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視覺話語通過對人物身份和事件情境的重新定位與重構,將敘事視點從單一指向個體轉向多元指向群體,由靜態走向動態、由外而內、由淺入深地展開。本文概述了新華網數據新聞的敘事者與敘事視角,指出了新華網數據新聞視覺敘事的相關細節;同時采用樣本統計與內容分析法以及個案研究法,對新華網數據新聞作品進行個案分析,探討了新華網數據新聞視覺敘事話語的建構和視覺語言的意義表達機制,旨在推動新聞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華網;數據新聞;敘事話語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029-06
一、緒 論
在大數據時代的推動下,新聞業逐漸被數字技術所覆蓋,數據新聞也漸漸走向大眾的視野。大數據資源成為數據新聞的支撐,媒體往往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視覺傳達以及影像技術,通過數據的形式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數據新聞旨在闡明數據如何產出新聞,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到數據不僅僅用于新聞數據統計,更具有可以產出視頻和音頻等其他形式的功能。在視覺敘事研究的框架下,數據新聞通過可視化創建視覺符號系統集合,而傳統新聞則僅僅利用文本創作的形式來表達。
新華社的新聞信息網站(以下簡稱“新華網”)具有覆蓋面廣泛,數據量較大且專業性較強的優勢,吸引了公眾的大量關注。新華網數據新聞在我國主流媒體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且在新聞行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因此,將它作為研究對象非常具有說服力。本文概述了新華網數據新聞的敘事者與敘事視角,并指出了新華網數據新聞視覺敘事的相關細節;同時采用樣本統計與內容分析法以及個案研究法,對新華網數據新聞作品進行個案分析,探討了新華網數據新聞視覺敘事話語的建構和視覺語言的意義表達機制,旨在推動新聞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新華網數據新聞的敘事者與敘事視角
(一)新華網數據新聞的敘事者
對敘事者和真實作者二者的區別研究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熱點話題,米克·巴爾認為,“敘述者是語言的主體,是一種功能,不是在構成本文的語言中表達其自身的個人。”即作品的敘述者不是其創作者,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小說作品中。當作者與敘述者二者之間存在區別,且其中的區別也體現在其他作品中時,這種現象就值得學術界進行研究了。因此,研究者在分析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時,不僅要注重探討作者與敘述者二者之間的關系和區別,還要在包括生產者、文本和讀者在內的多個維度上,為敘事者提供一種完整的人機融合方式,從而使讀者和隱形敘事者都能更好地參與到故事中。
1.“人機綜合體”的敘事者:數字技術的應用
趙毅衡將作品的敘述者與作者歸為同一人,他認為敘述者與作者是相互統一的存在,并進一步指出“新聞敘事之隱指的是作者永遠都是一個集合體,而這集合體就是現實敘事人。”[1]對傳統新聞報道而言,記者僅僅只是表層的敘事者,而真正的敘事者是他們所隸屬的媒介機構。對數據新聞報道而言,它的敘事者會因生產方式的改變而發生相應改變。
將兩者進行對比時,便會發現依賴性的存在。為了制作出更多優秀的、具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數據新聞制作者不僅要運用數據可視化軟件和可視化技術,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新聞數據,還要結合無人機、虛擬現實和傳感器等相關技術進行新聞數據的更清晰、直觀地呈現。數據新聞是作為一個工具和作品的集合進行呈現的,對此,觀眾要想看到比較具體的數據新聞,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硬件和軟件設備,并對數據新聞視覺敘事話語進行文本建構,即要求數據新聞采用數字敘述的方式更精準地表達其含義,將數字建設與文字進行融合應用。黃鳴奮認為,數字敘事也是一種文本,既有人類的成果,也有智能的貢獻,這是一種人機結合的產物[2]。敘事學是一種創造性的信息管理方法,這種創造性可以從其不同尋常的設計中表現出來。數據新聞關注的是數據的審查和價值的呈現,不是追求故事或迷人的語言模式,數據信息的開發和管理也是其關注的主要領域之一。
