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12.49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3.000
基金項目:內蒙古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2019YJRC049)。
備注:1
作者簡介:謝京燕(2000—),女,碩士研究生,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通信作者:孟欣欣(1979—),女,博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mxx0814@126.com。
普通作者:1
摘要:殘疾人體育是我國體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已有顯著成效,尤其是在競技體育方面,但在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方法,對呼和浩特市殘疾人群眾對于體育活動、體育場館設施的需求與供給、體育參與、體育建設殘健融合情況等包含物態、制度及心理層面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當前呼和浩特市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存在殘健機制、設施不完善;尚未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公共服務體系制度不完善導致供需失衡;投入經費不足,體育公共服務及公共產品供給數量不足導致殘疾人群參與機會不均等;信息傳播渠道不足、消息閉塞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文章提出:1.建立并豐富自己的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平臺;2.更新并完善當前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3.增加殘疾人體育經費投入;4.提升殘疾人群體育參與意識;5.最大化利用資源,實現殘、健融合,共享體育運動的目標。
關鍵詞: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供需特征;殘健融合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in Hohhot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ability and Health Integration
XIE Jingyan1" MENG Xinxin1*
1.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10028
Abstract: Disabled sports are one of the organic components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disabled sports in China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especially in competitive sports. However, public services for disabled sports are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This article use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study the physical, institu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sports activities, sports venue facilitie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in sports construction among the disabled population in Hohhot City.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incomplete mechanisms and facilities for disabled sports public services in Hohhot city; No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has been established yet; The imperfect system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leads to supply-demand imbalanc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fund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s and public products lead to unequal opportunities for disabled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sufficient channels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blocked message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issues, the article proposes: 1. Establish and enrich one's ow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for disabled sports; 2. Update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sport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3. Increase funding for sport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4.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5.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and share the goal of sports.
Key words:Disabled persons; Public sports; Supply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Disability fusion
1殘疾人體育運動需求研究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福利的完善,大部分殘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對休閑娛樂性的文化體育活動需求逐漸溢出,與健全人一樣具有發展、融合、休閑、娛樂等更高層次需求[1]。因此,完善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不僅能夠促進全民健身活動開展,更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成。
體育需求是指人們在身體上、心理和社交層面上對體育活動的需要和期望。通常有以下幾部分:人們希望通過參與運動來保持身體健康、增強體質和運動能力;許多人追求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技能水平、克服挑戰并實現個人目標[2];社交互動和建立關系;競技和比賽機會以及身體表達和創造力需要 [3]。
1.1基礎性民生需求:健身與健康
殘疾人有多種體育需求,體育的多功能特征滿足了他們在不同層次上的體育需求,但大部分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時,對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最為強烈,他們參與體育一部分為了促進身體機能的增強,更大一部分則是為了達到康復的目的[4]。因此,在設置相關場館設施時,不僅要設置通用性活動、器械,也要根據特殊群體的特殊需求設置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以滿足不同情況下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1.2發展性民生需求:回歸與融合
