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曉艷,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職業病及毒理研究。
【摘要】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是聽閾正常但在噪聲環境下不能正常識別言語內容,聽力處理能力下降的一種聽力損失。若不及時加以干預治療,隨著時間的延長,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聽力損失,對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近年來,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受到越來越多臨床專家學者的關注,同時也開展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進展。基于此,本研究從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發病特點、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發病機制、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以期為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防治提供有效
參考。
【關鍵詞】隱性聽力損失 ; 噪聲 ; 發病機制 ; 防治
【中圖分類號】R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138.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46
隱性聽力損失是聽覺系統中耳蝸傳入通路發生病變,造成的聽覺感知功能缺陷,這種聽力損失通常和年齡增長、藥物使用、噪音暴露等因素有關,迄今為止,隱性聽力損失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統一,其影響因素較多,通常認為噪聲、對耳朵有不良反應的藥物、年齡增長等是都與隱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發展存在一定關系[1]。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在生活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噪聲,而過度噪聲會增加聽力損傷風險,噪聲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潛在危害。噪聲性聽力損失是指以長期暴露于噪聲環境中造成的聽力損失,受噪聲頻率、強度、暴露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有研究報道稱,全球范圍內來講,有11億左右年輕人受到噪聲性聽力損失的威脅,并且這一數字仍呈不斷上升趨勢[2]。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傷患者雖聽力閾值正常,噪聲暴露仍會損傷向大腦傳遞聽覺信息的神經纖維,影響聽力功能,因此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發病機制及防治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現報道
如下。
1 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特點
聽力損失指的是聽覺系統功能受到損傷,造成個體沒有辦法正常理解和感知聲音。聽力損失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可以是暫時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多種原因可以引起聽力損失,例如外傷、疾病、噪聲暴露等。聽力損失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可對機體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包括語言、溝通困難、心理、情感健康等,盡早診斷干預是減輕聽力損失導致的負面影響的關鍵。故可從隱性聽力損失聽力學表現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其早期診斷制定判斷標準。無論噪聲頻率如何,感覺毛細胞損傷跡象最初都發生于耳蝸底端,即高頻音調感受區,只有當損傷加重時,閾值才會在更接近暴露刺激的頻率上升高。噪聲會首先損傷耳蝸毛細胞,長時間高強度噪聲會造成毛細胞永久性損傷,導致閾值上升。但后續有研究發現,最容易被噪聲損傷的位置是內毛細胞和耳蝸神經末梢區域之間的突觸連接處,耳蝸突觸損傷會影響聲音在神經傳遞通道的正常傳輸,但并未對聲音絕對靈敏度造成明顯影響,這導致很多患者在很長時間內未意識到這是種聽力損失[3]。同時其在臨床診斷中存在一定難度,常規的檢測技術沒辦法檢測到這種聽力損失,錯失早期治療時機,隨著聽力損失的加重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工作[4]。關于超過多少分貝為噪聲這一問題,不同環境有不同標準,白天室內超過55分貝屬于噪聲,夜間超過45分貝屬于噪聲[5]。人的耳朵是一個結構復雜的感覺器官,其主要作用是將空氣的物理振動轉化為震蕩電信號,此過程主要由內耳中毛細胞負責完成,聲音的大小能夠被耳朵聽得主要取決于毛細胞數量和質量。