由于數據新聞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小工具,所以“人機復合體”正在成為數據新聞的敘事者。其中,“人”指的是由新華社20名核心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包括編輯、設計師、制片人、策劃人和協調員。一個可以成型的項目或主題必須經歷幾個發展階段,包括明確的主題選擇、框架創建、數據收集和分析、圖形設計和其他過程,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助于實現跨學科合作以及提高相應的研究效率和水平。PC交互、移動交互和專題報道主要是由4人或4人以上的團隊組成的,包括協調、前端、研發、攝像和編輯等多個角色;而以信息圖為主體對數據新聞進行的研究,制作團隊是由2-4人組成的,包括編輯、設計師、策劃人和制片人。
在新聞數據處理和圖片創建技術方面,新華社經常使用Tableau、E-Chart和Photoshop繪圖工具繪制信息圖表,并使用Excel、R或Python數據分析工具生成可視化效果。除了積極引入無人機、3D建模、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之外,新華網數據新聞還嘗試運用在線互動和視覺設計的新方法對新聞素材加工處理,不斷提升視覺呈現技術的應用能力。
2.隱身的敘事者:視覺符號的隱喻
麥茨認為,敘述是綜合體,電影呈現出來的是效果,是整個的故事情節[3]。影片通過隱藏攝像機對畫面場景的操縱展開敘述,隱藏是為凸顯畫面上人物之形象或某些明顯敘事情節、“角色化”敘述者所表述的東西。
趙毅衡提出,框架實質上就是一種符號表意的框架,它把敘事文本從作者世界和經驗世界中分割出來,敘事者在構架中對素材的選擇和處理構成敘述情節,由此賦予了文本以時間向度與倫理意義上的潛能[4]。“框架”在這里指的是安德烈心中的“偉大的影像師”。由于數據新聞注重數據之間的內在邏輯,并從不同層面影響其敘述結構,因而在數據新聞中鮮少會出現講故事的人,也幾乎聽不到講述者說話的聲音。新華網數據新聞通過使用信息圖表、音頻、視頻輸出內容、游戲以及其他形式的傳播方式,創建了一個全面的視覺符號系統,它可能會被讀者“讀出”,并與數據中傳達的故事或對象存在相應的心靈感應。這吸引了讀者的“心”,使他們能夠通過有形的表達來感知聲音,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換言之,數據新聞是一種創作者與讀者的對話,以圖像為介質,讓二者處于同一時空。
(二)新華網數據新聞的敘事視角
新聞敘事視角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它會直接影響故事的組織方式、敘事藝術的組合方式等。趙毅衡認為,敘事視角本質上是敘事者的自我局限,敘事視角的類型對故事的局限性會產生一定作用[5]。熱拉爾·熱奈特在其著作《敘述話語》中,從經典敘述學的研究層面將敘事視角劃分為零聚焦視角、內聚焦視角與外聚焦視角3種類型。
1.縱攬全局的零聚焦視角
敘述者可以從任何角度來看待所要講述的故事,既能看到完整的事件,也能凝視角色的內心。這種零聚焦視覺具有無限的力量,能夠縱觀全局并自由地支配整個敘事環境,不僅能從宏觀角度描繪大規模的場景和畫面,還允許敘述者傳達不同人物的情緒和行為。由于零焦點視角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因此,研究者往往將它應用于數據新聞的敘事過程。
可視化是數據新聞的主要展現形式。與文學敘述者不同,數據新聞的敘述者可以在不同的視角下挖掘主題,總攬全局,具有較高的時空性。在新聞話語方面,劉杰提出了“編輯性的全知敘事視角”[6],指出作者不僅能了解一切新聞人物的表現與思想,還能按照自己的需求表現其感情,并對消息和事件進行點評。作為零聚焦視角的典型例子之一,新華網數據新聞選用不同的可視化形式對數據進行展示,不僅對數據信息進行了整體把握,還顯示出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2016年8月8日,新華網數據新聞推出的《百年奧運項目全覽———歷屆奧運成績數據庫》,采用各種數據動圖及圖表的形式展現了1986年至2016年的奧運會數百個大小項目的賽事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展示參賽國家取得的奧運會成績,創建了一個展示奧運會成就亮點的互動列表(如圖1)。
