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字經濟可以突破傳統創業情境的邊界性與約束性,數字技術的“去中心化”特點拓展了創業教育群體的構成,創業范圍超越了傳統的地理范疇而使創業實現全球“無疆化”。但是,數字經濟也給高校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商業資本主義的過度張揚危及創業教育的人本理念,數據失序引致的風險沒有受到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視,高校能力建設滯后與多元主體協同機制不暢導致高校創業教育整體動力不足?;诖?,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高校創業教育需要強化對數字經濟本質的理解,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建以高校為主體的創業教育平臺,構建多元主體協作的創業教育機制;建立健全創業教育倫理風險的預防機制,防止數字技術對人的異化。
【關鍵詞】 數字經濟;創業教育;數字創業;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4)04-0082-06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04.011
【作者簡介】 滕騰(1986—),男,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李愛彬(1971-),男,安徽合肥人,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
一、數字經濟帶來的創業新機遇
數字經濟是“通過數據信息及其傳送技術手段來決定生產率高低的一種新經濟形態”[1]。數字技術在與經濟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起到對信息進行識別、篩選、存儲與利用等作用,并可以用來引導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或再生,從而帶動產業轉型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傳統經濟形態相比,數字經濟是基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一種新經濟形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是基礎,教育是上層建筑,并且技術進步會對就業產生多維而復雜的影響,因此,數字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全方位滲入,必然會引起個人、組織、國家以至于人類社會的系統性變革,也必然給創業帶來新的機遇。
(一)數字經濟可以突破傳統創業情境的邊界性與約束性
數字經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它“涵蓋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等內容,涉及產業、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包括國內經濟和跨境經濟,內容廣泛、復雜,并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2]。數字創業就是將數字技術運用到創業機會識別、創業模式改進與優化商業模式的全過程,如將數字技術融入不同產業后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或經濟形態來獲取“數字紅利”的創業行為就是數字創業的典型方式,當前比較有名的淘寶網、京東等零售網站,還有“抖音直播帶貨”“聰慧心理咨詢網”等都屬于這種模式,并且這種模式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為企業記錄客戶的產品偏好、消費習慣等,不但可以促進企業服務客戶的精準性,還可以為企業拓展市場容量創造條件。數字技術使信息、知識與資源在行業間實現無障礙地自由流動,加大了不同行業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并且有效縮短了產品設計與市場反饋周期,有利于控制和降低產品的研發成本,縮短產品迭代周期。因此,數字創業既可以做到“低門檻”“高效率”與“靈活性”,又可以以獨特的方式為紛繁復雜的社會需求提出便捷而精準的解決方案;還有,在數字條件下,“網紅憑借流量聚集大量粉絲(潛在客戶),通過數字平臺與直播間形成聚合功能強大的商品流通新業態、商品流通新渠道與商品流通新網絡,催生了別具一格的網紅經濟”[3]。因此,數字技術通過使萬物轉化為“數字形式”而成為控制經濟運行質量的核心要素,并催生出各式各樣的創業方式或新業態。
數字技術的核心是“萬物皆可比特”,即數字技術通過將世界所有的物質“比特化”后進一步重構外部世界,這就使得人類原來穩定和可操控的生活情境變得難以預測和把握,并且這種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也會參與對傳統創業戰略、模式與過程的重塑,使創業情境變得日益開放和缺少邊界性,超越了大學傳統創業理論的范疇??傊?,數字技術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新動力,它不但消弭了基于物理時空的傳統創業教育模式,還可以借助大數據來擴充創業知識的總量與個體對創業認知的邊界,可以激活創業新思維。基于此,數字技術發展引起的社會變革與經濟環境變化必然會導致創業教育范式轉型。
(二)數字技術的“去中心化”特點拓展了創業教育群體的構成
數字技術使知識生產不再具有“壟斷性”,而是讓每個人都成為知識的生產者。這種“去中心化”的知識生產模式增強了信息的共享性與連通性,進而不但可以促進社會資本的流動與積累,加快“眾包·眾籌·眾創”空間的迅速發展,為大眾創業提供可能的空間,還可以為創業提供技術、人才、資金、信息與服務等多重要素組合,提升信息的交互性與創業資源的豐富性。正因如此,數字經濟使人們不再是單一的市場身份,而是可能成為消費者、體驗者、評價者或產品的創新者,人們可以迅速地從某個市場身份切換成另一個市場身份,成為最具內生性動力的創業者。
