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專項工作報告、審議意見辦理落實和履職情況開展滿意度測評是地方人大常委會提高監督實效的有力抓手。法律雖沒有明確滿意度測評這種監督方式,但其在實踐中卻廣泛應用。目前,各地人大開展滿意度測評形式多樣,但由于參加測評的主體缺乏統一規范,滿意度測評結果的認可度仍需提升。
從各地做法來看,滿意度測評的主體比較雜亂。有的地方人大是常委會組成人員參與測評,有的則是吸收部分人大代表來參加,有的還邀請基層人大負責人參加,等等。如果只由常委會組成人員參與測評,測評的面是否偏窄?如果可以邀請部分代表參加測評并參與投票,這些代表如何選出來、有無代表性、能否代表其他代表投票,也存在諸多疑問。
筆者認為,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體,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滿意度測評,常委會組成人員毫無疑問是滿意度測評的法定“主角”。但在測評工作中,難免出現“外行評價內行”的問題。雖然常委會組成人員多數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而且在測評的過程中態度嚴謹、工作細致,但也很難做到客觀、全面、準確。尤其是“一府一委兩院”工作涉及面廣、涉及的專業領域多,有些工作專業性又很強,常委會組成人員很難做到準確客觀評價。
雖然各地人大在開展滿意度測評時,都在嘗試著多主體評價,但是還沒有形成相對固定的制度措施。筆者認為,參與測評的人數越多、人員結構越合理,就越能保證測評的客觀、公正。測評的主體應體現“廣、精、?!?,要在人大代表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員,也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知識強的人員,同時要廣泛征求利益相關方、專家和第三方機構的意見,掌握更多第一手材料,變單純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投票為綜合方方面面的意見,如此,才能使測評客觀、公正、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