臨床上主要通過專門的儀器發出不同頻率和響度的聲音進行檢測,將其結果做成聽力圖,以此來對個體聽力健康情況進行判斷。但人耳對復雜信號的感知能力單純依靠聽力圖是無法檢測出來的,并且大多數測試是在安靜環境中開展的,只有耳蝸神經退化程度嚴重者才會被檢出,聽力損失開始發生的毛細胞階段不易被識別出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一直被各界所低估。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主要是長期接觸噪聲刺激,導致緩慢進行性神經聽力損傷,噪聲強度越強、頻率越大、暴露時間越長,受到的聽力損害越嚴重,存在致聾的可能。噪聲性聽力損失的檢測方法主要分為主觀評估、客觀評估,主觀評估包括擴展高頻純音測聽、噪聲下言語測聽等,客觀評估主要包括聽性腦干反應、耳蝸電圖、噪聲下聽性腦干反應測試、頻率跟隨反應等,這些檢測對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早期監測均有一定效果[6-7]。武凱麗等[8]研究顯示,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主要特征是在純音測聽擴展高頻中聽閾異常升高,常規頻率聽閾卻表現為正常,噪聲環境中沒有辦法正常接受聲音信息,畸變產物耳聲發射表現為正常引出但信噪比降低等。有研究報道稱,言語測聽是評估受試者的整個聽覺通路在聲音信號方面的處理能力,臨床上可以調整信號處理難度來模擬不同的環境,盡可能貼近真實環境,對受試者聽覺系統功能做出更加科學的評估[9]。
2 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發病機制
2.1 耳蝸周圍突觸損傷及修復 毛細胞是聽覺的感受器,包括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聲音從外耳道最里端的鼓膜傳遞到耳蝸,引起其中淋巴液振動,然后毛細胞細毛擺動將這種機械振動轉變成電信號,經過聽覺神經傳遞到大腦進而產生聽覺。同時,毛細胞是在坯胎發育初期產生的,一旦受損或者死亡則無法再生。耳蝸內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神經元之間形成的突觸結構是特殊的帶狀突觸,主要特征是突觸前膜內含有帶狀電子致密物[10]。不同強度的聲音刺激內毛細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去極化,帶狀結構能夠釋放和刺激強度相符合的神經遞質,保證聲音刺激信號正常等級化傳導。帶狀突觸表面存在大量囊泡,囊泡感應到刺激時會釋放出神經遞質,通過神經遞質和突觸后膜受體發生反應,進而對瞬時信號做出快速反應,以此來參與聲音信號的傳遞,這個過程需要數量充足的神經遞質才能
完成[11]。
帶狀突觸表面囊泡內含有谷氨酸,作為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主要作用于耳蝸內毛細胞和螺旋神經元之間,引發突觸后模去極化,興奮螺旋神經元,將聲音信號轉變成生物信電信號,在神經上進行傳導,并對突觸后膜有一定營養作用。支持細胞攝取突觸間隙內和突觸后膜特異性受體結合的谷氨酸遞質,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酰胺并釋放到細胞外。谷氨酰胺被內毛細胞攝取,在谷氨酰胺酶作用下重新合成谷氨酸,以此保證谷氨酸神經遞質在突觸間的循環。鈣離子釋放通路對突觸囊泡的運輸有調控作用,噪聲刺激會導致突觸前膜釋放過量谷氨酸,谷氨酸不停地和突觸后膜谷氨酸特異性受體進行結合,造成和受體耦聯的鈣離子、鈉離子通道開放,促使大量的鈣離子、鈉離子進入突觸后膜,造成興奮性毒性,導致細胞水腫,引發氧化應激反應,進而導致螺旋神經節神經元損傷、死亡,造成聽力損失。崔鐘丹等[12]研究表明,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主要與突觸結構腫脹、谷氨酸引起的可逆興奮性中毒以及活性氧引起的氧化應激、細胞凋亡、帶狀體損傷等因素有關,此研究結果也解釋了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患者在嘈雜環境中言語識別能力低的原因。損傷后即使突觸前膜帶狀體結構有部分修復,但無法形成完整的連接,不能正常處理時域信號編碼,聽力損失仍得不到恢復。此外,螺旋神經節神經元具備不同的自發性放電率,可將其分成高自發性發電率神經元、低自發性發電率神經元。低自發性發電率神經元相對較少,具有較大的聲強動態范圍、較高的閾值,適用于復雜信號、嘈雜環境下對聲音刺激的處理;高自發性發電率神經元占比較高,閾值較低,主要處理簡單信號、安靜環境下聲音刺激,長時間噪聲暴露會選擇性損傷低自發性發電率神
經元。
2.2 氧化性損傷 臨床上關于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其中以活性氧過度產生導致的內耳氧化性損傷的說法被廣泛接受。氧氣是很多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參與線粒體呼吸和氧化磷酸化,調節機體能量代謝。氧氣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氧自由基、過氧化氫等一系列中間產物,這些物質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被統稱為活性氧。噪聲暴露后即刻可在內耳檢測到大量活性氧,峰值出現在在噪聲暴露后的7~10 d,對細胞和組織造成損傷[13]。此前普遍認為噪聲暴露會導致耳蝸側壁血管紋邊緣細胞中出現活性氧,但隨著相關研究的開展,研究發現,外毛細胞線粒體是噪聲暴露后內耳活性氧主要產生來源[14]。因核外存在未配對電子,因此活性氧有很強的化學反應活性。線粒體是真核生物氧化代謝的部位,是脂肪、氨基酸、糖類最終釋放能量的場所。線粒體能夠儲存鈣離子,與內質網、細胞外基質等結構協同發揮作用,對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動態平衡起調控作用。活性氧可直接作用于線粒體膜上不飽和脂肪酸,破壞其生物膜完整性,阻礙細胞正常能量代謝。此外,活性氧會引起蛋白質交聯、肽鏈斷裂,對蛋白質功能造成影響。過氧化氫和過渡金屬反應生成的活性金屬配合物,也會使氧化反應程度進一步加重。生物膜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和活性氧產生反應,生成的自由基具有非常高的活性,可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子,發生的鏈式反應會加重損傷,同時脂質過氧化產物會改變微管結構,對神經元發揮毒性作用,引起細胞
