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宋振飆,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研究方向:肝膽胰及胃腸道疾病的診治。
【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對中高位直腸癌患者胃腸功能、免疫指標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常州市中醫醫院于2018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80例中高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行常規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組(38例)行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均于術后隨訪3個月。比較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術后3 d胃腸功能指標、免疫指標,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首次進食、住院時間均縮短;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胃動素(MTL)、胃泌素(GAS)、縮膽囊素(CCK)水平及兩組患者外周血CD3+、CD4+、補體C3、補體C4水平均降低,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腸肽(VIP)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均Plt;0.05);隨訪期間,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與常規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相比,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可縮短中高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輕對胃腸功能、免疫功能的損傷,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中高位直腸癌 ; 自然腔道 ;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 胃腸功能 ; 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57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4.006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4.021
中高位直腸癌是最常見的直腸惡性腫瘤之一,而患者在發病早期時癥狀并不明顯,隨著病情持續發展,中、晚期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便血、大便習慣改變等臨床表現,若其未能及時治療可加重患者病情進展,威脅其生命安全。手術治療是常用于中高位直腸癌患者的干預手段,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則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類手術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進展,延長患者生命周期,但由于該術式需作腹壁輔助切口完成標本取出,會引發切口相關并發癥[1]。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是經人體自然腔道,將標本取出,同時并完成消化道重建的新型手術方式,在手術操作中無需另作輔助切口,對于腹腔內其他組織的刺激較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且與常規腹腔鏡根治術相比,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避免了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發癥[2]。基于此,此次研究將探討中高位直腸癌患者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治療后對其胃腸功能與免疫功能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常州市中醫醫院于2018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80例中高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2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36~75歲,平均(51.93±3.48)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ASA) [3]分級Ⅱ、Ⅲ級分別為25、17例;BMI 18~23 kg/m2,平均(20.84±1.02) kg/m2。觀察組(3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35~75歲,平均(52.31±3.47)歲;ASA 分級Ⅱ、Ⅲ級分別為20、18例;BMI 18~23 kg/m2,平均(20.82±1.01) kg/m2。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進行組間對比。納入標準:⑴與《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 [3]內中高位直腸癌的標準相符;⑵符合手術指征;⑶ASA分級Ⅱ ~ Ⅲ級[4];⑷TNM分期Ⅰ ~ Ⅲ期[5],未發生轉移或侵犯漿膜層。排除標準:⑴既往有腹部手術史;⑵既往因其他惡性腫瘤行手術治療;⑶入組前進行放療或化療;⑷伴肛周疾病、肛門狹窄、腸梗阻。此次研究已經常州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取截石位,全身麻醉,于臍上方戳孔建立人工氣腹,并將氣腹壓力調整為14 mmHg(1 mmHg=0.133 kPa),將腹腔鏡(德國卡爾史托斯公司,型號:26003BA)置入體內后充分探查腹腔,選取麥氏點位置,置入10 mm套管針,作為操作孔,將左下腹臍、恥連線中點,置入一個12 mm套管針,作為觀察孔,明確患者腫瘤形態、大小、位置,腫瘤下緣2 cm裸化直腸壁并切斷封閉,提起直腸及其系膜至腹腔外,直視下切除標本,將病變腸管及其周圍組織、淋巴結充分切除,常規放置引流管后進行逐層縫合,關閉腹腔。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治療:麻醉、體位及氣腹建立同對照組,將腹腔鏡置入體內后對腹腔進行探查,充分分離腸系膜下血管根部,系膜淋巴結清掃完畢后,對骶前筋膜前間隙進行分離,并在將患者腫瘤兩側腸管充分離斷后,于切口保護套輔助下,經肛門拖出腫瘤標本,將抵釘座于肛門送入腹腔,并使之固定于近端腸管末端,將遠端直腸于腔內閉合,于肛門處置入圓形吻合器以進行腔內吻合,檢查吻合口,常規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兩組術后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⑵胃腸功能指標。于術前、術后3 d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時間10 min,離心轉速3 000 r/min,獲取上層血清,以免疫放射法檢測血清胃動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腸肽(VIP)、縮膽囊素(CCK)水平。⑶免疫指標。采血方法同⑵,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武漢尚宜康健科技有限公司,型號:KEA-TR100)檢測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補體C3、補體C4水平。⑷并發癥。統計隨訪期間患者發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術前術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 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首次進食、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患者血清MTL、GAS、CCK水平均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血清VIP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3 d兩組患者免疫指標均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中高位直腸癌是指主要發生于直腸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準確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飲食、腸息肉等因素有關。隨著現代微創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現已成為治療中高位直腸癌的主要方式,通過切除病變組織緩解患者癥狀,治療效果良好,但該手術方式在切除患者直腸腫瘤組織后仍需經腹部切口取出標本,具有創傷性,且會增加術后切口感染風險。
