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聽李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兩點體會特別深刻:其一,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高質量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其二,前沿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可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眾多傳統產業需要轉型升級。如建筑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漸面臨勞動力短缺的窘境;另外,在一些極端環境下單靠人力無法作業,需要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相應的,大學中的相關傳統優勢學科、專業內涵更需要拓展,讓其更好地與市場上的產業需求匹配。
我一直在同濟大學從事土木工程方面的科學和人才培養工作,也曾作為副校長負責學校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長期的研究、教學和管理實踐使我清醒認識到:大學應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策源功能以有效支撐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學中的優勢傳統學科應不斷豐富內涵以有效發揮其創新策源功能。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傳統產業轉型的有效戰略。上海的高校應緊密對接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和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引領人工智能發展,實施“人工智能+”戰略,以人工智能賦能學科拓展內涵、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學科研究方向和新的科技突破領域;以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改革,打造面向未來的教育教學形態;以校園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引領帶動社會場景建設,服務人工智能與地方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集中優勢資源,重點建設人工智能領域重大科研平臺和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主動承擔人工智能領域重大科研項目,圍繞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學難題和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努力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國家隊和排頭兵,在國際前沿領域掌握話語權、享有影響力,助力傳統產業轉型,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同濟大學原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