凋亡。
在噪聲環境中,聽覺毛細胞代謝速度變得非常快,線粒體電子傳遞鏈為了提供能量超負荷工作,生成大量有害活性氧,大量累積的有害活性氧會直接損傷蛋白質、DNA、膜脂等,活性氧會誘導耳蝸脂質發生過氧化反應,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會產生間接損傷。此外,細胞凋亡通路被激活,會造成毛細胞丟失,進而影響聽力。噪聲暴露后內耳缺氧條件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被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催化殘基T172活化,進而介導噪聲暴露后外毛細胞凋亡。有研究證實,通過體外培養耳蝸毛細胞氧化應激損傷模型,進而探討其具體發生機制,其結果表明,氧化應激反應過程涉及到Wnt、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 K-AKT)等多種信號通路,會對毛細胞造成損傷,促進細胞凋亡,其中
PI3K-AKT/PKB信號通路發揮重要作用[15]。石磊等[16]研究報道,噪聲暴露后生成大量活性氧,不僅會直接損傷內耳,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也會間接損傷內耳,并激活諸多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通路,最終導致毛細胞大量凋亡,聽力損失。活性氧是氧化應激的產物,對多種生理活動產生毒性作用,在噪聲性聽力損失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氧清除劑可以直接或間減輕氧化應激反應,因此,抗氧化治療方案被認為是噪聲性聽力損傷治療的一個潛在研究
方向。
2.3 基因多態性 基因多態性是某一基因存在不一樣的等位基因,在個體中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基因多態性屬于遺傳學概念,和機體健康和某些疾病易感性有非常大的關系。基因多態性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包括染色體重排、插入、單核苷酸多態性、串聯重復序列多態性等,這些表現可能對人體基因表達、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等產生影響。因此,基因多態性不僅是遺傳學領域需要研究的問題,還涉及到生物學、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對于疾病的防治,了解個體基因多態性能夠幫助臨床醫師制定更為科學合理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近年來,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基因多態性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發可能發病機制主要與氧化基因多態性、鉀離子通道相關基因多態性及凋亡信號相關蛋白基因多態性等相關[17]。有研究報道稱,和噪聲性聽力損失相關的有三磷酸吡啶核苷酸氧化酶(3rs12195525)基因多態性、谷胱甘肽s-轉移酶p1基因(rs6591256、rs1695)基因多態性,谷胱甘肽s-轉移酶p1基因rs1695和rs6591256的等位基因G是噪聲性聽力損失的危險因素;三磷酸吡啶核苷酸氧化酶3rs12195525中GT基因型和GT+TT基因型是噪聲性聽力損失保護
因素[18]。
2.4 其他 噪聲對聽力的影響會多種多樣的,噪聲強度較低時,可能會對正常交流產生一些輕微影響,但通常不會對聽覺系統造成顯著損害;當噪聲強度較高時,有可能會導致暫時性聽力損失,并且在噪聲停止后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當噪聲強度超過了某一個臨界值時,會損害耳蝸內部結構,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失,甚至對鼓膜、聽骨鏈等外周結構造成損害。此外,噪聲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聽覺系統中樞結構[19-20]。炎癥反應會對聽力產生影響,當耳朵發炎時,耳道會充血,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嚴重的可能造成耳道狹窄閉塞的情況,導致聲音不能及時有效地傳導到耳內,對聽力造成顯著影響。噪聲刺激下,可能激活耳蝸內炎癥介質,上調炎癥因子水平,加劇耳蝸內炎癥反應,對耳蝸內重要結構造成嚴重損傷,進而影響聽力,但在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中炎癥反應對疾病發生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相同噪聲環境中,不同個體受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高齡人群對噪聲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現噪聲性聽力損失,鈣黏蛋白基因突變、氧化應激類基因缺失都會使個體對噪聲的耐受性
