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城縣處在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的核心區,是全國蘋果生產重點縣,也是全國首批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創建縣,縣內生產的鮮果皮薄肉脆、色澤鮮亮、酸甜適度、耐貯耐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先后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獎項20多項。截止到目前,全縣蘋果栽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近年隨著耕地保護政策的實施,對蘋果面積擴展帶來了一定的制約,為了應對耕地騰退造成果園面積減少、產量降低的現狀,慶城縣著力推廣實施低效果園間伐改造、高接換優、重茬建園等技術措施,推動低效果園提質增效。通過近幾年的推廣應用,在低效果園的改造上取得一定的成績,也取得了一些切實有效的經驗。
1 低效果園原因分析
果園低產低效的原因:一是肥水條件差,果園管理粗放,造成果品質量差、效益低。二是栽植時間早、樹齡大、樹體老化、病蟲害嚴重,導致果樹大小年嚴重、果品質量差、投入大效益低,成本與收入比例失衡。三是品種雜亂,沒有優勢品種,管理難度大,在銷售過程中競爭力弱。四是土壤老化,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注重肥料的均衡施入,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
2 低效果園改造技術
2.1 郁閉果園間伐改造技術
以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栽植喬化蘋果園為主要對象,對樹冠覆蓋率超過85%以上嚴重郁閉的果園,進行間伐改造。
2.1.1 遵循的原則 按照減樹不減產、效益要翻番的原則分三步實施:一是選定間伐模式逐年分步實施,切忌操之過急;二是因地制宜,因園、因樹靈活操作,切忌“一刀切”;三是關鍵技術和配套措施相結合,間伐、改形過程中要注意傷口保護、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等配套措施的落實 [1]。
2.1.2 主要技術措施 根據果園的具體栽植密度、樹齡、樹冠大小、果樹病害程度進行間伐模式的選擇,可采取“隔行挖行”、“隔株挖株”或“梅花樁式”三種間伐模式[1]。對于園相較好、株行距整齊的果園可采取隔行和隔株間伐的模式,使栽植密度降低一半。采取這種間伐方式的果園在前兩年的修剪過程中要注重界定永久樹和臨時樹,對永久樹的主枝修剪采取長放,對臨時樹的主枝修剪采取回縮,兩年后挖除臨時樹。對腐爛病害相對較多、園相不整齊的果園采用“梅花樁”間伐模式,先選擇挖除病樹、弱樹,再結合梅花樁間伐模式確定永久樹和臨時樹,對永久樹的主枝修剪采取長放,對臨時樹的主枝修剪采取回縮,兩年后挖除臨時樹。
2.1.3 配套措施 間伐后的改形對蘋果樹來說是傷筋動骨的,一是要注重傷口保護,傷口的保護一定要及時,減少腐爛病的發生;二是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樹體生長和傷口恢復[2];三是間伐當年要以輕剪、長放為主,逐步調減主枝數量、調整樹體結構,注重下垂式結果枝組的培養[3];四是合理負載,按照果樹實際負載能力及時進行疏花疏果、定果留果,嚴格落實各項管理技術措施,提高果實商品率。
2.1.4 預期的目標 經過間伐改造后的果園:畝留株24~26株,留枝7萬個左右;留果量:10 000~13 000個,達到減樹不減產、品質有提升、效益有提高的目標(圖1)。
2.2 高接換優技術
2.2.1 高接換優時間 以慶城縣為例,時間為4月上旬,氣溫回升到5~30 °C,開始進行嫁接,穩定的氣溫是組織發育的保障,也是保證傷口盡快愈合的重要因素,時間最晚不能超過谷雨[4]。
2.2.2 接穗選擇 嫁接前要定好品種選好接穗,一般在嫁接前一年修剪時,選擇芽體飽滿、木質化程度高的春梢枝條作為接穗,接穗長度在30厘米以上,選好接穗采用沙藏的方式儲存好接穗,防止失水[5]。