2.趣味性的內聚焦視角
新華網數據新聞較少采用以喜劇故事為主要焦點的視角,主要使用固定和不確定的內部焦點視角。新聞故事由一個或多個喜劇人物講述,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以反復出現的主題為中心的敘事文本。從敘事過程來看,基于卡通人物的敘事不僅有助于增強數據新聞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也有助于受眾根據他們的想法和行動來把握新聞事件的發展規律。盡管人物視角具有限制性,但是其優勢在于不僅能更好地表現出角色的心靈和思緒,還能縮短人物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讓作品刻意制造空白或者死角,從而達到一定的寓意,進而強化敘事效果。比如,新華網發布的數據新聞《熊貓特派員的“一帶一路”奇妙之旅》運用了內聚焦視角,將熊貓特派員作為其中的敘述對象,并結合我國政策講述了熊貓特派員一路的見聞(如圖2)。
3.克制的外聚焦視角
外聚焦視角被認為是一種純粹客觀的視角,只是從外在角度提供了角色的表象、動作以及客觀環境等信息,并未深入到角色的靈魂,導致敘事浮于表面。小說往往通過描述客觀情境來傳達其焦點觀點,而數據新聞大多使用非文本語言敘事和外聚焦視角。
新華網數據新聞主要通過地圖、新聞圖片和視頻來呈現新聞故事最初的樣貌,不表達任何主觀意見,只是進行客觀的記錄。新華網數據新聞應用了多種數字技術,提高了觀眾對現場新聞事件的直觀體驗感,同時也拓展了其敘事形式。相較于其他視角,外聚焦視角更容易傳達真情實感,同時它也給予了讀者更多的自由,主要通過對事件有限地闡述來解讀事件,而不需要主觀的評論。比如,2017年8月10日,新華網數據新聞發布的《獨家:四川九寨溝地震前后遙感影像對比》,利用外聚焦視點和衛星遙感資料照片,對四川省九寨溝縣漳扎鎮附近地區和地震、滑坡前后景區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對九寨溝、該地區的小學、酒店和其他設施受到的損害進行了客觀記錄,但是并未對情緒進行評估、干預或表達,使得記錄被保存,公告被發布,新聞事件被客觀地看待(如圖3)。
三、新華網數據新聞視覺語言的意義表達機制
(一)再現意義的建構
視覺語法理論認為,形象的再現意義和概念功能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其中,邏輯功能和經驗功能是概念功能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第一種情況下,語言被用來表示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經驗;在后一種情況下,語言用于表達兩個或多個意義單元之間的邏輯聯系[7]。意象可以用來表達各種關系、復雜結構和邏輯特點;而再現可以是對過去事件的再現,也可以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它有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兩種類型。新華網數據新聞有著豐富的圖像信息和文字內涵,能夠通過各種形式再現所發生之事的結構特征。
1.敘事再現:多元化的矢量動作指向
敘事再現用來描述活動,一條路線是以行為過程為主,反映過程為輔;另一條路線是以言語為主,心理為輔。從圖像的角度來看,矢量是由構成斜線的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可能由人體、肢體或者工具等功能組成,但是還有很多其他方式能把所表達的要素變成對角線;而敘事過程是由抽象圖形要素完成的,矢量以符號的形式存在于敘述事件之中,因此可以由其表達不同的行動方式和過程。從行動過程來看,矢量可以將行動者與目標聯系起來,行動者發揮著矢量參與主體的作用,是影像最為顯著的一部分,其目標則是矢量所指向的客體。
新華網數據新聞經常使用線條、四肢和身體的矢量來描述人物的行為過程。線條通常使用時間線和數據圖表等形式,以此強調運動和目的。折線圖可以清楚地展現數據變化,它指示變化,及時描述上升、下降或波動。比如,新華網數據新聞《期待這條“藍”持續攀升》,通過線條和對角線清晰地展現了新冠肺炎疫情相應的真實情況。