降低[21]。
3 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防治措施
⑴早期篩查與預防。噪聲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預防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要做好早期篩查以及日常預防工作,避免長時間停留在噪音過大的場所,在噪聲環境中工作時佩戴好耳罩注意個人防護,不要長時間使用耳機聽音樂,并盡可能調低音量等。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以預防為主,盡可能不在噪聲環境中停留,即使處在噪聲環境中也要做好安全防護,減少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發生。若已經發生了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則需盡快就醫,根據具體的病因進行藥物、手術等相應治療,以改善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⑵藥物治療。如果是在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早期,患者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通過服用藥物治療,如甲鈷胺片、維生素B12片、耳聾通竅丸等。如果患者聽力損失明顯,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對癥治療,可以考慮中醫針灸輔助治療、中藥湯劑等,患者在治療前一定要遵醫囑,不可盲目使用藥物,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⑶物理干預。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晚期患者期,螺旋器及螺旋神經節細胞已變性,常規治療難以奏效,可選擇使用助聽器、植入振動聲橋或者人工耳蝸。既往有學者利用糖皮質激素、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防治噪聲性聽力損失,有一定防治效果,但長時間使用易有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22]。以N-乙酰半胱氨酸和鎂為核心的高效復合營養補充劑潛在毒性低,可有效增強抗氧化能力,減輕興奮毒性損傷,對噪聲性聽力損失防治效果較好,尤其適用于長時間處于噪聲暴露環境中的人群[23]。生物光調節又被稱為低水平激光療法,能夠抑制細胞色素凋亡,提高三磷酸腺苷和線粒體膜電位水平,并激活核轉錄因子-κB(NF-κB)信號,保護細胞,減輕噪聲暴露后氧化應激損傷和細胞凋亡,達到治療噪聲性聽力損失的目的。⑷營養飲食干預。大豆、奶等是優質蛋白質主要來源,蛋白質參與構成人體多種組織器官、免疫活性物質等,多補充蛋白質,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聽力起到保護作用[24]。大豆中含有的維生素、皂苷等成分是天然抗氧化劑,能夠清除耳蝸內毛細胞噪聲導致的氧氣自由基,減輕噪聲性聽力損失。⑸其他干預。基因治療是多種系統疾病治療的熱點,通過向耳蝸導入重組病毒來破壞相關基因達到保護突觸、毛細胞的目的,也是治療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一種新思路。
近年來,雖然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相關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因其較為隱匿,臨床上尚未有可靠的手段準確檢測并治療此類患者,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經存在耳鳴、聽力下降等嚴重聽覺功能障礙。關于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防治,盡量減少噪聲接觸仍是最為現實有效的干預措施,藥物、基因治療等后續發展仍需持續關注。
4 小結與展望
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是噪聲對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神經元突觸造成損失,對相關功能的影響在一定代償范圍內不易被發現,無明顯臨床表現,因此,也被稱為亞臨床聽力損失。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對此尚未完全統一,通常認為與耳蝸周圍突觸損傷及修復、氧化性損傷、基因多態性等有關,近年來雖然有一些防治手段展現了一些效果,但噪聲對個體的影響有明顯差異性,未來仍需更多深入研究進一步探索其發病機制及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龐功采, 孫毓晗, 柳柯. 隱匿性聽力損失的臨床特征、誘發因素和致病機制[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19, 17(2): 170-175.
