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餐飲收入突破5萬億元,是市場恢復的重要標志,市場的自身新陳代謝速度加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活力來自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場景。”回顧過去的一年,于干千委員如是說。
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假期,餐飲市場依舊向好,但2024年依然會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一年,面對行業中有些人認為這是餐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拐點”,于干千委員則認為“拐點”定論尚早,應對消費升級或降維,降本增效是今年餐飲行業的主流和重點,企業的持續盈利仍有待觀察。
縱觀整個大環境,商務部把2024年定為“消費促進年”,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穩定和擴大內需,通過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各級地方政府也密集頒布各種促消費政策。于干千委員說:“培育持續消費能力,建立消費信心需要長周期消費促進政策與居民收入穩定預期合理增長相匹配。過緊日子的政策傳導對餐飲業的增長有一定潛在影響。”
2024年,由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連續多年傾力打造的“行走的年夜飯”重啟線下活動,通過從舌尖到心頭的體驗交流,讓各國友人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飲食文化的魅力。關于中餐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產業化發展,于干千委員認為中餐國際化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講好中國餐飲文化故事,以美食為媒,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2023年餐飲市場充滿活力,展現出消費者對于美食和餐飲體驗的強烈需求,也反映了餐飲行業在不斷創新和升級的過程中,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高品質的美食體驗。餐飲行業快速發展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選擇,也為餐飲從業者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挑戰。相信在未來,餐飲市場將繼續保持活力,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美好的餐飲體驗。
2024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餐飲業將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如成本上升、競爭加劇、消費者口味變化等。同時,這些挑戰也將為餐飲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如創新發展、品牌建設、市場拓展等。行業內的企業和從業者需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應變能力,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加強合作和創新,共同推動餐飲業的發展。
2024年,在“消費促進年”和擴大內需的大背景下,餐飲行業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針對餐飲行業的發展,有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餐飲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推出更多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菜品和餐飲體驗,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注重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就餐。

餐飲企業要關注消費者體驗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和顧客滿意度。通過提供優質、個性化的服務,增加消費者的黏性和忠誠度,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餐飲企業可以加強與其他行業的合作與聯動,如與旅游、文化、娛樂等行業進行合作,共同打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和體驗,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體驗。
政府部門要繼續出臺更多促消費政策,如提供稅收優惠、降低企業成本、支持企業融資等,為餐飲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加強對餐飲市場的監管和規范,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安全,促進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
對于中餐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產業化的發展,有以下六點建議:
一是提升標準化與品質控制。中餐要走出國門,需要在食材選擇、烹飪工藝、服務流程等方面實現標準化,確保品質穩定。同時,要重視食品安全和衛生,這是贏得國際消費者信任的基礎。
二是結合當地文化與口味。中餐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要尊重并融入當地飲食文化,開發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新菜品。這樣既能吸引更多本地消費者,也能保留中餐的特色。
三是加強品牌建設與推廣。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餐品牌,通過媒體、網絡、餐飲展會等多種渠道加強品牌宣傳和推廣。也可以利用當地知名廚師、美食博主等意見領袖的力量,提升中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推動中餐教育的普及。在國際范圍內推廣中餐烹飪技藝和文化知識,通過開設中餐烹飪課程、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培養更多對中餐感興趣的人才。
五是探索中餐產業化的新路徑。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中餐產業的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例如,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服務效率等。
六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餐飲行業的交流與合作,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餐飲企業共同推動全球餐飲業的繁榮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