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企業是綠色創新的重要主體,資金是綠色創新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以2011—2020年我國滬深A股1 395家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和兩階段檢驗法,實證檢驗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財務寬裕顯著促進綠色創新。機制檢驗結果表明,財務寬裕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提高風險承擔能力助推企業綠色創新。進一步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和管理決斷權在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中發揮反向調節作用;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驅動作用僅存在于成熟期,在成長期與衰退期無明顯促進作用。本研究為財務寬裕企業合理利用冗余資源、提高綠色創新水平提供了思路與啟示。
關鍵詞:財務寬裕;綠色創新;數字化轉型;風險承擔能力;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決斷權
中圖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0753(2024)02-0033-13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粗放型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障礙。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表明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新時代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企業是自然資源的利用者,更是綠色創新的實施主體。綠色創新已成為企業綠色發展及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
目前,學術界有關企業綠色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1)市場因素。消費者綠色需求、市場競爭和產業集聚對企業綠色創新均具有促進作用(Klaus等,2005;王惠等,2015)。(2)環境政策與規制因素。環境法規、綠色信貸政策和碳排放權交易政策以及環境規制均能影響企業綠色創新(Lin等,2014;王馨和王營,2021;張楊等,2022)。(3)政府補助因素。大多數研究發現政府補貼能激勵企業綠色創新(解學梅和朱琪瑋,2021)。(4)企業層面。企業內部董事會治理、高管背景特征、數字化水平和社會責任等都會對企業綠色創新產生影響(田丹和于奇,2017;王鋒正和陳方圓,2018;Kraus等,2020;申明浩和譚偉杰,2022) 。
創新活動的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外部融資約束問題,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主要依賴其內部資金(Hall,2010),但尚未有學者從企業內部資本結構這一視角來研究綠色創新。財務寬裕是企業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及交易性金融資產遠超過有息負債的一種財務現象(干勝道,2020),具有財務穩健、低負債、低杠桿及高現金流等特點,該現象大量存在于資本市場。盡管財務寬裕的企業現金持有量高,內部資金流動性強,但有悖于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經典資本結構理論。企業是綠色創新的重要主體,資金是綠色創新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對資本結構進行管理,合理運用企業財務資源進行綠色創新,對企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那么,財務寬裕會對綠色創新產生何種作用?其中的作用機制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鑒于此,本文綜合資源基礎理論和信號傳遞理論,以2011—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回歸和兩階段檢驗方法,深入探討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并進一步對社會責任、管理決斷權和不同生命周期的調節作用進行分析。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1)基于內部資本結構的視角,深入研究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拓展了財務寬裕的后端研究,豐富了現有關于現金流量與綠色創新之間的研究;(2)從數字化轉型和風險承擔能力兩個角度,揭示了財務寬裕驅動綠色創新的影響路徑,為財務寬裕的企業提升綠色創新能力提供了有效思路;(3)進一步剖析了在不同情景下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為財務寬裕的企業進行差異化綠色創新決策、提高綠色創新水平提供經驗證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
財務寬裕是公司財務績效好、自由現金流量較大、分紅較少等原因形成的冗余資源(自由現金存量)或自由現金增量而表現出的一種穩健的財務狀況(干勝道,2020)。具體表現為企業財務狀況上現金、現金等價物及交易性金融資產大于有息負債,甚至有息負債為零。綠色創新是在產品、流程、服務和管理等方面創新的基礎上,達到提升經濟績效和降低環境污染等多維目標的創新活動(Hojnik和Ruzzier,2016)。因而,相較于其他形式的創新活動,綠色創新的不確定性更高、收益周期更長且所需資金及人力投入更多。在當前融資約束愈加嚴重的背景下,穩健的財務狀況更有利于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財務寬裕能直接為企業綠色創新提供穩定的內部資金支持。根據資源基礎理論,內部資源基礎是企業戰略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組織要素,也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動力源泉(Barney,1991)。良好的財務狀況是企業有效、穩定開展綠色創新活動的基礎。任玎等(2021)研究發現,高杠桿率伴隨著財務風險和破產風險的增加,其不僅會因需要支付利息而擠占創新活動所需要的資源,還會加重企業的代理問題,使得企業產生投資短視行為,無益于企業進行綠色創新。財務寬裕的企業由于自由現金流較大、償債壓力小、杠桿率低,能為綠色創新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降低創新活動中的財務風險,增加研發投入,促進綠色創新活動平穩進行,并形成綠色專利技術,進而提升綠色創新產出(孫宋芝和徐涵,2021;梁運吉和劉冰冰,2022)。