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是在腹腔鏡器械、內鏡等設備的輔助下完成腔內操作后,將所切除的手術標本自患者自然腔道取出至體外,屬于不借助腹壁輔助切口的新型微創類術式[6]。血清MTL、GAS、VIP、CCK均為臨床常用的胃腸激素,可促進腸胃蠕動、收縮,舒張消化道平滑肌,而當中高位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時,可因手術創傷而刺激破壞腸道局部微循環,腸道蠕動功能可隨之受到影響[7]。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可在腹腔全封閉狀態下進行手術操作,不另作腹壁切口,因此對患者腹壁組織造成的創傷更小,疼痛程度更低,機體組織所遭受到的刺激性相對較小,應激反應較小,不對患者腸道蠕動能力產生非必要的影響,故患者術后恢復速度相對較快,有助于胃腸道功能恢復[8]。并且,患者接受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后下床活動時的舒適程度較佳,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符合快速康復理念,可進一步加快其術后康復進程[9]。據上述結果統計,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恢復情況更優,而血清MTL、GAS、VIP、CCK水平術后3 d變化幅度均更小,這表示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可顯著縮短中高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輕對胃腸功能的損傷。
外周血CD3+、CD4+ T淋巴細胞及補體C3、補體C4均為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主要指標,其可有效抵抗腫瘤細胞。手術操作對患者局部組織產生刺激后,機體均可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反應,此時,免疫功能相關指標可呈現異常降低[10]。由于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相對較小,對胃腸道管壁細胞功能造成的影響較小,局部組織血流及相應細胞之間的彌散作用加強,可減輕手術操作對局部組織的浸潤性、刺激性。并且,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在進行手術操作時,對局部病灶的解剖位置有著更為清晰的視野,可為直腸腸系膜的牽拉、游離提供空間,減輕手術操作對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以此免疫相關指標變化幅度較小[11]。同時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利用腹腔鏡輔助,經自然腔道逐層進入腹腔,將標本通過肛門或陰道取出,手術疤痕較輕,不會產生切口感染,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2]。此次研究內容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 d的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及補體C3、補體C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表明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可減輕對患者免疫功能的損傷,且安全性
良好。
綜上,腹腔鏡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直腸癌根治術可縮短中高位直腸癌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輕對胃腸功能、免疫功能的損傷,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尚未對患者術前術后的應激反應指標進行監測,且樣本量較小,故研究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續可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為臨床治療直腸癌提供更完整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蘭柯, 盧凱, 舒適龍, 等. CT虛擬內鏡精準腫瘤定位在腹腔鏡中高位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方案制定中的應用[J]. 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20, 24(2): 85-89.
丁軼人, 宋軍, 江涌, 等. 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在完全腹腔鏡中高位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體會[J].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9, 24(8): 588-59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J]. 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4): 241-258.
王玥, 戈曉東, 王云, 等.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Ⅳ級患者實施膝上截肢手術的麻醉管理[J]. 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 2013, 34(11): 1054-1056.
栗斌, 王釗, 楊東海. 結直腸癌術前DSCT雙期增強掃描診斷TNM分期與術后病理的一致性研究[J]. 重慶醫學, 2017, 46(10): 1401-1404.
張海森. 腹腔鏡用于結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圍術期機體代謝及胃腸功能的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 2020, 24(26): 3756-
3757.
劉海洋, 朱安龍. 減孔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對胃腸功能恢復時長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CD]. 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 電子版 ), 2019, 13(3): 256-258.
蘇昊, 包滿都拉, 王鵬, 等. 腹部無輔助切口經陰道取標本的腹腔鏡中高位直腸癌根治術的近期療效分析[J].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8, 23(11): 831-835, 840.
余炳峰, 吳澤暉, 劉剛, 等. 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在乙狀結腸癌及高位直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20, 25(8): 594-597.
邢玉龍, 劉剛, 吳澤暉, 等. 結直腸癌標本經自然腔道取出術對患者氧化應激及免疫功能影響[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 2021, 43(2): 226-230.
尹義學, 蔡彬彬, 司亮, 等. 自然腔道取出標本手術對直腸癌患者術后康復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分析[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9, 28(4): 392-398.
周冬兵, 滕慶, 楊選華, 等. 直腸癌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NOSES)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的近期效果研究[J].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19, 25(4): 436-440,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