戚國偉, 于寧, 楊仕明. 隱性聽力損失的發病機制與防護[J].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18, 16(4): 275-279.
李穎, 馮國棟, 吳海燕, 等. 多個混合純音頻率聲治療對不同聽力損失程度耳鳴患者有效性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研究[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9, 54(5): 355-361.
龔嘉敏, 吳雅蘭, 趙烏蘭, 等. 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聽力學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9, 27(3): 331-
334.
郭亮亮, 吳家兵, 吳琨, 等. 某汽車制造廠沖壓車間作業工人噪聲暴露所致聽力損失的風險評估[J]. 中國工業醫學雜志, 2021, 34(1): 55-58.
王若蓓, 黃敏, 趙斯君. 言語誘導聽性腦干反應的特點及在聽覺測量與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3, 21(2): 267-
271.
王華, 劉超, 蘇鈺, 等. DPOAE在噪聲性聽力損失診斷評估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3, 21(1): 110-114.
武凱麗, 趙烏蘭, 周靜, 等. 噪聲致隱性聽力損失聽力學特征[J].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19, 17(3): 207-212.
張雪顥, 趙烏蘭, 王楓, 等.不同聽力檢測方法對早期發現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意義[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0, 28(3): 273-276.
高向景, 任鴻, 袁偉明, 等. 峰度調整噪聲等效A聲級對評估非穩態噪聲導致職業性聽力損失的作用[J]. 環境與職業醫學, 2022, 39(4): 374-381.
柳柯, 龔樹生. 隱匿性聽力損失和耳蝸帶狀突觸病變: 對聽覺損害與保護的新考量[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19, 17(2): 150-
153.
崔鐘丹, 吳菁, 唐佳, 等. 噪聲所致聽力損失現象的物種差異及可能生理機制研究進展[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21, 48(4): 407-422.
張靜波, 劉杰, 馬谷豐, 等. 噪聲性聽力損失人群聽覺穩態誘發反應及聽性腦干反應的特征分析[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19, 37(12): 888-892.
陳婷婷, 趙烏蘭, 張美辨, 等. 刺激聲時程對有無噪聲暴露史聽力正常青年人言語聲誘發聽性腦干反應的影響[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0, 28(4): 371-375.
楊紫荊, 龔樹生. 噪聲性隱性聽力損失的發病機制及干預研究進展[J]. 中華耳科學雜志, 2022, 20(6): 971-975.
石磊, 蔣晴晴, 于寧, 等. 氧化應激在噪聲性聽力損失中的作用機制及藥物防治[J].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21, 19(2): 113-117.
鄭雪麗, 朱宏, 王成進, 等. GSTP1及SOD2基因多態性與噪聲性聽力損失易感性的關系[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3, 31(3): 221-225.
辛佳芮, 劉雙燕, 陳瑩琦, 等. CDH23基因位點多態性與噪聲性聽力損失相關性的Meta分析[J].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2022, 48(1): 45-49.
高登風,王博深,孫大偉,等. STAT3 rs1053005位點與miR-452-3p靶向結合及其基因多態性與噪聲性聽力損失的關聯性[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21, 39(6): 412-417.
李嘉輝, 陶志民, 阮燕梅, 等. 某汽車整車制造企業男性工人噪聲性高頻聽力損失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 2019, 9(10): 760-764.
蒲立力, 彭曉莉, 胡偉江, 等. 噪聲與甲苯、二甲苯聯合暴露作業人員聽力損失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工業醫學雜志, 2022, 35(5): 402-406.
周爽, 廖華. 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在聽覺相關系統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21, 29(2): 217-221.
蘇東紅, 李文龍, 李康, 等. 復合營養補充劑對噪聲性聽力損失的防治作用[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19, 37(2): 93-95.
鄒明珊, 楊磊, 洪玉, 等. 噪聲性聽力損失的病理機制和治療研究進展[J]. 工業衛生與職業病, 2022, 48(5): 4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