經濟學的研究表明,數字經濟導致創業群體向女性延伸以及向年齡兩端群體延展。一方面,正是由于數字技術不但使女性傳統的活動空間被突破,還通過創造新的經濟形式拓展了新的就業形態,女性可以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借助于數字鏈接技術來參與互聯網創業活動。有研究表明,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群體中,女性的比例占比達到了55%[4],同時,以數字普惠金融為代表的“數字紅利”有效地幫助女性解決了創業的融資難題,使她們的創業意愿與創業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而持續的釋放。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存在老齡化加劇的問題,因此,以鼓勵老年人平等參與創業的“包容性創業”政策已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經驗表明,個體的“隱性知識”積累在50歲左右達到頂峰,因此,此年齡的群體擁有比普通人更多的信用資本、人脈關系、社會知識與人生經驗,可以更好地識別與評估新的創業機會;特別是數字技術使創業超越了傳統的“消耗型”模式,使老年人有足夠的精力或體力參與創業活動,考慮到老年人需要接受更多的創業技能教育,這為高校的創業教育拓展了新的群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涌現更多的中老年人參與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學習。同時,年輕人參與創業的意愿會增強。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數字技術等新事物,也更容易借助于數字技術來形成新的消費方式,這為年輕人置身于新的經濟方式、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創造了條件。創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經驗的累加效應,創業越早、經驗越豐富則可能目標越明確、創業敏感性越強、創業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很早就參與創業實踐,并且非常注重培養自身的創造力、認知能力和社會情感技能等。這種趨勢已經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滲透而得到擴大,創業群體年輕化發展的態勢十分明顯。
(三)創業范圍超越了傳統的地理范疇而使創業實現全球無疆化
數字技術使信息傳播超越傳統的物理界限,使創業行為具有很強的無邊界性與互動性,借助于數字技術可以使全球各地或各國的創業者、機構或組織不受傳統物理空間的限制而組成跨越國界的創業團隊;嵌入了數字技術的產品可以超越傳統營銷方式,以低成本方式快速傳播,大大縮小市場的地理空間。基于此,未來全球范圍內的人才、文化與地域空間限制就不復存在,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窮鄉僻壤都有可能是創業的發生地,傳統業態的改變就必然帶來全球新業態的形成,創業就會成為一種國際化的趨勢。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規模、經濟與社會成長的潛力遠遠大于發達國家,而成為更具競爭優勢的“后發型創業國家”,此外,處于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出現勞動力就業困難,因此自主創業的內在動力相對較強,且創業需求較為旺盛。同時,全球化也會帶來全球性的經濟難題與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需要通過全球性的國際創業來解決,而數字技術與國際創業的有效結合可以幫助創業者拓展國際視野與提升應對全球挑戰的能力,拓展創業活動的范圍與邊界。
二、數字化時代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現實挑戰
數字經濟是現代技術革命的產物,它為當代經濟的轉型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正在為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動力。但其以技術手段決定生產率的高低是把“雙刃劍”,所表現出來的技術異化傾向、數據失序問題與技術依賴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的創業教育帶來了現實挑戰。
(一)商業資本主義的過度張揚危及創業教育的人本理念
創業教育并非只是為學習者提供自主創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就業教育,更不是傳授開公司或辦企業的技巧,而是具有“創業”與“教育”的雙重本質。以創業為邏輯起點,創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受教育者以創新為基礎的思維心智,激發受教育者冒險精神、探索意志;以教育為邏輯起點,創業教育是“通過系統化、制度性安排,激發大學生潛在的創業精神,使之自發地、自然地且自由地利用已有知識、技能與經驗,具備創業能力與創業意愿”[5]。由此看出,創業教育的核心旨歸還是在于人的發展,人本理念是教育發展的本質要求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外部“圍欄”的逐步消失,高校的創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外部生態系統中商業資本主義的侵蝕,逐利性與功利性導向逐漸主導創業教育的全過程。我們承認創業教育追求經濟價值的合理性,但是,數字經濟帶來的“快錢”先例給學校的創業教育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一些師生在拋棄傳統商業邏輯的同時,為了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也開始拋棄創業教育的核心價值旨歸,在選用商業化手段時不顧社會責任與社會影響,更是放棄了創業教育對人的價值感的培養。“賺錢”成為創業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與終極目標。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學校與企業都在“創業教育”的裹挾下卷入一場聲勢浩大的被商業資本主義所滲透的“全民運動”之中,商業思維與經濟目的主宰了學校個體與組織的方方面面。盡管市場力量與功利化手段適當介入有利于提升創業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教育主體的生態活力,但是,當商業資本主義主宰創業教育時,意味著商業資本邏輯開始成為實施創業教育的底層邏輯,創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也就失去了賴以依存的價值基礎。
(二)數據失序引致的風險沒有受到高校創業教育的重視
