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沙大學波蘭地中海考古中心在蘇丹喀土穆以北500多千米的老東戈拉(Old Dongola)城中,調查一座可追溯至豐吉時期(公元16世紀至 19 世紀)的修道院時,發(fā)現該修道院的地面下有結構復雜的密室,經考古人員查探,密室內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教堂。該建筑的位置毗鄰耶穌大教堂,有可能是一個皇家紀念建筑群,或者是某個重要人物的墓穴。
老東戈拉在古努比亞語中也被稱為通古爾(Tungul),是馬庫里亞的首都,馬庫里亞是中世紀非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到6世紀末,它已皈依基督教。然而,埃及在7世紀被伊斯蘭軍隊征服。據報道,阿拉伯軍隊于651年入侵,但被擊退,并簽署了《巴克特條約》,雙方之間建立了相對和平,一直持續(xù)到13世紀。
此次發(fā)掘工作中,考古人員發(fā)現密室的教堂中有著彩繪壁畫和希臘語和古努比亞語的銘文,在其中一個房間的墻上——一個只有約91.5厘米寬、2.8米長的狹窄拱形空間——考古學家發(fā)現了幾幅他們認為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非正統(tǒng)畫作。其中一幅畫描繪了圣母馬利亞,另一幅描繪了大天使邁克爾把一位努比亞國王抱在懷里,把他獻給耶穌,耶穌坐在云上,伸出一只手讓國王親吻。考古團隊負責人認為“這在拜占庭基督教藝術中是完全不常見的,因為拜占庭基督教藝術通常不會顯示出凡人和神仙之間的大量互動或接觸”。


考古人員懷疑這一畫面與馬庫里亞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時刻有關。伴隨著這一場景的古努比亞銘文中有幾處提到了一位名叫大衛(wèi)的國王,并懇求上帝保護這座城市。這幅畫很可能描繪了努比亞國王大衛(wèi)在13世紀末對埃及的蘇丹國發(fā)動了進攻。盡管戰(zhàn)役最初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1276年,馬穆魯克人進行了有力的反擊,并向東戈拉推進。有學者分析該壁畫表示:“當馬穆魯克軍隊逼近時,我把這幅壁畫和銘文看作是一種祈禱,一種對上帝的召喚。 此時此刻,國王向上帝祈禱,保護他所愛的城市,東戈拉城?!比欢?,壁畫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歷史上馬穆魯克洗劫了東戈拉,最終抓獲并處決了大衛(wèi)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