2.概念再現:結構化的數據關系表達
概念再現注重從結構、范疇、意義三個維度上進行表達,更加穩定、易懂。因此,新華網數據新聞可以多方面地反映出畫面內各個物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更清晰地展現畫面意義。作為新華網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新聞之一,2019年4月26日發布的數據新聞《“平成”時代往事日本明仁天皇將退位》,清晰地展現了日本貴族的婚姻關系情況和人物關系,同時使新聞事件在目標的指引下具有了清晰的起點與終點。此類數據新聞主要是以流程圖的形式對觀點進行描述,并逐步探究信息,流程圖的開頭與結尾分別代表著敘事者對事件過程進行描述的起點與終點。
(二)互動意義的建構
互動意義與圖像的生產者有關,圖像表征了事物與觀看者的相互作用,強調受眾對表征事物所持的態度[8]。Kress與VanLeeuwen提出,在制作影像時,大多數受眾無法實現與圖像生產者面對面的交流,生產者需要在頭腦中塑造“受眾”形象以及相關的認知模式。隱含讀者是一個相對于隱含作者而存在的概念,即能充分了解作品含義[9],能夠更加突出作者創作目的以及能夠感受到作者初步想法的存在。對圖像而言,互動意義是指通過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交往,從而較好地達到敘事目的。
1.角度:權力關系的再生產
新華網大部分數據新聞的敘事視角都是基于橫向觀察的,這意味著平等的聯系。數據新聞是以靜態信息圖的形式呈現的,這些信息圖運用時間線、地圖、數據圖表和其他格式來顯示數據之間的關系,其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觀眾獲取信息的機會[10]。對新華網數據新聞而言,仰視角度更多地被用于人物報道中。比如,《追思在清明 陵園祭英烈》運用仰視手法,描述了人們對烈士宏偉形象的敬佩和仰望之情,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思之感(如圖4)。
2.距離:親近關系的選擇與融合
日常交流次數的增加可以促進感情的升溫,Kress和VanLeeuwen通過語言表達交流,展示了交流對促進感情的積極意義。新華網數據新聞主要展現了社交距離與情感的融合,其信息圖表按照社會距離進行展示,完整地展現了人物的全貌。在信息圖表的具體設計上,融合了漫畫的元素,通過特寫來展現角色,可以拉近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使圖表更具豐富感[11]。比如,2016年11月23日,新華網發表的一篇題為《管教≠管“叫”,“咆哮媽媽”讓孩子很受傷》的數據新聞,運用漫畫元素,通過特寫鏡頭描繪了母親的微妙情緒變動是如何影響孩子情緒的,形象直觀地展現了新聞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條形圖的運用不僅給受眾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時也呈現了“咆哮媽媽”在社交距離方面的情況(如圖5)。
(三)構圖意義的建構
構圖意義強調文字、圖像結合的視覺效果,它是由信息值、取景與顯著性三大資源協同完成的意義呈現。為了創造有效的視覺敘事效果,新華網數據新聞在故事設計中致力于從作品的特點和布局中創造構圖意義。
1.信息值:元素排列順序的意義關系
話語的左和右、上和下、中心和邊緣結構,依次傳達了已知和新知識、理想和現實、核心和從屬的重要意義,被稱為具有價值的信息[12]。報紙的版面有屬于自己獨有的突出點,標題放在最前面;從布局上來看,左區強于右區,上區強于下區,因此最重要的消息一般發表在報紙左上角或者上半部分。
新華網數據新聞主要有左右和上下的布局結構。左右方向如同水平移動,連接著已知與未知。右邊的元素是新的,被描繪成受眾必須意識到的未知知識,而左邊的元素被賦予了已知信息的屬性。左右結構具有顯著的潛在趨勢,這更多地反映于正在進行的研究中,主要是因為這種結構包含了最大的信息價值。新華網數據新聞的這種連接結構在互動性較強的數據新聞中尤為普遍,這些新聞作品以互動游戲、電影和圖表為載體,旨在讓受眾探索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新聞信息多以長卷的形式進行呈現。比如,2018年8月15日,新華網發布的《大美長江圖》新聞作品,通過漫畫、圖像和文字展示了長江一帶風景如畫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歷史,受眾只需按下一個按鈕,便可以看到“李白”沿著長江向東漫步,穿過風景如畫的各個景點(如圖6)。
