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智能媒體在鄉村廣泛使用,網絡空間成為鄉村網民情緒表達的重要載體。本研究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政府回應、意見領袖回應、媒體回應對表達理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此,提出了三個方面的鄉村網民網絡情緒表達理性疏導策略,即建立“預判———管理———評價”三位一體回應機制,加強意見領袖識別及利用意見領袖框架效應,規范媒體傳播議題與發揮媒體理性引導作用,旨在為新時代網絡輿情治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輿情回應;網民情緒表達;表達理性;輿情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013-04
基金項目:廣東省社科規劃粵東西北專項項目:“新時代農村網民網絡社會情緒表達:類型、特征及疏導———以粵北地區為例”(GD21YDXZGL06)階段性成果;博士科研啟動項目:“重大災害事件中網絡社會情緒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內在機理”階段性成果。
智能媒體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鄉村居民表達訴求、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渠道之一。網絡社會情緒是公共危機、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的“能量源”,而情緒又是刺激情境的產物,因此,在輿情回應中存在輿情演化的“信息—情緒”邏輯。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話語性回應對公眾認知偏差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行動性回應對公眾認知偏差有顯著負向影響[1]?!俺聊穆菪崩碚撜f明,必須讓理性的聲音占據網絡話語權。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輿情回應對鄉村網民網絡情緒表達理性的影響,并提出鄉村網民網絡社會情緒治理的應對策略。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政府回應與鄉村網民情緒表達理性
羅瑤的研究結果顯示:政府回應行為與公眾負面情緒的緩解呈正相關關系[2]。周偉認為,官本位文化影響下的地方政府回應話語體系常常引起社會情緒的不滿[3]。文宏發現政府回應與網絡輿情存在邏輯互動偏差。政府管控與網民訴求之間、政府回應滯后與首因效應之間、正當履職與信任缺失之間的偏差,都會導致輿情向消極方向發展[4]。本文據此提出假設:H1,政府回應對網民情緒表達理性具有正向影響。
(二)意見領袖回應與鄉村網民情緒表達理性
李明德等學者的研究發現:以科學家自媒體和傳統媒體為主體平臺,發揮意見領袖作用[5]。劉開源認為,利用意見領袖,畫好社會同心圓,更好地將完整、理性且專業的聲音傳遞給大眾,能夠引領正確的輿論走向[6]。吳丹認為,意見領袖可以從源頭上對群友的言論宣泄進行理性引導和積極治理[7]。本文據此提出假設:H2,意見領袖回應對網民情緒表達理性具有正向影響。
(三)媒體回應與鄉村網民情緒表達理性
解啟梅認為,自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常常易滋生許多負面情緒和網絡謠言[8]。李明德等學者認為,政府、主流媒體、大眾媒體的協調互動與合作,是促成網絡輿論理性表達并形成自覺的基礎[9]。云薏霏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在面對危機事件時,新聞框架的類型、企業對危機事件的回應方式以及回應中的情緒感染力結合在一起,制約公眾對危機事件的知覺以及對企業的判斷[10];通過建立良好的新媒體公共輿論秩序,可以推動新媒體時代公共輿論中的表達理性[11]。據此提出假設:H3,媒體回應對網民情緒表達理性具有正向影響。
二、研究設計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自編《鄉村網民網絡情緒表達調查問卷》。基于前期文獻梳理、理論學習、指標篩選,分析確定了網絡表達影響因素的16個指標,結合粵北地區鄉村網民的實際情況,對以上指標進行刪減和調整的基礎上,再經相關研究專家和向鄉村網民訪談,進一步豐富、完善并確定最終指標,形成了粵北地區鄉村網民網絡情緒表達的影響因素指標體系與題項。
(二)數據來源與樣本收集
本研究以粵北地區鄉村網民作為調查對象。問卷發放主要通過粵北地區的同學、同事、朋友、學生輔導員、企業培訓老師以及校領導等幫忙轉發,采取“滾雪球”方式擴大調研目標人群。于2023年1月-2023年3月隨機在線發放問卷550份,剔除無效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518份,有效回收率為94.18%。
(三)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1.問卷的信度分析
α系數是問卷信度分析最常用的信度系數,當α>0.8時,說明信度高;當0.7<α<0.8時,說明信度較好;當0.6<α<0.7時,說明信度可接受;當α<0.6時,則說明信度不佳。
由表1可知:標準化α系數為0.819>0.8,說明問卷的回收數據信度高。因“項已刪除的α系數(即指定項刪除后余下各項之間的α系數)”并無明顯上升,說明題項不必作刪除處理。校正的項總體相關性(CITC)用于測量信度水平,通常大于0.4即說明某題項與另外的題項間有著較高的相關性,又因此問卷的CITC值均>0.4,說明信度水平良好。綜上所述,該研究數據信度較高,可進行下一步分析。
2.問卷的效度分析
因子分析法可用于衡量問卷的效度,主要通過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釋率值以及因子載荷系數值等指標來驗證收集數據的效度水平。一般KMO值0.7-0.8就比較合適,共同度大于0.7說明問卷調查質量比較好,方差解釋率值大于50%就可以,因子載荷系數值大于0.4說明效度較好。
由表2可知:政府回應、意見領袖回應、媒體回應對應的共同度(公因子方差)值均>0.4,說明三個研究子變量可以被有效地提取。KMO=0.716>0.6,說明三個研究子變量收集的數據適合提取信息,即問卷的效度較好。變量的方差解釋率及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均為73.442%,>50%,說明變量的信息量可以有效的提取出來。因子載荷系數絕對值>0.4,說明選項和因子有對應關系,符合預期,具有效度。
