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桃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在核桃園里時常發生,它主要侵襲核桃的葉片、嫩芽及新生枝梢。發病初期葉片產生不規則褪綠斑塊,嚴重時葉片密被塊狀白粉層,導致葉片扭曲皺縮,出現早期落葉現象,引起樹勢衰弱,產量降低。通過對核桃白粉病不同防治效果的試驗,希望給種植核桃的果農提供一些防治參考。
關鍵詞:核桃;白粉病;危害;防治試驗
在核桃樹木種植過程中,病蟲害問題一直制約著核桃產業的良性發展,成為影響經濟效益實現的重要因素。核桃白粉病作為核桃的主要病害,影響樹葉正常的光合作用,對樹木的健康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隨著栽培技術的創新和栽培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對核桃白粉病等病蟲害防治技術加強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在保證生態平衡的基礎上,盡量降低白粉病及其他病蟲害的危害程度,以此促進核桃產業的健康發展。
1 核桃白粉病發生癥狀
核桃白粉病以病菌的閉囊殼在病落葉、病梢芽鱗內過冬,翌年春季氣溫上升,遇到風雨天氣,病菌產生子囊孢子,侵染幼嫩葉片及新梢。該病在核桃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生,經風雨、氣流傳播可進行多次侵染危害,秋季形成閉囊殼。該病一般每年有2次發病高峰:5—6月為核桃白粉病的第1次發病高峰期,9月份為核桃白粉病的第2次發病高峰期。白粉病一般先侵染危害核桃的下部葉片(圖1),然后逐漸向上部葉片侵染發展,染病后的葉片和新梢呈現片狀的灰白色粉狀層,且難以抹去,這是白粉病最明顯的特征。葉片受害后,在正反兩面出現褪綠的白色、圓形粉層病斑(圖2),即病菌的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秋天在白色粉層病斑上出現黃白色細小顆粒,后變為可見的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閉囊殼。該病嚴重發生時葉片扭曲、變形、蜷縮,嫩芽頂端不能伸展。除了葉片受害外,核桃白粉病還會侵染嫩芽和新梢,受害的嫩芽和新梢會出現扭曲、皺縮的現象,甚至無法正常展開。嫩葉剛從芽鱗中展開時被侵染,則葉片長大后呈現畸形,葉片被害部位呈現白粉斑,嚴重時整個葉片被白色粉狀物覆蓋。新梢發病后,節間距離明顯縮短,葉片變窄、畸形,不能正常生長,受害部位也會在表面形成一層明顯的白色粉末,并伴隨有褪綠或黃斑的癥狀。白粉病的發生與氣溫、郁閉度、樹勢等諸多因素有密切關系,當核桃園內氣溫在15~25 ℃、郁閉度高于0.7時,最適宜病菌傳播,蔓延速度極快,發病極為嚴重。長期管理粗放的核桃園,樹勢處于衰弱狀態,亦或核桃栽植株行距過密、透風透光性能較差等,這些因素也都會誘發和加重白粉病及其他病蟲害的發生。
2 不同處理防治效果試驗
2.1 設置試驗樣地
試驗樣地選址在泰山核桃園,面積約為65畝,樹齡20 年,株行距4米×5米。近年來園區效益很差,一直處于粗放管理狀態,園內核桃白粉病發生較為嚴重。試驗于2022年3月開始。
2.2 供試藥劑
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5%噻菌靈(特克多)懸浮劑500倍液、25%粉銹寧600倍液。
2.3 試驗方法
2.3.1 清園防治試驗 核桃園中間有一條生產運輸小路,以路為界限,分東西兩區,其中東區設置為處理區,面積約34.5畝;西區設置為對照區,面積約30.5畝,樣株抽取采用五點取樣法。3月10日對東區處理區及時采取清園防治:清理園區內落葉雜草、病枝殘枝、雜物垃圾等,集中在一塊,將其帶離園區外一并焚燒處理。清園完成后采用五點取樣法抽取50株,做好標記,5月20日調查病株率。西區為對照區,不用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任由其發展。5月20日采用五點取樣法抽取50株,調查病株率,做好標記。將處理區和對照區做清園防治效果對比(表1)。
病株率=有病株數 / 調查總株數×100%。
2.3.2 藥劑防治試驗 5月21日,在核桃白粉病發病期間,在未采取清園防治措施的西區,從東往西,均勻劃分4部分,分別設置為1~4號樣地,樣株抽取同樣采用五點取樣法,各抽取50株樣樹,統計防前有病株數。5月22日,對1號樣地噴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對2號樣地噴灑45%噻菌靈(特克多)懸浮劑500倍液進行防治,對3號樣地噴灑25%粉銹寧600倍液進行防治,對4號樣地采取清水噴灑進行對照。6月7日,噴藥防治15 天后,在1~4號樣地對抽取的50株樣樹統計有病株數,計算防治效果(表2)。
