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創造的先進文化,對于激勵大學生筑牢信仰根基、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本文從價值認同、教學形勢、傳播方式三個方面分析了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存困境,并提出了新時代傳承紅色文化要通過多方協同建設、創新教學方式、用好文化載體、激發文化活力等有效途徑,旨在推動紅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紅色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145-04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基于VR技術的高職院校思政課‘五步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探究———以黨史融入思政課為例”(2022LSZ047)。
紅色文化是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其領導下形成的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表達[1]。紅色資源、紅色精神、紅色基因、紅色血脈等紅色元素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2],“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3]。充分運用紅色文化,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項重大的時代課題。新時代,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運用紅色文化蘊含的價值,汲取紅色文化力量,實現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涵
(一)激勵大學生筑牢信仰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4]回望我們黨走過的百年歷程,紅色血脈代代相傳,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奮進。可以說,紅色文化就是一部濃縮版的“中華民族奮斗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紅色文化蘊涵著黨的革命歷程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要求,也是賡續紅色血脈的要求。紅色文化記錄著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見證,也是中華文明獨特的標識。紅色文化包含的立黨為公、愛國敬民、忠誠英勇、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等革命精神涵育了中國人的底氣、骨氣和志氣,這種革命精神于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勵大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和奮斗精神,自覺樹立緊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從而筑牢信仰根基。
(二)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強國利民的大計,是治國安邦的利刃。文化強則國強,文化興則國興。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高舉文化自信的旗幟。紅色文化孕育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承載著鮮活的歷史史實,記錄著黨的成長之路,也見證了黨領導中華兒女在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征程中浴血奮戰、頑強拼搏的光輝戰績。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辛磨難創造的獨特的文化資源,蘊含的文化力量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最生動鮮活的教材。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這些精神力量早已嵌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鑒古而知今,紅色文化蘊含的育人精神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大學生是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生力軍,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因此,推動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夠讓大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中蘊含的革命先烈的英勇頑強精神,感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機活力,從而在文化熏陶中樹立理想,堅定文化自信。
(三)推動大學生厚植愛國情懷
“未來屬于青年,青年擔當大任”,當代大學生是推動中華民族邁向新征程路上的主力軍。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具有價值共通性和情感共融性,紅色文化中包含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等精神均在愛國主義中有所呈現,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文化浸染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精神支柱。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是培養時代新人的“精神之基”。
當前,世界格局云譎波詭,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時期,需要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滋養。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紅色印記隨處可見,一件件紅色文物是我們黨在經歷艱辛磨難后玉汝于成的歷史見證,一個個鮮活故事是中國共產黨人為理想而獻身的真實寫照。因此,我們要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運用紅色故事、英雄人物、歷史遺跡、紅色文物、革命精神啟迪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了解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進而培育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價值認同之困
紅色文化是國家歷史記憶的精神載體,是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支撐。部分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時,對紅色文化價值內涵鉆研的方法較為固定化、程序化,出現了“輕紅”“淡紅”現象。例如,對黨的指導思想、理論、制度等核心內容的挖掘不夠深入,走形不走心,入眼不入腦,從而導致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流于形式,落于俗套。此外,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高度重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難以將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融入課程教學,往往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忽略了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教學形勢之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理、悟真諦、增本領。”[5]紅色文化的傳承要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升華認識,強化認同。當前,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成效不夠理想,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教學方法缺乏創新。一方面,部分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內容注重宏大敘事、相對晦澀;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師仍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輸出,教學過程中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教學實踐形式不夠創新。紅色文化教學實踐活動要緊跟時代發展,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需要,但部分高校雖然重視社會實踐環節,卻只是開展黨史知識競賽、實地走訪等活動,形式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大學生。三是教學實踐活動常態化不足。紅色文化要啟智潤心,就要落實到學生成長的日常生活中去,文化育人是一項長期工作,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但部分高校只是在重大節日或紀念日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且活動往往多而不精、廣而不深,難以滿足學生提升自我的實踐需要,也很難達到行之有效的育人效果,不利于提升紅色文化育人實效。
