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黃艷,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糖尿病并發癥。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第一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鹽城 224000]
【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因素,為今后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第一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是否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分為發生病變組(40例)、未發生病變組(160例)。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2型糖尿病合并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因素。結果 與未發生病變組比,發生病變組患者BMI升高,2型糖尿病病程延長,血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AU)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水平高、
2型糖尿病病程長、血清FPG、HbA1c、LDL-C及尿MAU水平高,血清HDL-C水平低均為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OR=2.250、2.106、2.284、2.237、2.145、2.121、2.140,均Plt;0.05)。結論 BMI水平高、2型糖尿病病程長、血清FPG、HbA1c、LDL-C及尿MAU水平高,血清HDL-C水平低均為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據此制定預防措施,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2型糖尿病 ; 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 血糖 ; 血脂 ; 尿微量白蛋白水平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12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43
2型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且未能及時治療,則隨著患者病情加重,可誘發多種并發癥,其中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較高,主要是由于2型糖尿病發生時,體內的高糖狀態可損傷機體的鈉鉀泵,導致神經異常放電,并能夠改變神經生長因子活性,導致交感和感覺神經異常,以阻礙大腦感覺區域與丘腦間的聯系,進而引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以從遠端至近端、從下至上雙側肢體對稱性疼痛為特征,多表現為燒灼痛、電擊樣痛等癥狀,不僅嚴重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加重了心理及經濟負擔[2]。因此,臨床針對
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風險識別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及時予以相應的防治策略,在改善患者臨床預后中意義重大。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指標,進而為早期診斷、管理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個體化方案制定提供參考,現將結果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第一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是否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情況,分為發生病變組(40例)、未發生病變組(160例)。診斷標準:2型糖尿病診斷依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3]中的相關標準,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依據《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診療專家共識》 [4]中的相關標準。納入標準:⑴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發生病變組患者同時符合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⑵年齡gt;18周歲;⑶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正常。排除標準:⑴存在糖尿病急性并發癥;⑵其他原因(感染、腦梗死等)引起的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⑶近1個月內存在應激事件(外傷、手術等);⑷其他類型的糖尿病。本研究經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第一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通過院內電子病歷系統收集研究對象臨床特征、實驗室指標,包括年齡、BMI、性別(男、女)、
2型糖尿病病程、是否使用胰島素、收縮壓、舒張壓、是否存在飲酒史、是否存在吸煙史、是否存在家族史及相關血清學指標。使用電子血壓計[歐姆龍(大連)有限公司,型號:HEM-8732T]監測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取患者清晨空腹3 mL血液,離心(時間標準為10~15 min,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分離血清,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血清空腹血糖(FPG)水平;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血清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CS-1200)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C肽(C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另取患者清晨5 mL尿液,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尿肌酐(Ucr)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尿微量白蛋白水平(MAU)。佩戴動態血糖監測儀(美國美敦力公司,型號:iPro2)獲取患者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標準差(SDBG)、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等指標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單因素分析。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⑵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篩選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行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因素。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單因素分析 與未發生病變組比,發生病變組患者BMI升高,
2型糖尿病病程延長,血清FPG、HbA1c、LDL-C均升高,血清HDL-C降低,尿MAU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均將原值輸入;將上述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BMI水平高、2型糖尿病病程長、血清FPG、HbA1c、LDL-C及尿MAU水平高,血清HDL-C水平低均為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OR=2.250、2.106、2.284、2.237、2.145、2.121、2.140,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2型糖尿病發生時可損傷機體的鈉 - 鉀泵,使得神經異常放電,并能夠改變神經生長因子活性,還可阻礙大腦感覺區域與丘腦間的聯系,進而易引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不僅使得患者預后不理想,還可增加治療成本,因此,臨床早期識別高危因素,對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行預測,并給予及時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十分
重要。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水平高、2型糖尿病病程長、血清FPG、HbA1c、LDL-C及尿MAU水平高,血清HDL-C水平低均為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BMI值越大代表機體越肥胖,患者越易發生代謝綜合征,進而易損傷神經纖維功能,增加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風險[5],因此臨床可加強針對此類患者的體質量管理,指導患者合理飲食、運動等。隨著2型糖尿病病程的延長,患者的胰島功能會逐漸減退,并加重微血管損傷,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造成神經纖維缺血缺氧,進而易誘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會導致血清FPG、HbA1c等糖代謝指標異常升高,增加氧自由基含量,損傷患者機體內神經元,進而誘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7]。因此臨床針對病程較長及糖代謝指標較高者,可加強針對血糖的管理,及時控制血糖,促進病情
恢復。
脂代謝紊亂也是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的根本原因,其中HDL-C、LDL-C作為血脂代謝指標,HDL-C水平異常降低可加重內皮功能障礙,并加劇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導致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C-反應蛋白等細胞因子表達異常,進而能夠影響神經軸突反射,以增加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的可能性;LDL-C水平異常升高可導致機體脂質代謝紊亂,加劇體內脂質過氧化反應,進而影響膜流動性,干擾神經元信號轉導,引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8]。因此臨床可及時予以降脂藥物,降低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尿MAU可用于反映機體的腎功能,當其水平升高時,表明機體腎功能異常,而腎功能異常屬于微血管病變,與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存在一定的同步性,故使得此類患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可能性較高[9-10]。因此臨床可密切監測患者的尿MAU水平,并通過飲食調理、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方式,必要時可適當予以相應的藥物治療,以改善機體腎功能,進而減少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
綜上,BMI水平高、2型糖尿病病程長、血清FPG、HbA1c、LDL-C及尿MAU水平高,血清HDL-C水平低均為影響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據此制定相應預防措施,最終改善患者預后。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無法保證全部信息的準確性與可信度,2型糖尿病并發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李欣儀, 周秋紅, 戴薇薇, 等. 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患病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護理, 2021, 21(12): 35-38.
王娟, 趙建勇, 童龍.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9, 27(1): 52-54.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8, 10(1): 4-67.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疼痛和感覺障礙專委會.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診療專家共識[J].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18, 24(8): 561-567.
寧改君, 史麗, 鄧文娟, 等. 個體化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風險的列線圖模型的建立[J]. 現代預防醫學, 2019, 46(5): 798-803.
郭延云, 杜益君, 鐘興, 等. 2型糖尿病并發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22, 30(10): 737-740.
楊慧芳, 魏碧玉, 高明龍. 2型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 武警醫學, 2021, 32(7): 562-567.
吳藍雪, 汪四虎, 黃大祥, 等. 2型糖尿病并發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21, 24(6): 658-662.
李永生, 張學良, 李丞, 等.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風險的列線圖預測模型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22, 25(6): 675-681.
謝云亮, 鄧琳玲, 師柔, 等. 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2, 26(11):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