財務寬裕能間接緩解綠色創新活動的外部融資約束。信號傳遞理論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向外界披露公司內部信息會影響外部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財務寬裕是一種穩健的財務狀態,即企業有息負債低且持有大量現金和變現能力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此時公布企業財務狀況無疑向外界傳遞了企業財務績效好、經營狀況穩定的利好信號,從而有助于吸引外部資金,緩解企業外部融資約束,確保企業有足夠的研發投入,進而保障企業綠色創新活動有序開展,提升綠色創新產出(楊國忠和席雨婷,2019)。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財務寬裕能促進企業綠色創新水平的提升。
(二)財務寬裕、企業數字化轉型與綠色創新
數字化轉型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改造,以實現企業價值增加和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由于數字化轉型本身具有投入高、周期長和見效慢等特點,加之我國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起步階段,融資困難、融資限制和基礎設施薄弱導致數字化轉型成本過高(裘瑩和郭周明,2019)。這使得企業未能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也難以推進數字化轉型。財務寬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信息泄露風險,有利于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管理者轉型信心,進而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Patzelt等,2008;張建偉,2022)。一方面,如果企業通過吸引外部投資者資金來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數字化戰略決策可能會受到外部投資者訴求的影響,資金使用將會受限,企業甚至會面臨數字化技術開發與應用信息泄露的風險(張建偉,2022)。因此財務寬裕的企業若優先使用自身囤積的現金進行數字化轉型,資金的獲取更便利且使用限制少,融資成本不高,數字化信息泄露的風險也較低,更有利于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化水平。另一方面,管理者數字化意識也是決定數字化轉型成功與否、數字化轉型效果如何的關鍵因素之一。管理者是企業戰略的制定者和執行人,積極的轉型和變革的態度有利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啟動,充裕的自由現金流能增強管理者信心,降低其對資源可得性的依賴,使其在面臨新項目時能夠及時抓住投資機會,快速提供資金,做出更加積極的投資決策(Patzelt等,2008;干勝道等,2020)。
根據自然資源基礎觀(NRBV)理論,企業內部的組織要素是企業創新以及維持競爭優勢的基礎,其中資源是影響創新的關鍵內部要素之一(楊東和柴慧敏,2015)。由于綠色創新具有雙重外部性,因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優化資源配置對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活動、提升綠色創新產出尤為重要(張月芳,2022)。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不僅能夠通過數字技術提高內外部資源配置效率,控制和減少污染排放,還能加速信息共享和促進知識整合,激勵企業開展聯合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Penrose,1959),從而賦能綠色創新,助推企業綠色發展。此外,借助數字平臺,企業得以促進知識整合,加強內外部信息交流,促進新信息與知識的提煉,促使綠色創新資源得到優化,為綠色創新賦能(戚聿東和肖旭,2020;祁懷錦等,2020)。
因此,財務寬裕有助于企業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市場需求,把握數字化轉型這一機遇,推動企業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進而優化企業創新資源配置,控制和減少污染排放,為綠色創新活動提供有利的環境支撐和要素供給,激發企業綠色創新活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財務寬裕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激勵綠色創新。
(三)財務寬裕、風險承擔能力與綠色創新
企業財務越寬裕,風險承擔能力越強。其一,企業風險承擔能力高度依賴于其內部財務資源,部分企業出于預防性動機會主動囤積自由現金流,保持財務寬裕。財務寬裕度高意味著企業持有超額現金儲備,且保留了一定的融資空間,能夠緩解內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的負面沖擊,提高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其二,企業財務寬裕在一定范圍內能降低管理者對風險厭惡的程度,增強管理者風險承擔意愿,進而使其主動提高風險承擔能力,并做出提升風險承擔能力的決策(王積田和張雍,2023)。除此之外,企業債務水平越高,越會加劇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代理問題(羅琦等,2020),股東更傾向于犧牲債權人利益,將債權人資金投資于高風險高收益項目,加劇過度投資行為,從而降低企業風險承擔水平(Jeon和Nishihara,2015;夏子航等,2015)。因此,可以合理地認為財務寬裕度越高的企業,其風險承擔能力越強。