數據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與“底座”。但是,數據的采集與流動并非穩定不變的,而是充滿著不確定性,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會涉及諸多風險。一方面,“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種非穩定性因素被嵌入數字技術后會衍生各種數字化的新情境與新模式,最終傳導到經濟之中導致不確定性的集成融合與經濟安全風險的累加”[6];另一方面,數據傳播所依賴的網絡技術也有一個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它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在數字經濟的交易過程中,參與者之間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狀態,這就可能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帶來交易風險,甚至還有不法之徒會利用網絡技術的漏洞和監管的滯后性來實施犯罪;還有數據的生成技術、流動技術與分析技術并不是盡善盡美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創業教育大數據的運用也不免具有局限性,如果我們不對數據的內容與應用進行必要的限制,就有可能會過度放大數據的客觀性與價值,造成數據的錯誤聯結與虛假詮釋,形成對數據價值的誤判。“數據還可能存在所有權與使用權的爭議、誤用或濫用、個人自主與隱私權侵害等現象?!保?]因此,只有及時規避數據帶來的潛在風險,才能有效釋放數字創業的活力與價值。
由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歷史不長,在數字創業過程中的制度規范尚不成熟,數據失序的現象時有發生,而我國高校的數據風險意識較為滯后,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很少有專門針對數字風險教育的內容,如數字創業應該如何合法取得數據,如何保持數據的客觀性或中立性,如何消除數據偏見,如何合理合法地使用數字技術等,這方面令人扼腕的案例不勝枚舉。與此同時,高校創業教育大量采用了數字技術,如大多數高校都會通過數據挖掘、深度學習與常識推理等方法來獲取更多的創業數據,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業教育服務,但是這種數據挖掘技術必然會增加創業教育的數字道德倫理風險。如我們常用的智慧教室、虛擬實訓平臺等嵌入數字技術以后就會使“數據”與“教育”出現共場共生,當我們利用這些平臺進行創業教育時,就不可避免地要采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過程數據,在監管不足的情形下,難免會采集到較為敏感或隱私的數據,引發道德倫理風險。因此,高校確實應對數字創業的倫理風險加強教育力度。
(三)高校能力建設滯后與多元主體協同機制不暢導致高校創業教育整體動力不足
由于數字技術一方面消解了創業邊界,另一方面拓展了創業群體邊界,因此,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已經從單一主體轉向了包括高校、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大學生等在內的多元主體,而且這些主體在社會經濟地位、社會資源占有與價值觀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高校創業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多元主體的能力構成與合力大小。主體的多元性意味著政策決策過程存在多元需要與利益的博弈,因此,在政策價值訴求多樣化與教育資源相對有限性的背景下,創業教育政策就會出現價值沖突。如高校創業教育政策本應從屬于以公共利益為旨歸的教育政策,但創業教育必然會關涉教育的商業價值與經濟效益,這就必然會導致政策主體產生是為“學術”還是“商業”辦學的價值困惑,勢必會耗散主體合力。
從能力建設來看,促進高校創業教育是政府履行應有行政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因此,系統性推進高校創業教育的前提是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創業實踐來制定支撐高校創業教育的政策體系。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主要動力來源是政府政策,雖然有關創業教育的政策較為豐富,但是,這些政策的倡導宣傳性成分較多,可操作性不強,而在創業教育能力建設的投入等方面缺少實效的支持[8]。如國家市場監督部門對大學生創業出臺了諸多政策,但存在原則性過強、政策傳導不到位、限制性條件過多等問題,甚至設定了準入行業與企業性質,嚴重影響了政策效果。高校的創業教育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何通過最適合的方式來調動師生創業的主體能動性。雖然學校在創業教育課程實施與組織建設等層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辦學慣性”與“頂層設計”等因素的影響,師生創業教育的效果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數字化時代需要創業教育的教師不僅有充足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學科專業技能,還需要有敏銳的市場判斷力與市場應變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具有創新實踐能力與跨界融合思維能力。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創業風險分擔機制、利益分享機制與協同合作機制,因此,社會組織參與高校創業教育的熱情并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創業活動充滿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性,不同社會參與者對風險的認知也有較大差異,這就需要通過擴大高校創業教育的共識性基礎來激發社會主體參與高校創業教育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以進一步拓展創業教育的社會資源。
三、數字經濟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的新路徑
(一)強化對數字經濟本質的理解,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向
高校的創業教育離不開對創業本質與創業過程的理解。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式,它借助數字技術實現資源配置高效性,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并有效激發創新型的商業模式,為個人或集體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創業機會,這與傳統經濟有著本質的差異,也決定了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創業模式要另辟蹊徑。大學生比普通人群具有更強的創業意愿與創業知識,并能更快地接受新事物、體驗新的生活方式,因此,作為熟悉數字技術的大學生理應成為更具創業意向與創業機會的群體。