三、數據分析:描述統計與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各主要變量的平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如表3所示。表達理性的分值為3.183±0.909,政府回應的分值為3.033±0.723,意見領袖回應的分值為2.875±0.726,媒體回應的分值為3.004±0.693。
在相關分析方面,表達理性與政府回應(r=0.114,p<0.01)、意見領袖回應(r=0.114,p<0.01)、媒體回應(r=0.088,p<0.05)3項之間全部呈現出顯著性,相關系數值分別是0.114、0.114、0.088,并且相關系數值均大于0,意味著表達理性與政府回應、意見領袖回應、媒體回應3項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由此判斷,假設H1-H3成立,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回應、意見領袖回應、媒體回應等可能對表達理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空間已成為政府傾聽和回應公眾訴求的前沿陣地[12]。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以粵北鄉村網民為調查對象,檢驗了政府回應、意見領袖回應、媒體回應三種不同回應方式對情緒表達理性的影響。研究發現,政府回應增加了鄉村網民網絡社會情緒的表達理性;意見領袖回應也對鄉村網民網絡社會情緒的表達理性產生正向影響;而媒體回應則對鄉村網民網絡社會情緒的表達理性具有正向影響。
然而,媒體環境的開放化、網民參與的主動性、網民表達的相對自由化使互聯網空間成為了一個人人皆可言論的虛擬社區。信息傳遞的快速和海量,使得信息的真假難判。新聞客觀表達的尺度、媒體為了博得眼球與平臺流量而作出的主觀回應、自媒體網民的表達都可能導致信息失真。信息不對稱語境下,掌握話語權的網絡媒體更可能引導網民對事件的認知,進而影響其情緒化表達傾向。
(二)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網絡社會情緒疏導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預判———管理———評價”三位一體回應機制。面對網絡空間中的非理性情緒,政府首先要根據網絡輿情事件的監測和研判結果,實現對網絡輿情事件的全面認知,及時發布權威信息進行回應。其次,要借鑒以往成功案例的經驗,在輿論傾向形成之前,增強對網絡話語的管理和治理,并合理引導。最后,要建構回應效能評估系統??蓮恼幕貞獣r長、回應方式、輿情發展周期、公眾滿意度等角度評估網絡輿情事件的回應績效,明確責任主體、明晰責任歸屬,高效解決所出現的問題。
第二,加強意見領袖識別,構建意見領袖框架。意見領袖可以引發社交網絡較大的用戶情感波動,意見領袖的網絡傳播度非常大,在社交媒體平臺中的地位也很關鍵[13]。面對網民情緒、觀念、立場的沖突,一方面要加強意見領袖識別技術建設,及時識別負面情緒主要散播主體,進行有效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強意見領袖的輿論導向責任、文化導向責任、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責任引導與教育,培育和利用意見領袖,穩固對話秩序、涵化交往理性、規避話語沖突,積極傳播正能量。
第三,規范媒體傳播議題,發揮媒體理性引導作用。首先,媒體應規范自身議題設置,在報道事件的過程中借助話語修辭來塑造網民對事件的理性認知,達成公眾理性共識,并在引導中實現與鄉村網民理性對話。其次,媒體應充當好“把關人”角色,為網民提供權威的信源,基于事實進行報道,并及時準確引導網民情緒。最后,媒體工作人員應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發揮政府與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作用,并通過專業化報道引導網民理性參與網絡對話。
參考文獻:
[1] 劉煥.公共事件中政府回應對公眾認知偏差的影響[J].情報雜志,2020,39(1):107-114.
[2] 羅瑤.網絡輿情事件中政府回應話語框架及其對公眾滿意度的影響研究———框架理論的視角[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1.
[3] 周偉.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政府回應困境與消解路徑[J].情報雜志,2018,37(4):100-105+99.
[4] 文宏.網絡群體性事件中輿情導向與政府回應的邏輯互動———基于“雪鄉”事件大數據的情感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9(1):77-90+127-128.
[5] 李明德,張癑,張帆,等.疫情科學信息傳播內容特征、模式、回應策略及優化路徑———基于10名科學家相關熱門微博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22,41(3):133-142+190.
[6] 劉開源.基于價值理性差異的輿論表達引導機制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11):231-237.
[7] 吳丹.智能手機傳播中的理性表達和情感自控———基于城市社區治理視角[J].新聞與寫作,2019(9):97-100.
[8] 解啟梅.網絡輿情中政府有效回應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9] 李明德,楊琳,劉嬋君.網絡輿論理性表達及其養成———社會學習理論視角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8(5):129-135.
[10] 云薏霏,劉希平,陳世平.情緒在危機新聞框架和團體危機回應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7,49(6):814-828.
[11] 張黎明.新媒體時代公共輿論中的表達理性[J].新聞戰線,2018(18):139-140.
[12] 羅中樞,何蓉蓉.網絡空間中政府回應的多重邏輯探索———基于我國278個地級市政府門戶網站的現場實驗[J].學術研究,2020(9):15-21.
[13] 王晰巍,畢櫻瑛,李癑琪.社交網絡中意見領袖節點影響力指數模型及實證研究———以自然災害“7·20”河南暴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16):24-35.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