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城三月,萬象更新。
3月6日下午1時許,距離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全體會議召開還有1個多小時,北京飯店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宮西廳內已是人頭攢動。不少媒體早早就來會場守候搶占最佳位置。場外同樣熱鬧。雙語上海宣傳冊、城市相冊、城市印象明信片等引來了境內外記者的駐足圍觀和點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鳳凰衛視、聯合早報、彭博社、美聯社、CNN、路透社等60余家媒體的百余位記者齊聚于此,希望探究上海發展的密碼。
15時,全體會議正式開始。顧軍、袁國華、金力、金鵬輝、周桐宇、杭迎偉、印海蓉、李峻、張義民等9位代表進行審議發言,結合上海發展特點討論政府工作報告。16時20分許,審議發言結束,進入媒體集中采訪階段,記者們爭相舉手尋求提問機會。營商環境優化、跨境數據流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長三角一體化、城市更新等成為提問的重點。
營造穩定透明規范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2023年上海GDP規模達4.72萬億元,居全球城市前列。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2024年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上海召開營商環境大會,發布“優化營商環境7.0版行動方案”。人民日報記者的第一個提問就與此有關: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上海7年來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的目標又是什么?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上海的閃亮名片。”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代表回答說,這些年,我們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以一年一更新的頻率,先后推出七版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案,迭代實施1101項改革舉措,有力促進了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和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龔正列出了一串數字:2023年,上海日均新設企業1904戶,企業總數達到289.2萬戶,每千人企業數增加到116.8戶;全市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40億美元,再創新高;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到956家和561家;2018年以來,累計為各類經營主體減負超過9100億元……
閃亮的成績背后,是仍然存在的改革難點,企業感受和政策之間“溫差”如何消弭?政策的“延續性”是否能更好落實?各類市場主體是否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上海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饼徴f,下一步將進一步消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隱性門檻和壁壘,著力構建“審批—監管—執法—信用”閉環管理機制,深化重點企業“服務包”制度等,促進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和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吧虾R脿I造穩定、透明、規范、可預期的法治環境。”
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上海考察,提出一系列新定位、新論斷、新要求、新任務。上海如何做?“五個中心”建設是點睛之筆。
“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質量不斷提升。2023年長三角地區以3.7%的國土面積,16.8%的人口規模,貢獻了24.4%的地區生產總值?!痹诨卮鹦氯A社記者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何創新政策時,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顧軍代表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三省一市優勢互補,上海是龍頭?!熬o扣‘一體化’和‘高質量’這兩個關鍵詞,我們既要當好龍頭勇挑重擔,又要強化帶動做好服務;既要緊扣目標久久為功,又要把準路徑穩中求進;既要對標國際加快補齊短板,又要揚我所長積極參與國際競合。”顧軍回答道,在頂層設計上,上海將持續深化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牽頭編制實施《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在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上,注重軟硬件聯通,特別是要健全基礎研究合作機制,強化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持續推進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在重點區域一體化上率先突破,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加強三省一市自貿試驗區經驗互學互鑒和復制推廣,提供更多的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在回答新加坡《聯合早報》關于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如何進一步便利數據跨境流動的提問時,上海臨港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袁國華代表說,“臨港新片區根據國家制度型開放的要求,一直在推動數據跨境流動。”目前,臨港正在打造的國際數據經濟產業園已入駐企業近60家;成立了跨境服務的數據評估中心和跨境數據的全方位服務中心;逐步形成了跨境數據流動規定、分級分類管理辦法和跨境數據操作指引,探索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袁國華透露,下一步將加快跨境數據的一般數據清單和重要數據目錄的編制,持續對接對標DEPA、CPTPP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跨境數據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
推動科創中心建設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
新質生產力毫無疑問是今年的兩會熱詞,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而培育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創策源和人才支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提問如何更好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海市副市長劉多代表表示,當前,上海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主線,推動科創中心建設從“建框架”向“強功能”不斷躍升。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合成生物學、腦機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搶抓布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質生產力。劉多還提到,要打好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的組合拳,從而形成創新鏈的閉環。比如完善人才計劃,讓青年科學家能夠“十年磨一劍”;加大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達到11%左右;優化“揭榜掛帥” “賽馬”等實施路徑,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圍繞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啟動新一批高質量孵化器建設工作等。
如何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加快推進科技進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代表面對解放日報記者的提問用了三個詞回答:“跟跑”,高??蒲薪涃M,特別是穩定性經費的增長速度,要跟上當前科技的發展速度和方式;“并跑”,高校要和企業深度融合、并肩作戰,形成“強耦合”,手拉手并肩前行,跑出加速度;“領跑”,要準確定位科技制高點,合理布局引領科技創新進程。
城市更新創造新空間、新功能、新價值
城市的發展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教育、衛生、養老、交通和市民的“開門七件事”關乎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同樣是超大型城市,滬港因其相似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路徑常被稱作“雙城記”,來自鳳凰衛視的記者十分關注超大城市如何克服困難,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打造新空間。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杭迎偉代表說,城市更新的關鍵,是核心功能的更新和提升。城市不僅要有高樓大廈,還要重視保護城市的記憶,不僅要強化保護利用,還要創造新空間、新功能、新價值。城市更新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三個注重”:一是注重激發城市發展的活力。比如對許多老碼頭、老倉庫、老建筑實現保護、利用和功能提升。二是注重科技創新能力供給,許多城市更新項目都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保護歷史建筑和保護風貌肌理,還需要先進的建造技術作為支撐。比如在張園石庫門建筑群城市更新的項目中,就綜合運用了建筑機器人加持的“順做法”和平移技術加持的“逆做法”,數字化建造全過程賦能,不僅實現了保護,還增加了地下空間和功能空間。三是注重便民利民,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持續打造“15分鐘服務圈”,讓獲得感成色更足。
“一個城市的建設發展要有硬實力,也要有軟實力?!鄙虾I缈圃狐h委書記權衡代表在回答光明日報記者關于如何“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的提問時說。上海正在推進“五個中心”建設,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也是上海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體系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人們到上海來不僅感受高樓大廈、地鐵高架、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還能感受文化魅力和文化特色。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輝映。“我們要推動三種文化融合創新和發展,助力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