2.取景:閱讀路徑的選擇與指示
取景具體指的是畫面上的不同線條或者框選操作手法,可以揭示出各要素之間分離性與融合性的關系。新華網數據新聞選擇的新聞路徑是分割性的線條和顏色,以起到劃分和合并信息的作用。
新華網數據新聞的配色方案強調色彩的排列,以引導受眾的注意力,創造視覺焦點,并影響他們所注意到的消費信息順序。路徑的形狀主要取決于讀者選擇從哪里開始閱讀。比如,2018年11月5日發布的《加州致命山火》就是運用這種上下布局結構吸引讀者,首先通過指示箭頭,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營地”野火的地圖信息上;其次明確“閱讀起點”,依據紅色引導線聚焦加州山火概況,進而獲知加州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等信息,構成“8”字閱讀軌跡,巧妙地介入受眾心理并影響其信息接收順序。
四、結 語
從整體上來看,新華網數據新聞對不同新聞視角的選擇反映出其固有的特點。在零聚焦視角下運用全景式俯瞰正是數據新聞中的宏觀敘事,其重點在于資料的精煉與刻畫,勾畫了宏觀視覺圖景,要求創作者具有把握全局的眼光;而在內聚焦視角下,數據新聞彌補了其故事性不夠強、人文關懷難以充分體現、缺乏宏觀與微觀的融合等不足。從外部焦點的角度來看,數據新聞的核心原則得到了進一步重視,這是其以社會真實生活為根基的體現。它既科學又客觀,能夠在不增加任何個人感受的情況下再現事件和數據。盡管這些觀點呈現出與文本形式多樣性相融合的發展趨勢,但是它們相互之間并不排斥。
新華網的數據新聞通過不同角度和方式凸顯了新聞意義,這如同話語中文字所蘊含的動詞和語境之間的結構關系,使得圖像信息更直觀地表達出來。在互動意義的創造中,圖像創作者和被代表的參與者之間的聯系影響著向上和向下視角的選擇,因而視角設計產生了力量。但部分數據新聞經常會因偏離人文主義思想和虛構故事的話語語境而受到批評,從這方面來說,數據新聞創作在信息編排整理上不僅要采用并融合多種技巧,通過意義再現和互動建構進行表達,還要運用各種突出的手法和符合受眾喜好的閱讀順序,不斷突出新聞中的圖文聯系、文字意義和圖片風采。此外,在視覺傳達方面,構圖也顯得十分重要,數據新聞還要從視覺的角度出發,探索視覺語言的表達方式,引導更直觀的、更有沖擊力的視覺表達,從而不斷增加新聞畫面的豐富感。
參考文獻:
[1] 趙毅衡.究竟誰是“第三人稱敘述者”?[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37(9):179-183.
[2] 黃鳴奮.當代西方數碼敘事學的發展[J].文藝理論研究,2011(5):22-27.
[3] 趙毅衡.敘述者的廣義形態:框架—人格二象[J].文藝研究,2012(5):15-23.
[4] 劉杰.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5(16):26-27.
[5] 胡壯麟.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社會語言學淵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92-97.
[6] 胡海林,姚寶權.回歸故事:5G時代數據新聞敘事范式調整與應用路徑[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5(6):70-74.
[7] 方慧琪.數據新聞敘事的思維路徑研究[J].視聽,2018(6):191-192.
[8] 白丹卉.數據新聞中新聞敘事模式的變革———以《新京報》數據新聞為例[J].新聞世界,2020(3):43-46.
[9] 袁越.數據新聞的新聞敘事[J].聲屏世界,2020(8):26-27.
[10] 蘇眉.語言與圖像的協作———基于一則食品廣告的多模態語篇分析[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0,27(5):102-107.
[11] 劉濤.媒介·空間·事件:觀看的“語法”與視覺修辭方法[J].南京社會科學,2017(9):100-109.
[12] 徐少林,白凈.數據新聞可視化設計與內容如何平衡[J].新聞界,2018(03):26-31.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