODRIGUEZ-POSE A.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in US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conomy and Space, 2021, 53(1):31-52.

[31]ZHEN Z, ZYPHUR M J, NARAYANAN J, et al. The genetic ba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ffects of gender and personality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mp;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9, 110(2):93-107.

[32]NICOLAOU N, SHANE S. Entrepreneurship and occupational choic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mp; Organization, 2010, 76(1):3-14.

[33]ZHAO H, SEIBERT S E, HILLS G 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6):1265-1272.

[34]SOUITARIS V, ZERBINATI S, AL-LAHAM A. Do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rais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effect of learning, inspiration and resourc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4):566-591.

[35]GNEEZY U, NIEDERLE M, RUSTICHINI A.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gender differenc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118 (3):1049-1074.

[36]BAUERNSCHUSTER S, FALCK O, HEBLICH S. Social capital access and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mp; Organization, 2010,76(3): 821-833.

[37]RUEF M, ALDRIHC H E, CARTER N M. The structure of founding teams: homophily, strong ties, and isolation among U.S. entrepreneur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3, 68(2):195-222.

[38]BOSMA N, HESSELS J, SCHUTJENS V, VAN PRAAG M, VERHEUL I. Entrepreneurship and role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2,33(2):410-424.

[39]CROSS S E," MADSON L. Models of the self: self-construals and gende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 122(1): 5-37.

[40]BARNIR A, WATSON W E, HUTCHINS H M. Mediation and moderated med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ole models, self-efficacy,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 and gender[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1,41 (2):270-297.

[41]VERHEUL I, THURIK R, GRILO I, VAN DER ZWAN P. Explaining preferences and actual involvement in self-employment: gender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2, 33(2):325-341.

[42]LOBO J, MELLANDER C. Let’s stick together: labor market effects from immigrant neighborhood clustering[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20,52(5): 953-980.

[43]GALSTER G, ANDERSSON R, MUSTERD S, KAUPPINEN T M. Does neighborhood income mix affect earnings of adults? new evidence from Sweden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8, 63 (3):858-870.

[44]MUSTERD S, ANDERSSON R. Employment,social mobility and neighborhood effects: the case of Swede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mp; Regional Research,2006,30 (1): 120-140.

[45]解堊,宋顏群.社區鄰里效應對個人貧困的影響有多大[J]. 財貿經濟, 2020(2): 24-38.

[46]HARDING D J, SANBONMATSU L, DUNCAN G J, GENNETIAN L, LUDWIG J. Evaluating contradictory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estimates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on economic outcomes for adult [J]. Housing Policy Debate, 2023, 33(2): 453-486.

[47]陸銘,蔣仕卿,陳釗,等.擺脫城市化的低水平均衡——制度推動、社會互動與勞動力流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3):48-64,166-167.

[48]ZIMMERMAN G M, MESSNER S F. Neighborhood context and nonlinear peer effects on adolescent violent crime[J].Criminology, 2011,49(3):873-903.

[49]GUARDABASCIO B, VENTURA M. Estimating the dose-response function through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approach[J]. The Stata Journal, 2014, 14(1):141-158.

[50]STENHOLM P, ACS Z J," WUEBKER R. Exploring country-leve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n the rate and type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1):176-193.

The Gender Gap of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er Effect

JIAO" Na, LIU" Hui

(School of Economic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It is meaningful for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 to optimize gender structure in labor market. Using six periods of data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 2010-2020,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gender gap in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trepreneurship rate of male is remarkable higher than female,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Controling the reflection problem of peer effect by using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ethod and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peer effect has positive effect on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which has differe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peer effect exist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nd convergence of gender for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 female entrepreneurs prefer to follow their mother’s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the male entrepreneurs prefer to follow

their father’s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ame generation, female entrepreneurship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female peers, while male entrepreneurship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male peers, and the impact of the peer effect on female entrepreneurship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men. The impact of the peer effe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hip shows a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 of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therefor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peer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is short-term.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in survival-oriented enterprises, the peer effect has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impact on female entrepreneurship than on mal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opportunity-oriented entrepreneurship. In male-dominated industries, the impact of the peer effect on female entrepreneurship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n males, while in female-dominated industri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peer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self selection problem caused by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remains robu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mote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sign of China’s labor market incentive mechanism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y from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achieving a balance in the gender struc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gender gap; peer effect; 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 method;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責任編輯" 崔子涵]

猜你喜歡
創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保定市創業環境評價研究
“雙創”國策下的階段性經營、資本知識架構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3:02
微時代文化創意類創業現狀調查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2:56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7:56
借鑒國外經驗大力推進郴州“創業之城” 建設
企業導報(2016年8期)2016-05-31 18:43:50
大學生創業的支持體系—基于吉林大學的研究
企業導報(2016年6期)2016-04-21 17:2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毛片|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欧美成一级|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成年A级毛片|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9cao视频精品| 国产二级毛片| 亚洲69视频| 在线欧美日韩| 亚洲天堂首页|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日韩视频福利|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1www在线观看|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毛片不卡|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日韩在线1|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夜夜操国产|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麻豆精选在线|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在线欧美|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99re免费视频|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久久|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999精品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夜夜操狠狠操|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88av在线| 亚洲伊人天堂| 一本综合久久|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 a级高清毛片| 国产福利拍拍拍| 先锋资源久久|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91av在线|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91毛片网|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久久久噜噜噜|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色九九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