企業開展創新活動面臨著種種不確定因素和挑戰,不僅要應對市場、政治環境變化帶來的外部不確定因素,還要承擔創新活動受阻、關鍵技術難題無法突破、難以產出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滯后或被替代以及創新投入產出比低等各種內部風險(王彥東和王雅琦,2023)。加之綠色創新活動獨有的雙重外部性,使得企業還要承擔減少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成本。同時,企業風險承擔能力與企業創新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企業風險承擔能力正向影響其創新積極性,企業風險承擔能力越強,越有助于增強管理者信心,使其在面臨新項目時及時抓住機會,做出更加積極的創新決策(楊英英等,2022)。因而,為了有效推動綠色創新,提高綠色創新產出,企業應當具備較高的風險承擔能力。
因此,財務寬裕能緩解環境變化對企業的負面沖擊和委托代理問題,降低管理者風險厭惡程度,進而提升企業風險承擔能力,為企業綠色創新創造良好環境,保障綠色創新活動有效開展和推進,激勵企業提升綠色創新績效。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3:財務寬裕能通過提高企業風險承擔能力來促進企業綠色創新。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2020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進行以下篩選和處理:(1)剔除研究期間ST、*ST類及退市公司;(2)剔除金融保險行業公司樣本;(3)剔除數據存在異常值、缺失的上市公司;(4)對連續變量進行雙邊1%水平的Winsorize縮尾處理。對樣本處理后,最終得到10年間18個行業1 395家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數據,共計13 950個樣本觀測值。其中,企業綠色專利相關數據來自CNRDS專利數據庫,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關鍵詞統計數據來自《廣東金融學院·中國上市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其他數據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和Choice數據庫。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綠色創新(GI)
由于專利授權更易受到技術外因素的影響,綠色專利申請數更能體現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本文參考王旭和王非(2019)的做法,對企業當期綠色發明專利申請量與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之和取自然對數,以此作為綠色創新的衡量指標,即GI=ln(綠色發明專利申請量+綠色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1)。
2.解釋變量:財務寬裕(Fe)
財務寬裕是一種資本結構理論的極端運用形態,其表現為企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過其有息負債。本文采用干勝道等(2020)提出的財務寬裕指數,即用“(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有息負債)/總資產”來測度企業財務寬裕程度。
3.控制變量
企業綠色創新活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借鑒相關文獻(解學梅和朱琪瑋,2021;申明浩和譚偉杰,2022),選取以下變量進行控制:上市年限(Age)、企業規模(Size)、兩權分離率(Sot)、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總資產收益率(Roa)、托賓Q值(Tobin)、行業競爭度(HHIA)、年度效應(Year)和行業效應(Ind)。相關變量說明參見表1。
(三)模型設定
為驗證財務寬裕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本文構建如下基準回歸模型驗證H1:
GIi,t=α0+α1 Fei,t+∑Controls+Yeart+Indi+εi,t" " "(1)
式(1)中,α0表示常數項, 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Controls為控制變量集合。為減小異方差產生的實證結果偏差,本文構建面板數據并控制年度(Year)和行業(Ind)效應。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1.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由表2可知,綠色創新(GI)均值為1.048,方差為1.290,最大值為5.165,最小值為0,說明樣本公司綠色創新差異較大且平均水平較低,有提高的空間;財務寬裕(Fe)最大值為0.662,最小值為-0.550,方差為0.249,表明樣本公司財務寬裕程度差異大。
2.財務寬裕程度分行業描述性統計
根據表3可知,財務寬裕程度存在較為明顯的行業差異。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財務寬裕程度最高,均值達到0.234,顯著高于其他行業;其次是文體娛樂業,其財務寬裕程度均值達到了0.217,明顯高于總樣本的平均水平。此外,財務寬裕程度最低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燃氣行業,其財務寬裕程度均值僅為-0.277;其次是房地產業,僅為-0.153。該現象主要與行業自身的運營模式有著密切聯系,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與文體娛樂業屬于輕資產行業,固定資產投入較少且人力資本投入較多,因此負債水平低且自由現金流相對來說更為充裕;相反,電力熱力燃氣行業和房地產業屬于重資產行業,長期資產投入多,導致自由現金存量少且負債率較高,因此財務寬裕程度低。
(二)基準回歸模型結果分析
由表4可知,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在5%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119,說明企業財務寬裕程度越高,其綠色創新水平越高,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有明顯促進作用。財務寬裕的企業自由現金存量大且杠桿率低,一方面不僅能為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綠色創新研發投入資金,而且有助于緩解委托代理矛盾,避免投資短視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吸引外部投資,緩解外部融資約束,促進綠色創新投入,不斷為綠色創新賦能。因此,本文假設H1成立。
