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桃紅頸天牛俗稱水牛、鐵炮蟲,寄主樹種多,危害程度重。幼蟲在枝干內部蛀食,造成樹木生長不良,被害株率超過60%,有些樹木被蛀空后遇風雨折斷,又會誘發流膠病和腐爛病等,樹勢極度衰弱,每年都有一些受害樹木死亡,種植業主損失慘重。詳細介紹了桃紅頸天牛的發生危害特點,根據其生活習性和危害規律提出了綜合防控的治理策略,供種植業主借鑒參考。
關鍵詞:桃紅頸天牛;綜合;治理措施
桃紅頸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頸天牛屬,主要危害桃樹、蘋果、海棠、櫻桃、杏樹、桑樹等多種經濟樹種,此外還危害柳樹、榆樹、欒樹、櫻花、紫葉李等園林綠化樹種,是一種食性較雜的蛀干害蟲。其幼蟲危害樹木的韌皮部和木質部,造成樹木生長不良、極度衰弱。桃紅頸天牛危害部位隱蔽,防治起來比較困難,對樹木的危害日趨嚴重。因此必須采取物理、生物與藥劑防控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才能控制其發展勢頭,降低樹木被危害程度。
1 形態特征
桃紅頸天牛是完全變態昆蟲,一個世代有4個蟲態:卵、幼蟲、蛹和成蟲。卵: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乳白色,長6~7毫米。幼蟲:體長42~50毫米,顏色黃白色,前胸較寬廣,前半部橫列4 個黃褐色斑塊,后半部體兩側密生黃棕色細毛。蛹:體長26~35 毫米,初為乳白色,后漸變為淡黃白色或黃褐色,羽化前變為黑色。成蟲:體長26~37 毫米,體色黑色發亮,頭黑色,兩眼間有深凹。觸角有藍色光澤,雌蟲觸角比身體稍長,超過蟲體2節。雄蟲觸角較長,超過蟲體5節,約為體長的1.5倍。前胸背面醬紅色或棕紅色,有4 個瘤突,兩側各有1個大刺突,翅膀為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較寬,端部略狹。
2 危害特點
桃紅頸天牛2~3年完成一個世代,在枝干的蟲道內以幼蟲狀態越冬休眠。翌年樹木萌芽后,幼蟲開始活動取食,4—6月發育成老熟幼蟲,在蛀道末端內用分泌物黏結木屑作蛹室化蛹。6—7月蛹開始蛻變為成蟲,為桃紅頸天牛的羽化期(圖1),成蟲羽化后不立即外出,在蛀道中停留3~5天后,再從羽化孔爬出在外開始活動。成蟲外出后在2~3天內找到伴侶并交配產卵(圖2),卵多產在離地面35厘米以內的樹皮縫隙中或主枝基部位置。成蟲產卵期一般為1~2周,每雌成蟲產卵量少則40多粒,多則100多粒,卵粒一般經過8天左右開始孵化。幼蟲孵化后,低齡幼蟲蛀入皮層危害,先在皮下蛀食,當年幼蟲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蟲道內越冬休眠,來年繼續危害。伴隨著齡期的增加,蟲體長大,向下蛀食隧道,逐漸侵入木質部,在木質部蛀食至深秋,幼蟲在木質部隧道內越冬;第三年幼蟲繼續危害,在樹干中蛀成彎曲的隧道,隧道長50~60厘米,里面積滿蟲糞,幼蟲在蛀道內每隔一段距離會向外蛀1排糞孔,陸續向外推送出糞便及木屑,秋季大齡幼蟲在根頸木質部內越冬,至此2~3年完成一個世代。若樹干內桃紅頸天牛數量較多,危害嚴重時,在蛀孔外和樹干基部地面可見大量紅褐色鋸末狀糞屑(圖3),由此可見樹干內部已呈蛀空狀態。一般樹齡越大,該蟲危害程度越重,當樹齡達到10年后,樹干內蟲體繁殖數量多,危害愈發加重,平均受害率超過90%,幼蟲(圖4)在樹體內鉆蛀隧道,樹干中空,水分及營養物質無法及時輸送到樹體各部,樹木養分供給受阻,樹皮皮層不斷脫落,最終造成樹木衰弱或枯竭,果園減產或絕產,果農收益遭受嚴重損失。
3 綜合治理措施
3.1 物理防控技術
