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恩施州科技計劃項目(編號:E20220032)
作者簡介:向勇,大學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神經康復。
通信作者:張生玉,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針灸推拿。E-mail:358388916@qq.com
【摘要】目的 分析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應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聯合電針刺激神經干治療后對其肢體功能、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康復治療及電針刺激神經干療法,觀察組患者在前者基礎上聯合PNF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28 d。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肢體功能,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白細胞計數(WBC)、血清C-反應蛋白(CRP)及白蛋白(ALB)水平的變化。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runnstrom分期(BRS)評估優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及治療后組間WBC、AL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結論 PNF聯合電針刺激神經干治療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合并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情況,加快患者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腦卒中后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且減輕了患者機體炎癥反應,預后較好。
【關鍵詞】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 ; 神經干刺激 ; 電針療法 ; 腦卒中偏癱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00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01
新發腦卒中患者中70%以上在經過搶救后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患者可出現言語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其中以偏癱最為常見[1]。中醫認為腦卒中屬“中風”,其是由于肝、腎、心、脾等臟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等導致,治療應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為主要原則。電針刺激神經干療法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具有一定的康復治療效果,但其存在治療周期長、患者依從性差等情況[2]。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通過刺激人體本體感受器,激活并募集運動肌纖維從而促進相關神經肌肉產生反應,其與電針刺激神經干相結合康復效果較理想[3]。本研究旨在分析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應用PNF技術聯合電針刺激神經干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0~77歲,平均(60.19±7.91)歲;病程1~7個月,平均(4.13±1.39)個月;男性15例,女15例;疾病類型:腦出血8例,腦梗死2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8~79歲,平均(63.81±8.23)歲;病程
2~7個月,平均(4.53±1.41)個月;男性14例,女
16例;疾病類型:腦出血7例,腦梗死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 [4]中的診斷標準;⑵經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⑶處于大腦病變恢復期。排除標準:⑴非腦卒中導致的偏癱肢體功能障礙;⑵嚴重認知功能障礙;⑶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本研究經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充分暴露患肢,將高壓低頻脈沖治療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XY-K-JLDP-II)的電極片貼于患側上肢腕背伸肌群,下肢貼于踝背伸肌群,設置頻率為0~10 mA,以患者能耐受為宜,20 min后取下電極片。針刺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偏癱側上下肢神經刺激點:極泉下1.0寸(臂叢神經點)、尺澤(橈神經點)、內關(正中神經點)、三陰交(脛神經點)、足三里(腓深神經點)、坐骨神經點(股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內1/3交界處),根據不同患者選擇不同針刺角度、方向、深度。針刺得氣后,對以上刺激點連接上低頻脈沖電針治療儀(青島鑫升實業有限公司,型號:G6805-I),調整波形為連續波,強度以患者局部肌肉及肢體顫動且患者能耐受為宜,20 min后出針。隔日1次,共治療28 d。
觀察組患者在電針刺激神經干治療的同時給予PNF治療?;颊呷⊙雠P位,患側上肢或雙上肢進行外展 - 外旋 - 屈伸運動(上肢D2屈模式);患側下肢或雙下肢進行內旋 - 外展 - 屈曲 - 外旋 - 內收 - 伸展運動,膝關節進行屈伸運動,踝關節進行內翻 - 外翻運動(下肢D2屈模式)?;颊呷扰P位,膝關節和髖關節屈曲成90°,肩胛骨朝鼻尖方向移動(肩胛骨前伸訓練);肩胛骨逆髂嵴向后上方做聳肩動作(肩胛骨后伸訓練);肩胛骨向對側的髂嵴移動(肩胛骨前縮訓練);肩胛骨向下段胸椎移動(肩胛骨后縮訓練)。在治療過程中康復醫師對患者肌肉實施牽引、擠壓、收縮、拮抗、強化等,并通過簡短口令、手法接觸、本體感覺輸入等方式督促患者進行連續有效的訓練。每種訓練模式2次/d,30 min/次,6 d為1個療程,共進行
4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治療28 d。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包括痊愈:肢體功能完全恢復,能夠獨立生活,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顯效:肢體功能大部分恢復,生活可以自理,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好轉:肢體功能小部分恢復,癥狀及體征有輕微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5]??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肢體功能。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結束時以Brunnstrom分期(BRS) [6]評定患者肢體功能,分期越高提示患者肢體功能越好。⑶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結束時、治療后1個月對患者進行評估。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7]:評分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8]: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⑷應激和炎癥指標。分別采集治療前和治療結束時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取其中2 mL血液通過半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北京寶靈曼陽光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M21B)測定患者白細胞計數(WBC),取剩余血液3 mL,離心(轉速為