(三)穩健性檢驗
1.替換解釋變量
企業財務越寬裕,有息負債就越少,杠桿率就越低,而資產負債率是反映財務杠桿最為常用的指標,因此本文將資產負債率(Lev)作為財務寬裕(Fe)的替代變量重新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列(1)所示,Lev的系數為0.871,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本文研究結論具有穩健性。
2.變更關鍵變量測度方法
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相較于其他兩種類型,發明專利具有申請難度較大、技術價值較高和權威相對穩定等特點,其申請數量更能體現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鑒于此,本文對企業綠色發明專利申請量取自然對數,重新測度企業綠色創新并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與實證分析結果一致,具體見表5列(2)。
3.剔除重污染行業樣本
重污染行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更嚴重,因而重污染企業受政府監管更嚴、處罰更重且頻率更高,也就成了綠色轉型的重要對象。在外部政策壓力和制度壓力下,這部分企業往往選擇通過綠色創新來提升環境績效水平。為了排除這一因素的影響,本文參考李青原和肖澤華(2020) 對重污染行業的界定,結合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中的標準,剔除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后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列(3)所示。從中發現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仍顯著正相關,研究結論依然穩健。
4.排除政策干擾
由于2017年起專利申請標準發生變化,此后國家知識產權局僅統計包含已支付申請費的專利申請,而非涵蓋所有專利申請。為排除這一政策干擾,本文剔除了2017年的樣本數據重新進行估計,結果如表5列(4)所示,與表4基本一致。
5.時滯效應
考慮到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促進效應可能存在時滯效應,本文將解釋變量做滯后一期處理,再次進行回歸檢驗。由表5列(5)可知,滯后一期Fe對GI的回歸結果仍然在1%的水平下顯著,再次表明本文結論穩健。
(四)內生性處理
為排除“綠色創新水平越高的企業其財務越寬裕”這一反向因果關系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借鑒肖忠意等(2020)的做法,選擇同省份同行業其他企業財務寬裕程度的平均值作為工具變量重新進行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在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個數相等的情況下,識別不足檢驗P值為0.000,強烈拒絕了原假設,表明工具變量與內生變量具有顯著的相關性;進一步地,弱工具變量(Cragg-Donald Wald F statistic)F值大于10%的偏誤臨界值,拒絕了“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假設,說明選取的工具變量合適。回歸結果仍然支持假設H1。
此外,為解決遺漏變量問題,本文基于以往研究進一步在模型中引入可能會對綠色創新造成影響的控制變量:政府補助(Gov)、高管持股比例(Hold)、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0)、董事會規模(Board)以及獨立董事占比(IND)。由表6的檢驗結果可知,在控制上述因素后,原假設依然成立。
五、機制檢驗
本文借鑒Di Giuli 和 Laux(2022)的兩階段檢驗法,構建模型(2)和模型(3),分析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風險承擔能力的作用機制,以檢驗本文提出的假設H2和假設H3。兩階段檢驗法的操作步驟是:第一階段用解釋變量X與機制變量M進行回歸,并獲得機制變量預測值;第二階段用機制變量預測值M︿與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檢驗。
(一)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機制檢驗
本文以《廣東金融學院·中國上市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公布的數字化轉型詞頻為基礎,參考申明浩和譚偉杰(2022)的做法,對包含數字化關鍵詞匯的詞語總數進行反雙曲正弦處理,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EDT)的衡量指標,對“財務寬裕—企業數字化轉型—綠色創新”作用路徑進行檢驗。
表7列(2)是財務寬裕(Fe)與企業數字化轉型(EDT)的一階段回歸結果,其中Fe的系數為0.837,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企業財務寬裕程度越大,越有助于降低融資成本和信息泄露風險,增加研發投入,增強管理者投資信心,進而激勵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數字化水平。表7列(3)是第一階段企業數字化轉型預測值(EDT︿)對綠色創新(GI)的二階段回歸結果,結果顯示EDT︿與GI在5%的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數字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活動,提升企業綠色創新水平。
因此,企業數字化轉型是財務寬裕促進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假設H2成立。
(二)風險承擔能力的影響機制檢驗
本文借鑒何瑛等(2019)的做法,以3年為窗口期,根據式(4)、式(5)、式(6)計算窗口期內經年度和行業調整的ROAadj波動性Risk,以此來衡量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對“財務寬裕—風險承擔能力—綠色創新”的作用路徑進行檢驗。
其中,ROA為企業息稅前利潤與當年末資產總額之比,ROAadj為經年度和行業調整后的ROA,T為窗口期,Risk為ROA波動程度。