首先,高校應根據數字創業的最新發展趨勢開設最前沿的數字創業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數字創業的本質、形式、途徑、經營要點、潛在風險等,特別是加強對數字創業本質的理解,讓學生可以在數字技術變革的過程中把握好趨勢,減少創業過程中的偏差。其次,高校要持續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向。意向是行動的基礎,創業意向是指個體進行創業的意愿、打算或對創業的精心預測,大學生的創業意向關涉他們對創業行為的關注、預期與實踐,因而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創業經歷、創業氛圍、社交網絡、個性特質、創業教育或創業培訓等。對于大學創業教育而言,創業教育不但可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創業技能與創業知識,還可以通過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來提升創業意向[9]。大學不但要開設專門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興趣愛好來設計課程內容,要超越“通識型創業課程”而建設“專業型創業課程”。同時,高校需要從社會或業界引進創業導師,不定期對學生講述創業知識;還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資源,讓創業的校友分享創業經歷,這樣不僅可以形成創業氛圍,還可以讓學生從中吸收創業經驗與知識。在課程形態方面,高校需要將“互聯網+”融入創業教育,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建設虛實相融的教學體系與數字課程資源。
(二)創建以高校為主體的創業教育平臺,構建多元主體協作的創業教育機制
美國社會學家埃茲科維茨和雷德斯多夫提出了以“高?!ぎa業·政府”為主體的創新教育“三螺旋理論”,該理論認為“高?!ぎa業·政府”三個主體既能保持相對獨立,又能通過互惠性協同實現螺旋式上升。高校是創業教育的策源地,是整個創業教育的中心或主體,其重要職責就是以知識與技術為導向,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的畢業生與創新性成果。政府是創業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應該基于“數字中國”的宏觀戰略制定有利于產業、高校與師生創業的政策體系與法律體系。產業是實現高校與政府良性互動的“潤滑劑”,數字經濟背景下,由于資金流通的加速、業務合作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資金回報周期的縮短,可以多渠道地為產學研合作提供資金與場地;并且,作為面向市場創新主體的產業可以為高校創業教育提供最新的市場信息,并通過數字技術來持續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另外,創業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缺少實踐的創業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更不可能培養出企業家,產業就是創業教育最好的實踐基地。基于“三螺旋理論”,數字時代的高校創業教育需要“高?!ぎa業·政府”的協同配合、相對獨立,并形成以高校為核心的數字化創業教育平臺,形成三者資源互補、生態協同和共同發展的態勢。
在三者關系中,高校應該是創業教育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組織依托。高校在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的同時,應該緊密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構建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機制與“高?!て髽I·政府”合作機制,將大數據、云智能技術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心建設相結合,加快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聯合產業建立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平臺,通過市場機制來整合資源,構建聚集多種資源、推進產業轉化的生態型組織。通過這個平臺不但可以實施創業協同項目,還可以提升創業教育效果,發揮促進學術交流、轉化與分享學術成果、推進學科專業建設、強化校政企合作等功能。同時,大學需要設立“創業苗圃”,利用數字技術來消除時空的局限,拓展產學研合作和轉化方式;聯合產業建設創業實踐平臺,幫助師生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與企業聯合評審遴選部分可行性、創新性與市場前景好的創業項目入駐,讓學生負責項目的運作,創業項目可以享受相關的財政補貼、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等扶持政策。同時,學校要對每個項目配備1~2名導師,最好是實行“學校與行業”雙導師制。高校還可以通過培育優秀學生社團的方式,使創新創業社團成為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著力營造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文化氛圍。
(三)建立健全創業教育倫理風險的預防機制,防止數字技術對人的異化