一是成蟲期防治。在成蟲期進行人工捕殺是防治桃紅頸天牛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措施。具體做法為:在成蟲期,利用其成蟲假死性進行人工捕捉,或者人工搖晃樹木,振落成蟲,集中收集處理。此法雖能有效減少害蟲數量,但由于成蟲羽化不整齊,且人工費太高,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與糖醋液防治結合進行,將綿白糖3 份+冰乙酸1份+無水乙醇3份+水80份有效混合均勻后制成糖醋液,裝在廣口瓶等容器內,掛置在1~1.5米高的樹枝上,誘捕桃紅頸天牛,效果較好。二是幼蟲期滅殺。在桃紅頸天牛低齡幼蟲期,此時幼蟲尚小,僅在韌皮部危害。注意觀察主干與主枝變化,一旦發現這些部位有細小的紅褐色蟲糞時,即說明樹皮內有天牛在危害,此時用鋒利的小刀劃開樹皮,就可以將在韌皮部危害的幼蟲殺死。幼蟲長大,蛀入木質部后,排泄的蟲糞中夾雜白色的木屑,此時注意尋找排有新鮮糞屑的蛀孔,一旦發現,可將細鐵絲的前端折成小鉤,探入蟲蛀道,鉤殺幼蟲。三是卵期擊殺。桃紅頸天牛成蟲羽化 2~3天后即產卵,卵大多產于樹皮裂縫處,此時人工刮除卵塊或者錘殺卵粒,效果很好,可極大減少后代繁育數量,減輕對樹木的危害程度。也可于成蟲產卵前,采用樹干涂白的辦法阻隔成蟲產卵,具體做法是:用生石灰+硫黃+食鹽+水配制成涂白劑,配制質量比為10∶1∶0.2∶40,在主干及主枝基部均勻涂刷,可減少成蟲產卵量。亦可使用布條或稻草綁縛樹干,防止成蟲在樹干產卵,效果較好。因該蟲成蟲喜歡在樹干或樹枝粗糙的地方產卵,所以樹皮光滑的地方不需要包扎,只包扎樹干或樹枝粗糙的地方即可。
3.2 生物防治技術
目前桃紅頸天牛有花絨寄甲、白僵菌、管氏腫腿蜂、病原線蟲、啄木鳥等天敵。在天牛幼蟲蟲體長至10~25毫米時,釋放管氏腫腿蜂,對幼蟲的寄生率較高,若天牛蟲體太小就釋放管氏腫腿蜂,則會因為寄主營養少,無法滿足管氏腫腿蜂繁殖的需要;若天牛蟲體太大,單只腫腿蜂亦很難對桃紅頸天牛實施麻痹,不易成功寄生。因此在幼蟲2~4 齡、體長10~25毫米時,釋放管氏腫腿蜂寄生率較高。采用注射法釋放病原線蟲,持續防治效果很長,適宜在果園推廣使用,但要避開幼蟲排糞高峰期,以防止病原線蟲被幼蟲的糞屑推出,而失去防治作用。釋放花絨寄甲在桃紅頸天牛蛹期進行比較好,寄生率為 30%~60%,可在林間和果園釋放花絨寄甲成蟲,也可將卵卡掛在樹枝上。白僵菌是一種病原真菌,可以寄生在昆蟲體內,使用時,在整個園林區域或果園內噴撒白僵菌菌粉,病菌尋找害蟲體侵染,大量繁殖,3天后害蟲陸續致病死亡。白僵菌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無害,值得推廣。啄木鳥在管理粗放的園林和果園,可以很好地控制桃紅頸天牛的數量。但在管理精細的園區,桃紅頸天牛數量少,啄木鳥的生存空間有限。
3.3 藥劑防治技術
幼蟲危害初期,配備10%吡蟲啉5倍液,加入少許柴油混合均勻后,用毛筆蘸取均勻涂于有新鮮蟲糞的蟲孔處,殺蟲效果超過90%。幼蟲危害中后期,蛀孔內塞入蘸有2.5%高效氯氟氰菊酯原液的棉球,熏殺幼蟲。或者將56%磷化鋁毒簽插入蟲孔,用黏泥封塞,也有同樣的效果。6—7月,在成蟲期對樹干噴淋綠色威雷觸破式微膠囊水劑200倍液,亦或使用8%氯氰菊酯微膠囊劑300倍液噴灑樹干、樹冠,可有效殺滅成蟲,微膠囊劑毒性小、見效快,在環境中殘留量低,藥效持續時間長。注意施藥后,若在6小時內下雨,須在晴天后再次進行噴施,以鞏固防治效果。成蟲進入產卵期后,樹干噴施5%吡蟲啉1500倍液或20%啶蟲脒2000倍液,有較好的殺卵效果。在實施藥物防治前,及時清理園內被害枝干,清除受害嚴重的樹木,以確保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另外,果園內不宜同時栽植櫻桃、杏、蘋果、李等多種果樹,亦不要多種寄主種植距離太近,以免發生交叉危害,加重危害,從而增加防治難度。
4 結 論
桃紅頸天牛對樹木危害極大,但因隱蔽危害,防治比較困難。在生產實踐中,主要采用化學防治的方法,但易導致環境污染、農藥殘留等問題頻發。隨著人們對果品安全的更高要求,無公害防治得到提倡和推廣。對桃紅頸天牛的綜合治理,應在加強日常管理的基礎上,定期做好檢疫檢驗,實時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策略,使其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建議盡量使用高效、低毒、環保的無公害殺蟲劑,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
作者簡介:王曉萍(1979年—),女,本科學歷,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