表7列(5)為財務寬裕(Fe)與風險承擔能力(Risk)的一階段回歸結果,Fe的系數為0.010,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企業財務越寬裕,其風險承擔能力越強。列(6)為第一階段風險承擔能力預測值()與綠色創新(GI)的二階段回歸結果," 的系數為12.127,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說明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強能為綠色創新提供良好環境,保障綠色創新活動有效開展,促進企業綠色創新。
因此,風險承擔能力是財務寬裕促進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假設H3成立。
六、進一步研究
(一)社會責任的調節作用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擠占企業內部資源,還容易使得企業過度關注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李文茜等,2018),進而分散企業的創新專注力,增加經營成本。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行為可能會抑制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正向促進作用。
為考察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的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社會責任(CSR)和其與財務寬裕(Fe)的交互項構建調節效應檢驗模型進行回歸,表8列(2)報告了社會責任的調節作用的檢驗結果。結果顯示,Fe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交互項Fe CSR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社會責任起負向調節作用,即企業社會責任水平的提高將削弱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驅動效應。
(二)管理決斷權的調節作用
管理決斷權是指管理者在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過程中所具有的自由度,反映了企業管理層職位權、報酬權和運作權等權力的大小(Hambrick和Finkelstein,1987)。管理決斷權越大,高管對企業自由現金流的控制空間和操作空間越大,一方面將越傾向于將自由現金流用以牟取私利,另一方面將更偏好避免損害個人利益的低風險活動。因此,管理決斷權可能會負向影響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驅動效應。
為驗證這一假設,本文參考董理和茅寧(2016)的研究方法,用職位權、報酬權和運作權三者正態標準值的均值來測度管理決斷權(MD),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引入MD和其與Fe的交互項進行回歸。表8列(3)顯示,Fe的系數在5%的水平下顯著為正,交互項FeMD的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管理決斷權對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的關系存在負向調節作用,即管理決斷權會弱化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促進效應。
(三)企業生命周期的異質性
企業存續期內會經歷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在規模、資源儲備、經營戰略、組織特征以及委托代理問題等方面有所不同,致使企業的資本結構、財務行為及決策也呈現出不同特點,因而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推動效果可能存在生命周期的異質性。
本文借鑒李云鶴等(2011)的研究方法,選取營業收入增長率、留存收益率、資本支出率和企業年齡四個指標,用綜合打分法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并進行分組回歸,以驗證不同生命周期下企業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影響的差異。由表8的列(4)—列(6)可知,僅成熟期內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在1%的水平下成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處于成長期和衰退期時,并未發現兩者有明顯的相關性,該結果表明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推動作用存在企業生命周期異質性。可能的原因在于:成長期企業往往難以獲取長期且穩定的盈利,即便有多余的現金流,也難以維持長期高額的綠色創新投入;成熟期企業投資機會穩定,創新資源更加豐富,組織結構也更為完善,有冗余資金投入綠色創新活動,能有效促進綠色創新水平的提升;衰退期企業市場萎縮,生產經營規模不斷縮小,盡管其前期積累了部分現金流,但企業更愿意將寬裕的資金用于維持公司規模而非風險高、周期長的綠色創新活動。
七、研究結論與管理啟示
(一)研究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1)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2)財務寬裕通過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提高風險承擔能力助推企業綠色創新。(3)進一步研究發現,社會責任和管理決斷權在財務寬裕與綠色創新的關系中起負向調節作用;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的驅動作用僅存在于成熟期,在成長期與衰退期無明顯促進作用。
(二)管理啟示