3 000 r/min,時間為10 min)取上層血清,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350E)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及白蛋白(ALB)。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理論頻數不足時采用校正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BRS評估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RS分期評估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FMA及MBI得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應激和炎癥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及治療后組間WBC、AL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4。
3 討論
腦卒中后大腦基底節或腦干等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后,會使肢體運動的神經傳導無法正常進行,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偏癱障礙。由于肢體功能的神經生理機制復雜,偏癱患者的康復周期長且尚缺乏統一的治療標準。
中醫認為,督脈痹阻、脈絡不暢是中風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經絡學基礎[9]。神經干刺激療法用電針刺激神經干可促進機體產生感覺沖動,以此來影響腦的活動,以干促腦,使機體產生應答反應,從而調節機體平衡。主穴取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等,氣血血瘀配氣海、足三里,風癱阻絡配鳳池、豐隆,上肢不遂配合谷、手三里,下肢不隨配風市、陰陵泉。電針刺激下可達止痛、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之效。PNF技術是利用牽張,關節壓縮和牽引,施加阻力等本體刺激方法并應用螺旋對角線狀運動模式來促進功能恢復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在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障礙中應用廣泛、療效顯著[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BRS評估優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及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FMA及MBI評分均逐漸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說明PNF技術聯合電針刺激神經干治療取得較好療效。對相關穴位進行神經干電針刺激,可激發局部神經傳到功能,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加快血液循環,而PNF技術利用本體感覺刺激可調動肌肉與神經,增強關節穩定性。另外,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種治療方式均可降低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抑制了機體炎癥反應,改善患者預后。PNF訓練能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減輕上肢的淋巴水腫,減輕機體炎癥損傷,進而增加肢體的運動功能,改善偏癱肢體的活動度。
綜上,PNF技術聯合電針刺激神經干治療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合并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吳兆蘇, 姚崇華, 趙冬. 我國人群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3, 24(3): 236-239.
姜玉瑩, 王俊敏, 王明明, 等. 電針聯合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患者偏癱上肢痙攣狀態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 廣西中醫藥, 2023, 46(2): 37-40.
李菲, 孫琦, 邵曉梅, 等. 電針配合PNF調節腦卒中患者下肢本體感覺及運動功能:隨機對照研究[J]. 中國針灸, 2019, 39(10): 1034-1040.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7, 50(6): 405-412.
唐鑫怡, 周鴻飛. 巨刺結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臨床觀察[J]. 山西中醫, 2019, 35(9): 33-35.
吳遠, 高強. Brunnstrom六期評估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中的應用價值和局限性[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21, 36(4): 505-509.
聶鵬坤, 楊華, 趙曉峰, 等. 中風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價一致性檢驗[J]. 遼寧中醫雜志, 2009, 36(11): 1827-1829.
龍淼. 早期康復操對腦卒中偏癱患者Barthel指數和Fuel-Meyer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影響[J]. 中國全科醫學, 2017, 20(A02): 322-
324.
劉曉雯, 王竹行, 周熙, 等. 針灸輔助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的臨床價值[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23, 20(2): 65-67.
梁天佳, 龍耀斌, 陸麗燕, 等.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繩帶訓練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23, 29(3): 26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