防治效果=(防治前病株數﹣防治后病株數)/防治前病株數×100%。
2.4 結果與分析
2.4.1 清園防治效果 從表1 可以看出,東區處理區及時采取清園防治,將園內落葉雜草、病枝殘枝、雜物垃圾等轉移園外集中燒毀,防治后病株率為12%。此方法簡單易行、成本較低、清潔果園、保護環境,能有效壓減病菌基數,效果明顯。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對照區,園內病菌源多,持續傳播蔓延,病株率達到46%。
2.4.2 藥劑防治效果 從表2 可以看出,1號樣地噴灑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5天后病株率由原來的44%降至為4%,防治效果為90.9%。2號樣地噴灑45%噻菌靈(特克多)懸浮劑500倍液,15天后病株率由原來的58%降至為6%,防治效果為89.7%。3號樣地噴灑了25%粉銹寧600 倍液,15天后病株率由原來的52%降至為4%,防治效果為92.3%。1~3號樣地的防治在白粉病發病期間,使用的藥劑甲基托布津、噻菌靈(特克多)、粉銹寧均屬高效低毒殺菌劑,具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殺菌效果明顯。4號樣地噴灑清水做對照,病株率有增無減,建議立即實施藥物防治,壓制其蔓延趨勢。
3 白粉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一是清除病菌源。秋冬季節清理果園,將園區內落葉、雜草、枯草、殘枝、雜物及時清掃,集中焚燒,此法可改善林分衛生環境狀況(圖3),有效減少傳染源,防止病菌進一步侵染危害核桃寄主。二是增加樹體抗性。初春剪掉弱枝、枯枝及無用的側枝,保證養分供給充分、分配均衡,在核桃園施用包括有機質和氮磷鉀在內的有機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樹木自身抗病能力。三是合理修剪。核桃樹適宜修剪時間一般在4月份樹木發芽后至展葉前和11月份果實采摘后,修剪時,除進行短剪、疏剪等基本的操作外,一并剪除徒長枝、蟲枝、病枝,密集枝條等。通過合理修剪(圖4),使園區內郁閉度達到最佳狀態,保障空氣流通,增加陽光直射葉片的時間,此法可有效減少核桃白粉病及其他病菌的發生及傳染。
3.2 藥物防治
4月在核桃樹萌芽前,使用3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人工噴霧,也可使用10%腈菌唑乳油+4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噴藥預防和控制白粉病。展葉后,可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5%粉銹寧600倍液進行樹冠噴施,預防和防治效果在90%以上。7—8月,使用15%四氟吡唑菊酯乳油1000倍液+20%粉銹寧1000倍液,間隔10天,噴藥1 次,連續噴藥防治4次,對白粉病有較好的控制作用。
3.3 生物防治
核桃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可用哈茨木霉菌50克+紅糖50克混合后,溶解于20千克的水中,借助高壓機動噴藥設備對核桃葉片進行全面噴灑,可達到以菌治菌的生物防治效果。
4 結 論
核桃樹的生長環境、氣候條件均會影響到白粉病的發病程度,進而影響到核桃果實的品質與產量。因此,需要提供健康的園區生態條件,日常加強核桃園區管理,合理修剪,清除病菌源,及時澆水施肥,增壯樹勢,提高核桃樹的抗病能力,以此減少白粉病的發生概率。根據氣候條件和核桃樹的生長階段,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適時開展白粉病等病蟲害藥劑防治,有效控制病菌的傳播和危害,保障樹體康健,提高核桃產量,提升果實品質,幫助果農增加收益,為核桃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簡介:張鷹(1995年—),男,本科學歷,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植物檢疫。
*通信作者:項穎穎(1985年—),女,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濕地保護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