結合研究結論,本文從微觀企業角度,針對財務寬裕的企業如何提升綠色創新水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重視財務寬裕現象,科學利用自由現金流。財務寬裕的企業應當重視財務寬裕現象,將冗余資金投入綠色創新等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領域,減少財務寬裕帶來的代理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一方面,財務寬裕的企業應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數字技術應用領域的投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綠色創新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財務寬裕的企業應合理利用充裕的資金來完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風險管理,提高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和經營管理效率,從而為企業綠色創新賦能。
其次,合理履行社會責任,完善企業治理結構。財務寬裕的企業需要審時度勢,合理配置創新資源,量力而行地承擔社會責任,避免因過度追求履行社會責任而擠壓創新資源,阻礙企業綠色創新。另外,鑒于管理決斷權過大將給予管理者過多操作空間,加劇自利行為,財務寬裕的企業應完善監督制度,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機制和權力約束機制,從而有效抑制高管損害企業價值的行為,進而將企業資源集中到綠色創新等更有利于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領域。
最后,科學判斷所處發展階段,制定差異化綠色創新戰略。財務寬裕的企業應當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判斷其所處的生命周期的階段,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差異化綠色創新戰略,以提高財務寬裕對綠色創新激勵作用的有效性及精準度。
參考文獻:
[1] Klaus R, Andreas Z, Kathrin A, et al.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uditing scheme on technic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57(01):45-59.
[2] 王惠, 苗壯, 王樹喬. 空間溢出、產業集聚效應與工業綠色創新效率[J]. 中國科技論壇, 2015(12):33-38.
[3] Lin H, Zeng S X, Ma H Y, et al. Can political capital drive corporate green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64:63-72.
[4] 王馨, 王營. 綠色信貸政策增進綠色創新研究[J]. 管理世界, 2021,37(06):173-188.
[5] 張楊,袁寶龍,鄭晶晶,等.策略性回應還是實質性響應?碳排放權交易政策的企業綠色創新效應[J/OL].南開管理評論:1-24[2022-06-2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20621.1139.002.html.
[6] 解學梅,朱琪瑋.企業綠色創新實踐如何破解“和諧共生”難題?[J]. 管理世界, 2021,37(01):128-149.
[7] 田丹, 于奇. 高層管理者背景特征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J]. 財經問題研究, 2017(06):108-113.
[8] 王鋒正, 陳方圓. 董事會治理、環境規制與綠色技術創新——基于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 科學學研究, 2018,36(02):361-369.
[9] Kraus S, Rehman S U, Sendra G F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green innov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mp; Social Change, 2020,160:120262.
[10]申明浩, 譚偉杰. 數字化與企業綠色創新表現——基于增量與提質的雙重效應識別[J]. 南方經濟, 2022(09):118-138.
[11] Hall B. 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ve firm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2010, 1(01):1-30.
[12]干勝道. 財務寬裕成本:度量與控制[J]. 財會月刊, 2020(21):9-12.
[13] Hojnik J, Ruzzier M. The driving forces of process eco-innovation and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Sloveni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33:812-825.
[14]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01):3-10.
[15]任玎, 吳非, 常曦. 企業杠桿率與技術創新:促進還是抑制?——基于渠道機制與結構異質性的經驗證據[J]. 人文雜志, 2021(08):50-59.
[16] 孫宋芝, 徐涵. 生命周期、財務寬裕與公司研發投入[J]. 會計之友, 2021(20):86-93.
[17] 梁運吉, 劉冰冰. 社會責任、融資約束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J]. 會計之友, 2022(17):61-68.
[18] 楊國忠, 席雨婷.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活動的融資約束實證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 2019,38(11):70-76.
[19] 裘瑩, 郭周明. 數字經濟推進我國中小企業價值鏈攀升的機制與政策研究[J]. 國際貿易, 2019(11):12-20.
[20] Patzelt H, Shepherd D A, Deeds D, et al. Financial slack and venture managers' decisions to seek a new alli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8,23(04):465-481.
[21] 張建偉. 融資方式對企業數字化轉型類型的影響[J]. 財會月刊, 2022(22):48-55.
[22] 干勝道, 陳冉, 仙場胡丹. 財務寬裕:概念創立與研究話題[J]. 會計之友, 2020(01):10-13.
