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又是實現高等繼續教育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目標的關鍵舉措。本文在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可行性和現狀的基礎上,針對高等繼續教育的特點,提出了兩者融合的原則,并從高等繼續教育的多元主體出發探討了兩者的融合路徑,旨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等繼續教育互為支撐、協同發展,從而實現高等繼續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全民思想道德修養與文化自信的提升。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等繼續教育;可行性;現狀;路徑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140-05
基金項目:2023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可行性、現狀與路徑研究”(L2023Q04190434);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物流管理專業課教學優化的路徑研究”(220601369102256);2023年度山東財經大學校級教改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融入課程思政的物流管理專業規劃設計類‘金課’教學設計研究”(jy202310);山東開放大學2022年度專項課題:“繼續教育在線課程教學優化與學習平臺設計綜合研究”(2022ZXJC010Q)。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五千年中華文明與智慧的集中體現,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體現了中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黨和國家始終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注入了強勁的動力[1]。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資源[2]。我國高等教育體量巨大,《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普通本專科生招生人數高達1006.92萬人,而高等繼續教育(包括成人本專科和網絡本專科)招生人數為720.91萬人,約占招生總人數的42%。高等教育在承擔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同時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3]。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十分豐富,主要涉及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4]、高校課程思政[5]、高校審美教育[6]、高校學生管理[7]等方面。同時,相關研究均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具有積極的作用,是普通高等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
但是,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研究較為有限[3]。我國高等繼續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了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夠的問題[8]。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高等繼續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使命[9],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在職業知識與技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雙提升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高等繼續教育以在職、成人學生為主,他們既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又是職場的核心群體和社會的重要成員,能夠作為關鍵紐帶聯系學校、家庭、職場和社會,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家庭、職場和社會中的有效傳播,從而完善其傳承與發展體系,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自信。因此,本文從可行性、現狀和路徑三個互相關聯的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進行系統研究。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政策可行性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2021年中國文聯十一大開幕式、202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等多個場合強調并闡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鼓勵、支持、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相結合,助力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在繼續教育上,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首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提及繼續教育[3]。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2022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全面推進體現繼續教育特色的課程思政建設。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在政策上具有可行性。
(二)高等繼續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體系的可行性
教育是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撐。高等繼續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學規模龐大。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具有成人、在職和已婚的特點,不但是高等繼續教育的服務對象,也是家庭、職場與社會的重要成員和連接紐帶。將中華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等繼續教育,提高高等繼續教育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在此基礎上激活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家庭、職場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高等繼續教育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將對配偶、子女、同事、親友的思想和行為等產生積極的影響,使他們作為受益者和傳播者積極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傳播之中,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場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效融入,發揮其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作用。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之中,能夠有效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渠道和對象,不斷提高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在完善其傳承與發展體系上具有可行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高等繼續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可行性
高等繼續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一同肩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所以在進行職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修養,從而實現高等繼續教育全面育人的目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深厚道德規范、思想品格、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具有顯著的德育功能,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道德水準、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等[10]。因此,高等繼續教育可以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高等繼續教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增強職業精神、責任意識等,進而促使他們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職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目前,快速發展的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技術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有效融入高等繼續教育教學之中。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高等繼續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具有可行性。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現狀
(一)在政策支持上
黨的十八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工作。《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提出將繼續教育納入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領域,并提升到與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新時代普通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高等繼續教育應大力開展思政教育。上述兩項政策的出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為推動兩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缺失系統化地指導高等繼續教育通過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等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導致承擔繼續教育的高校難以高標準、系統有序地落實這項工作。
(二)在技術支持上
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繼續教育需要采用遠程教學技術,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組織各項教學活動。目前,在高等繼續教育遠程網絡學習中廣泛采用的多媒體技術、物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以及云計算技術等[11],能夠有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課程建設、師資培訓、教學過程、教學內容之中,為“互聯網+教育”兩者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技術支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應更重視在內容上的關聯性、學生的接受度等,以提高高等繼續教育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三)在師資與課程建設上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師資隊伍和課程體系,以滿足高等繼續教育學生規模龐大、教育背景和學習需求各異的特點,有效地服務于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提升自身學歷和職業技能。然而總體來看,雖然各層次教育正在大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但高等繼續教育思政教育力度不夠的問題依然突出。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繼續教育教師的思政素養良莠不齊,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等繼續教育具有教與學分離的特點,使部分教師難以準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精神需求,難以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課程教學的情況,進而影響了他們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在學校層面,部分承擔高等繼續教育的高校不夠重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和思政課建設,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難以有效融入高等繼續教育。