2.2.3 嫁接方法 高接換優方法較多,多采用插皮接操作,嫁接成活率高,應用效果最好。用插皮接進行換頭時,將蘋果樹從需換頭部位剪截,自剪口下將皮層縱切一道接口,長約2厘米,深達木質部。接穗要有2~3個完整的主芽,上端在距主芽0.5~1厘米處剪平,下端從主芽背面下方,向下斜削成馬耳形,長3~5厘米,背面削3~5毫米,削面要平直光滑,然后,剝開砧木切口,在接口處將接穗插入皮層,使接穗長削面對著木質部,用塑料薄膜帶快速綁緊接口[5]。
2.2.4 “多拱一”技術及接穗準備 在果樹距地面10~20厘米處平茬,平茬處無病疤,斷口處用嫁接刀修光滑。為了節約接穗、降低成本,接穗選用新優品種、干徑在10厘米以上的樹至少嫁接4個接頭;樹干直徑在10厘米以下的樹至少嫁接3個接頭。斷面要用塑料薄膜包扎嚴,每個接穗再用嫁接帶扎緊,每個接穗與斷面交接處不能見水,見水后會嚴重影響組織發育和愈合[4](圖2)。
2.2.5 接后管理 有以下內容:
(1)接后要定期入園觀察,發現有嫁接枝條失水的要及時進行補接,接穗萌芽后,及時防治病蟲(金龜子)危害嫩芽,落實除萌、摘心、開角等工作。
(2)6月中旬入園檢查生長情況,及時進行松綁,防止勒傷。針對瞬時風速較大的地塊要進行綁扶,防止被風吹折。
(3)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高接后果園一定注重水肥管理,施肥時要按照少量多次原則進行,有條件的及時灌水。要注重防治蚜蟲、卷葉蟲、紅蜘蛛、綠盲蝽、早期落葉病等病蟲害,保證接口組織愈合和接穗旺盛生長[2]。
3 重茬建園技術
重茬建園是針對樹齡較大、腐爛病嚴重、效益嚴重低下的果園進行的一項技術措施。
3.1 土壤熏蒸建園
3.1.1 挖樹、整地、施肥 12月前,刨除老樹,按行距4米,錯行開挖定植溝寬70厘米、深70厘米,揀出殘根。下層土(生土40~80厘米)施入有機肥(以羊糞為主,5米3/畝)混勻后回填。上層土(0~40厘米)回填后,旋耕、耙平,使土壤松散、沒有較大的土塊[6]。
3.1.2 土壤消毒 根據土壤墑情,調整土壤濕度,土壤濕度60%~80%為宜,即達到手握成團、手松即散為宜;在整理好的定植溝范圍內均勻撒施土壤處理劑(98%棉隆制劑),用量為120克/米2(20千克/畝);對撒施土壤處理劑后的定植溝再次旋耕,深度在35厘米以上,使土壤處理劑與土壤充分混合。為充分混勻,最少旋耕3次。混勻后,用塑料薄膜覆蓋定植溝,使用的薄膜厚度應在0.04毫米以上且無破損,四周壓實,保證熏蒸效果,直到第二年定植幼樹前20天去掉薄膜,旋耕通風(每5天旋耕1次栽植溝)。棉隆具有滅殺性,通風不充分,會對新栽植幼樹的成活造成影響[6]。
3.1.3 苗木品種及栽培模式的選擇 針對不同區域選擇不同的品種和栽植模式,為實現早果豐產和土地的高效利用,栽植模式以矮化砧木為主、短枝型為輔。新模式也要新品種。品種選擇應結合當地情況,慶城縣目前從品種適應性、品質及市場需求等方面考慮主要推廣以瑞雪、瑞陽、瑞香紅為代表的新品種,在苗木選擇上主要以矮化中間砧苗木為主,同時配備專用授粉樹(圖3)。
4 結 論
低效蘋果園的提質增效改造是目前蘋果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嚴格遵循耕地保護政策的原則下,保證果園面積騰退有序,實現穩產增效的目標,必須在提高單產上下功夫,通過實施推廣間伐改造提質增效技術提升果品質量、落實高接換優技術引進新優品種改善品種結構、開展重茬建園技術穩定果園面積,近年來慶城縣通過實施以上三項技術,果園面積得到穩定、品種結構得到改善、果品品質得到提升,為老果區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取得了好經驗。
參考文獻
[1] 尹文強.蘋果喬砧密植園改造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3):66-67.
[2] 董娟.甘肅鎮原低效蘋果園提質增效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2(6):7-9.
[3] 常麗娟.王麟.曹祎.等. 渭北旱塬長武縣喬砧‘紅富士’郁閉園改造技術[J]. 北方果樹,2022(2):29-31.
[4] 王明芳. 蘋果老果園改造新技術[J].果農之友,2017(6):8-10.
[5] 王田利.換頭技術在靜寧蘋果生產中的應用[J].西北園藝(果樹),2012(3):6-7.
[6] 王力. 甘肅慶城蘋果重茬建園技術經驗[J].西北園藝(果樹),2023(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