[23] 楊東, 柴慧敏. 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及其績效影響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25(S2):132-136.
[24] 張月芳. 環境規制、資源配置與綠色技術創新關系研究[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22(05):190-193.
[25]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 New York: John wiley amp; Sons, 1959.
[26] 戚聿東, 肖旭. 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J]. 管理世界, 2020,36(06):135-152.
[27] 祁懷錦, 曹修琴, 劉艷霞. 數字經濟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基于信息不對稱和管理者非理性行為視角[J]. 改革, 2020(04):50-64.
[28] 王積田, 張雍. 財務柔性、高管團隊背景特征對企業風險承擔水平影響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45(05):134-144.
[29] 羅琦, 孔維煜, 李輝. 上市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價值效應——基于委托代理問題視角的實證研究[J]. 改革, 2020(05):108-121.
[30] Jeon H, Nishihara M.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cycle and debt maturity on a firm's investment and default decision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mp; Finance, 2015,38:326-351.
[31] 夏子航, 馬忠, 陳登彪. 債務分布與企業風險承擔——基于投資效率的中介效應檢驗[J]. 南開管理評論, 2015,18(06):90-100.
[32] 王彥東, 王雅琦. 企業ESG表現、風險承擔與綠色技術創新[J]. 會計之友, 2023(10):94-102.
[33] 楊英英,徐向藝,白露.子公司自主性、風險承擔與企業創新投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06):82-91.
[34] 王旭, 王非. 無米下鍋抑或激勵不足?政府補貼、企業綠色創新與高管激勵策略選擇[J]. 科研管理, 2019,40(07):131-139.
[35] 李青原, 肖澤華. 異質性環境規制工具與企業綠色創新激勵——來自上市企業綠色專利的證據[J]. 經濟研究, 2020,55(09):192-208.
[36] 肖忠意, 林琳, 陳志英, 等. 財務柔性能力與中國上市公司持續性創新——兼論協調創新效應與自適應效應[J]. 統計研究, 2020,37(05):82-93.
[37] DI GIULI A, LAUX P A. The effect of media-linked directors on financing and external governa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22,145(02):103-131.
[38] 何瑛, 于文蕾, 楊棉之. CEO復合型職業經歷、企業風險承擔與企業價值[J]. 中國工業經濟, 2019(09):155-173.
[39] 李文茜, 賈興平, 廖勇海, 等. 多視角整合下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J]. 管理學報, 2018,15(02):237-245.
[40] Hambrick D C, Finkelstein S. Managerial discretion: A bridge between polar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7(09):369-406.
[41] 董理, 茅寧. 超額現金持有、管理決斷權與投資扭曲——財務柔性視角下剩余負債能力的影響效應研究[J]. 當代經濟科學, 2016,38(02):94-102.
[42] 李云鶴, 李湛, 唐松蓮. 企業生命周期、公司治理與公司資本配置效率[J]. 南開管理評論, 2011,14(03):110-121.
(責任編輯:張艷妮)
The Impact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Excesses on Green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nagerial Discretion
ZHANG Cong, DAI Fei, ZHANG Lixin
(Pan-Asia Business School,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Enterprises serve as pivotal entities in green innovation, with financial resources being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This paper takes 1 395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0 as samples and employs fixed-effects models and two-stage test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excesses on green innovation and its mechanism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financial excesses significantly fosters green innovation. Mechanism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nancial excesses facilitates green innovation by promoting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nhancing risk-taking capacity. 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nagerial discretion play a reverse moderating role i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excesses on green innovation. The driving effect of financial excesses on green innovation exists only in the mature stage, with no apparent promotion effect during the growth and decline stag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provides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green innovation by utilizing redundant resources effectively.
Keywords: Financial excesses; Green innov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isk-taking capac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nagerial discretion
投稿日期:2023-12-14
作者簡介:張" " 聰,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公司治理。
代" " 飛,通訊作者,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公司治理。
張黎鑫,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泛亞商學院,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與公司治理。
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三維掃描的云南國有企業集團出資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風險管控研究”(YB2022050);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高等學校教師教育聯盟)教師教育專項課題 “新文科背景下云南高校管理會計教師‘六位一體’能力建設與實施路徑研究”(GJZ2201);云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數字化轉型對制造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機制及管理對策研究”(YJSJJ23-B23)。
本文感謝匿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