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央視春晚,一曲中國傳統紋樣創演秀《年錦》驚艷了全網。匯聚了漢、唐、宋、明四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紋樣的服飾寓意著吉祥祝福,在現代虛擬技術下實現了視聽感官交互,編織出一幅跨越千載的紋樣變遷圖卷,不僅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也體現了現代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赌赍\》表演引發了新一波漢服潮,其背后是近年國潮文化的興起和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于中華傳統服飾、新中式服裝的追捧。
服裝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色,是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百度指數顯示,在國慶節和農歷春節這兩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間段前后,網民對漢服的搜索量遠高于其他時間段。漢服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圈地自萌”,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在社交平臺上展示漢服并將其作為日常穿搭。但是,在傳統文化內涵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遏了其迅猛發展的勢頭,近期網上關于“馬面裙是否僅限女裝”“洛陽飛魚服惹了誰”的爭議也反映了當前人們對于中華傳統服飾的認識理解流于表面,忽視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核和精神價值。
與有著嚴格制式的中華傳統服飾不同,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結合體的新中式服裝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更為普羅大眾所接受。抖音電商數據顯示,今年1月的年貨節期間,帶“#國潮”“#新中式穿搭”話題的短視頻播放量超過5億,新中式服裝銷量同比增幅高達2145%。根據千瓜數據,小紅書平臺上“新中式”相關筆記聲量在2023年增長超390%,互動總量也增長超188%。新中式服裝熱度在各平臺持續上升,反映的是國人特別是“Z世代”年輕群體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
然而優質的新中式服裝不僅量少且價貴,雖然被定義為“新中式”,但實際大多來源于旗袍、唐裝、比甲、馬面裙等較適用于日常穿著的中華傳統服飾款式,創新性設計并不多見,更難提國際影響力,此前還有著與Dior(迪奧)的馬面裙之爭。因此,為了令正式政務、商務場合及重大節慶日時出現越來越多新中式服裝的身影,充分彰顯中華文化自信,開啟、布局“新中裝”產業發展新賽道可謂正當時,魔都上海更應把握“新中裝”行業風口。
“新中裝”傳播有待多元化。相比各地“瘋卷”文旅令傳統文化煥發新意的做法,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重要窗口的上海應當立足“時尚之都”的定位,令時尚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提升時尚消費的內涵深度的同時,提升“新中裝”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例如:在上海定期舉辦“新中裝”主題的時裝秀、展覽和論壇,邀請傳統服飾研究學者、時尚設計師和時尚名人等參與;在官方的數字媒體、社交平臺、重大會議等平臺中宣傳“新中裝”標準,展示“新中裝”產品。為了令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深入人心,還可在校服中融入新中式元素,增加有關中華傳統服飾、紋樣等課程,培養未來的文化傳播者和消費者。
“新中裝”發展需要扶持。依托上海時尚產業的深厚底蘊,應當鼓勵本土企業探索利用數智化工具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逐步建立“新中裝”產業生態,體現上?!耙I時尚,定義潮流”的龍頭作用,豐富上海時尚產業、時尚消費、時尚經濟發展的新內涵。在鼓勵本土商業企業經銷、品牌企業研發生產“新中裝”的同時,還需要相關部門提供大力扶持,例如:在國慶節、春節等特定時間發放“新中裝”消費券引導消費,宣傳“新中裝”自帶的傳統文化和商業價值;扶持相關企業參加國際時裝周、貿易展覽會等,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品牌海外知名度。
“新中裝”標準體系亟待完善。既要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符合現代審美和穿著需求,為“新中裝”進行體系和標準建設尤為重要和迫切,這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和消費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本市已有企業正式發布了“新中裝”系列的企業標準,包括《新中裝通用技術規范》《新中裝男式禮服》《新中裝男式常服》及《新中裝女式禮服》等,建議政府在已有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龍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