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60年如一日堅守在莫高窟考古研究與文物保護一線的故事,令不少人對考古這一小眾學科萌生了興趣;2021年亮相央視的三星堆遺址8號坑考古直播,又讓大眾對考古有了直觀的認知。
近年來,考古學逐漸擺脫“冷門”的標簽,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一方面,這得益于考古與科技更緊密的結合。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讓考古不斷取得新突破,也讓考古發掘更為可感可知。另一方面,這也與考古成果以更“親民”的面貌示人有關——無論是《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等節目的創新,還是
“數字敦煌”資源庫、故宮“數字文物庫”等項目給人帶來全新文化體驗,都在啟示我們與時俱進,讓文物和考古一同火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考古工作者將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而出,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可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既是在不斷發現遺存、探尋歷史,也是在一路傳承歷史、弘揚文化。
與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先人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審美取向。本期,我們借陜西西安漢文帝霸陵動物殉葬坑入選“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契機,了解過去一年,考古工作者更新了哪些歷史認知、解開了哪些塵封的秘密,從中感受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