數字技術發展速度過快以及數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創業教育存在較大的潛在性風險,需要我們建立健全合理的倫理風險預防機制來規范或預防數字創業風險。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大數據管理的倫理規范或制度體系,清晰界定數據的所有權與使用權范圍、劃定數據資產權限標準,構筑數字創業的新秩序,這是防范數據所有權與使用權矛盾的關鍵之舉。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可以輕松地從眾多平臺或客戶終端獲取各種各樣的數據,而這些信息往往存在名目繁雜與權屬不清的現象,這為數據采集、流動與使用的失序帶來風險,也可能成為高校創業教育的空白,不利于創業活動的持續發展。因此,政府部門要在《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政策法規的基礎上,加大數字創業規范、數據保護、監管組織構建等方面的力度。特別要深入探索創業教育虛擬智慧平臺的技術特點,“從軟硬件平臺建設、算法模型開發以及數據采集使用等方面建立相關行業技術標準體系”[10],以消除數字技術失范的倫理難題,暢通數據在既定倫理框架內的應用渠道,保證數據權利人的權利與隱私安全等。在數字創業教育過程中,應該讓大學生能夠關注數據檢索與數據共享時的脫敏處理方法,確保數據客觀性。在加強數據治理的同時,高校的創業教育還需要凸顯人文浸潤與數字技術交融性,引領創業教育向善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也應避免采用完全被數據思維禁錮的創業教育模式,不能將創業教育看成僵化的知識教育,更不能只以數字技術帶來的結果作為評判創業教育實效的唯一標準,而是要增加創業失敗后如何進行心理修復的內容,構建“知識”與“關懷”相融的創業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裴長洪,倪江飛,李越.數字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財貿經濟,2018(09):5—22.
[2]鄭魯英.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治理:現狀、困境及進路[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06):146—156.
[3]汪麟,黃春,李萬青.“網紅學院”能紅多久——職業院校特色產業學院發展歷程與創新趨勢研究[J].職教發展研究,2022(01):37—44.
[4]強國令,滕飛.數字普惠金融與女性創業[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2(04):120—128.
[5]黃兆信.回歸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與邏輯[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03):115—116.
[6]陳建宇.數字經濟安全風險的特征、溢出及治理路徑[J].青海金融,2023(10):44-47.
[7]趙磊磊,陳祥梅.數智時代教育大數據風險:表征樣態與化解路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72—82.
[8]房俊東,陳明,施榮曉.當代大學生公益創業現狀與困境研究[J].高教學刊,2020(24):46—48+52.
[9]鐘云華,王驕華.大學生創業意向動態變化的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視角的定量考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01):89—99.
[10]胡展碩.人工智能時代創新創業教育機遇、風險及應對策略[J].產業創新研究, 2023(22):174—17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雙一流’高校本科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與政策保障研究”(BFA230085)。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Path Choi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Teng Teng, Li Aibin
Abstract: Digital economy can break through the boundaries and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entrepreneurial situation. The \"decentralization\" feature of digital technology expands the composi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roups and the scope of entrepreneurship goe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geography, which makes entrepreneurship \"boundless\" globally. However, the digital economy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commercial capitalism endangers the humanism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risks caused by data disorder have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lag of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 po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lead to the lack of overall mo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igital economy,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e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with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construct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build 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ethical risk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prevent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by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digitization
(責任編輯 劉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