(三)傳播方式之困
萬物皆媒時代的到來,給紅色文化傳播帶來契機的同時也迎來了挑戰。首先,紅色文化傳播碎片化。與傳統媒體相比,全媒體讓信息的傳播呈爆炸式裂變。繁雜海量的碎片信息讓大學生難以精準地對紅色文化信息進行篩選,導致他們在日常零碎時間的學習中很難接收到系統、有序的文化熏陶。其次,部分網絡平臺對傳播內容質量把控不嚴,導致灰色文化蔓延,不利于紅色文化的賡續傳承。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多方協同建設,強化價值認同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其他專業課教師協同發力,互動互聯,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一是加強高校黨政管理育人隊伍建設,構建黨委領導和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育人機制,著重負責對紅色文化教育的總體布局和政策支持,協調高校思政課教師做好紅色文化教育建設和咨詢服務工作。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其他專業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將紅色基因、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等納入師資培訓內容,盤活紅色文化,豐富教師教學內容。三是加強師生黨員骨干隊伍建設,不斷強化政治理論學習。組織師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師生黨員對紅色文化知識的學習力度,增強師生黨員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感。
(二)創新教學方式,重視社會實踐
學思結合,知行統一。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健全,課程教學分工明確,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精準研究紅色文化如何與教學內容有效融合。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找準當地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資源、激發課堂活力,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紅色文化,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調動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此外,高校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積極和各級黨校、干部院校、愛國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實踐基地等進行合作,開展系列理論學習課程,組織學生去紅色遺址參觀學習,打通“理論+實踐”新型教學方式,讓歷史與現實碰撞、理論與實踐結合,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例如,組織師生去革命老區參觀、支教或瞻仰革命烈士陵園,參觀紀念館、博物館,鼓勵大學生去民族地區進行走訪、調查、拍攝、收集資料等。
(三)用好文化載體,傳承紅色基因
我國紅色文化資源種類豐富,形態不一,主要以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來呈現,是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良好的校園環境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用好文化載體,就要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首先,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圖書館走廊、校園文化背景墻等人文景觀展示黨的百年歷程、當地的紅色文化故事等,同時在教室的長廊、樓梯的墻壁處懸掛紅色標語或人物畫像。通過這種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場域,讓大學生于日常生活中學習紅色文化,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感。其次,開展特色主題教育活動,如舉辦征文比賽、紅色書畫展、大型文藝演出以及觀看愛國影視作品等,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注入新動力。
(四)整合傳播渠道,激發文化活力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只有經過廣泛的社會傳播,才能夠被人們認可和踐行。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打破了時空桎梏,瞬時、即刻的信息傳播環境有助于大學生便捷地獲取信息。目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媒體。對此,我們可以借助微博、微信、頭條等信息平臺推送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技術為大學生推薦其喜愛的紅色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紅色文化進行“包裝”,制作成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提高紅色文化傳播的趣味性、生動性和感染力。此外,借助VR/AR等技術盤活線下資源,用好革命舊址、紀念館、黨史館,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活動,再現紅色文化情景,使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從情感上產生共鳴,真正做到讓紅色文化育人于知、育人于行。
四、結 語
學古知今,彰往察來。紅色文化是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精神動力。高校是弘揚紅色文化的主陣地,以文育人、用情感人、以史鑄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紅色文化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授課的過程中,運用好紅色資源,講活人、事、物;同時,要做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引路人、講解員、傳播者,讓紅色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入腦入心,賡續血脈基因、譜寫精神譜系、凝聚人民力量、筑牢文化自信,讓大學生于書本中品味紅色文化、于課堂教學中領悟紅色文化、于生活實踐中體悟紅色文化,激發精神力量,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高翔.充分認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J].黨建,2019(5):17-18.
[2]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N].人民日報,2021-06-27.
[4] 陳坤,韓雨良.建黨百年來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6):18-21.
[5] 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2).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