(四)在學習需求上
高等繼續教育學生的學習需求主要在于通過提高自身學歷和職業技能以實現職業發展。因此,他們更重視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獲得學歷,而對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度不夠高。同時,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大都為已婚、在職的成人,存在較為突出的工學矛盾,需要平衡家庭、工作和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相對缺乏。此外,高等繼續教育的學生作為成人,具有相對成熟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很難受到外界影響,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知常達變等智慧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建立更加和睦的家庭關系、取得更好的職場發展。因此,高等繼續教育應該以此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不斷增強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原則及路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學生既是高等繼續教育的專業教育核心(有效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又是其思政教育核心(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是實現高等繼續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途徑。提高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學習、實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核心追求。
2.目標性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專業課程教學優化設計要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目標,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知識的有效關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同時,要設置高等繼續教育思政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思政課教學的目標。
3.關聯性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與課程授課內容有著較強的關聯性,既符合高等繼續教育學生的學習時間碎片化特點,又能提高傳統文化思辨與專業知識學習互相支持的有效性,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整體提升。在此基礎上,授課教師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進一步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4.多樣性原則
在圍繞目標性原則、保證關聯性原則的同時,還要重視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以技術支持為基礎,與高等繼續教育課程教學方法及活動的多樣性相結合,進一步提高融合的緊密性,實現互相支持、協同發展。
(二)基于高等繼續教育多元主體的融合路徑
高等繼續教育的多元主體包括政府、高校、教師、平臺和學生。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現狀,為了實現融合的有效性,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元主體的融合路徑:
1.政府
教育主管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針對高等繼續教育制定專門化的政策,從學校管理、師資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活動等方面鼓勵并系統化指導承擔高等繼續教育的高校開展相關工作;對融合效果進行全方位監督和評估,督促高校針對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整改;鼓勵高校繼續教育教師及教學團隊開展相關教學研究,并給予其經費支持;評選優秀教學案例并在各大高校進行推廣與宣傳,推動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
2.高校
高校應積極完善高等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并將思政課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抓手;重視高等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健全專職思政教師隊伍,加強專業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培訓,提高其思政素養,優化思政課教學;設置獎勵與考核機制,引導專業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構建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庫;協助教育主管部門組織教師及教學團隊開展相關教學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進行監督、考核;推進思政教育學分化,有效激勵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參與思政教育。
3.教師
教師應針對高等繼續教育學生的特點,開展以目標導向教學為基礎、以BOPPPS教學為框架,結合問題導向教學、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方法的課程教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各個環節;在BOPPPS教學的引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與思考,鼓勵學生在家庭、職業和社會活動中踐行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開展相關教學研究,參與教學研討與案例庫建設,分享教學經驗等。
4.平臺
平臺應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流暢性、時效性和交互性強的網絡學習服務,不斷完善功能設計和資源建設,以滿足高等繼續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教學優化、課程遠程教學的需求;借助多媒體、物聯網、移動通訊、云計算等技術,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展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各教學環節及教學內容的有效關聯提供技術保障;為教師收集學生專業教育反饋與思政教育反饋提供多樣化的網絡渠道。
5.學生
學生應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依托網絡學習平臺進行遠程學習,主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辨;在家庭、職場和社會活動中積極踐行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融入到家庭教育、職場教育和社會生活之中;積極反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成果,協助高校、教師與平臺進行課程資源建設、課程教學優化等。
四、結 語
本文從可行性、現狀和路徑三個互相關聯的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進行了系統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等繼續教育的有效融合、相互支持和協同發展提供了思路,有助于實現高等繼續教育的專業教育目標和立德樹人目標,有助于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文化自信。
本次研究形成了以下觀點,可對后續相關研究提供支持: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等繼續教育在目標上是一致的,融合是實現兩者互相支撐的基礎,既能有效實現高等繼續教育中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提升,又能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2.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時,高等繼續教育應準確把握自身特征(如學生的“成人、在職、已婚”的社會特征、學習時間“碎片化”的特征,課程教學“教與學分離、網絡化”的特征),從而提高兩者融合的有效性。3.系統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現狀,掌握當前兩者融合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能夠使路徑設計更具針對性、可行性。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繼續教育的原則是其路徑設計的框架與依據,同時路徑設計要充分考慮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從而提高其參與性,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等繼續教育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 李文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研究[J].現代交際,2023(2):82-89+123.
[2] 張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J].遼寧教育,2022(2):74-76.
[3] 顧黎,周明華.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J].繼續教育研究,2022(5):10-15.
[4] 潘麗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3(2):120-122.
[5] 郭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現實困境與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3-56.
[6] 李文,郝佳婧.大學生審美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52):181-184.
[7] 劉瀚洋.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產業,2021(31):145-147.
[8] 蔡路.新時代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論析[J].繼續教育研究,2023(1):11-13.
[9] 陳世榮,武忠遠.高校繼續教育實施課程思政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徑[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6):117-121.
[10] 韓雪梅,康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高校立德樹人的路徑研究[J].漢字文化,2023(7):64-66.
[11] 郜盼盼,賈偉,馬鳳濤.“大數據+”繼續教育:繼續教育如何擁抱大數據時代[J].繼續教育,2017,31(3):30-32.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