殘疾人回歸社會、與社會相融合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殘疾人進一步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較高層次的需求[5]。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比例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他們自身經歷病痛和喪失部分技能后逐漸將自己“邊緣化”,同時也被迫“邊緣化”。通過積極參與融合性的體育運動,能夠獲得存在感、歸屬感以及體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的反饋和認同,從而達到回歸主流的目的[6]。完善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促進殘健體育積極融合的重要路徑之一。
1.3休閑娛樂性民生需求:自尊與效能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認為尊重和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需求[7]。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首先立足于生命實際所需,保障其生存、健康及無疾病的需要[8];其次便是從體育運動中汲取情感滿足、自我認同和心理需要,讓體育鍛煉變成是每一群體的權利,讓所有人都能“公平”的“共享”體育設施及服務,以實現更好的融合。
2呼和浩特市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現狀
2.1物態層面
2.2.1主體物態供給不充分
目前存在供給主體不完善、未能很好的發揮各自的職能[9],各主體在統籌協調上存在很大問題。在體育場地方面,適合群眾性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專用場地設施較少;在適用性體育器材方面,呼和浩特市各社區、街道等均沒有設立相關器材設施。一些標明無障礙場所、設施的場地或器材,大多也不符合無障礙相關規范。
2.2.2殘疾人體育產品稀缺
目前,我國殘疾人適用體育器材、設施或相關產品還較少,一些康復類用具大多來自于國外進口,且價格高,對于很多剛剛能保證溫飽的殘疾人來說,只能是望而卻步。社區中的殘疾人專用體育器材,例如偏癱康復器、按摩椅、雙輪助行器等更多都安放在了無人管理甚至鮮有人知曉的活動室,導致大部分殘疾人無法開展體育活動。
2.2制度層面
經調查研究,呼和浩特市殘疾人體育協會,社區、街道等尚未建立殘疾人體育組織。社區殘疾人協會主要重心放在對社區殘疾人居民提供幫扶服務上,沒有進行專項殘疾人體育組織和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和認識,分管機構模糊、職責不明確,盡管我國社會體育志愿者數量已接近三百萬人,但特殊體育志愿者的比例卻未達到1%。因此,完善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相關制度、法律法規,有利于明確職責和工作任務,精準對接服務對象,以實施相關體育指導和管理。
2.3心理層面
殘疾人在經歷了一系列身體的變故、身體機能的下降或缺失后,心理同身體一樣,遭受了不可逆轉的傷害,直接導致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降低。要解決殘疾人在體育鍛煉中心理層面上的問題,不僅僅需要其自身進行調節,更需要所接觸人群的理解。殘健融合不僅僅只是單方面的融合,更是雙方的合作、交流,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2.4宣傳方面
當前,在自媒體盛行的今天,由于消息的閉塞,宣傳渠道數量的不足,根本無法接受到相關咨詢和信息。社區宣傳欄、報紙等傳統渠道也未張貼相關活動或福利、政策。信息時代,信息的傳遞對于殘健融合,對于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的開展極為重要,是全民健身工作開展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3殘健融合視閾下呼和浩特市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發展對策
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不僅展示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于殘疾人的人文關懷,更是確立了新時代殘疾人體育發展的發展目標和核心內涵。因此,推進呼和浩特市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以下是相關對策。
3.1無障礙環境建設
3.1.1硬件建設
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增加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空間、場所和設施,要考慮包括器械的種類、功能、安全、大小、顏色等等,以適應不同殘疾人群的需求。在兼顧功能性和多樣性的前提下還要注重材料和工藝等方面,增加殘疾人使用時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在實現專用型設施、場所投入的基礎上,還要盡量增大設施和場所的使用范圍以盡可能的提高使用效率、在保證適用性的同時提高通用性,以減少浪費、減少隔閡,達到相融的目的。
3.1.2軟件建設
第一個是要完善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明確責任主體,盡可能的擴大市場和社會的作用,建立多主體供給機制。政府通過減免稅收或其他激勵機制提升私營部門或第三方部門投入的積極性,通過競爭有效提升服務和產品質量、效益,同時,減少了政府的財政壓力。
第二是要完善保障制度。可通過加強以及增多特殊人群體育志愿者的培訓,讓更多志愿者能夠分散到城市、社區、街道中去,對殘疾人體育參與提供指導和幫助。還可以通過與相關企業、系統進行合作,以最大程度降低運動中傷害發生后造成的損失。
第三是要增強殘健融合意識。殘疾人與健全人共享體育運動的觀念尚未形成,主要原因是殘疾人由于“邊緣化”和被“邊緣化”,健全人由于害怕擔責或不知道如何與殘疾人共處,導致兩者在相處過程中存在較大隔閡。提高殘健融合意識,使所有居民、公民能夠感受體育所帶來的交互與交融,和諧與共進。
第四是要完善殘疾人體育信息的傳播機制。一方面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要重視宣傳工作,讓殘疾人了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提升其體育認知;另一方面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渠道傳播交流機制,實現信息的互通。
3.2融合方式
合理性融合——差別共享互相尊重;選擇性融合——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適度性融合——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配合得當,應該比例恰當,各得其所,協調平衡,互動共振。融合表達的應該是一種對等的互動,而不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唯有平等對待的前提下,才能達到殘健融合,體育運動共享的目的。
4結論
殘健融合是全民健身的重要方式之一、殘疾人體育追求的最終目標。殘健康融合的內涵是“和而不同”,在中國古典哲學里,“同”不能容“異”,但“和”里必須有“異”。 當前,呼和浩特市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呈現出了“邊緣化”的狀態,因此,需要從立法、管理、資源三方面實現共享制改革。通過制定和實行相關機制與政策、采取恰當措施,以調整當前失衡的關系,實現相互融合、相互協調的狀態,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融合。
第一是要完善適用于我國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網絡和服務體系,不僅僅是專門的法律法規和機制,同時也要建立和完善共享機制和共享法律法規;第二是要增大資金和人力的投入,不光要在場館、設施的數量上增加投入,也要投入、開發相關適用型和通用型等不同種類的服務產品;第三是要加強宣傳力度,通過各渠道,線上線下相融合,以實現有效的信息溝通,達到及時通知、及時反饋、及時交流的效果;第四是要增強大眾意識,殘健融合的最終目的是平等的交流、合作,讓普通群眾支持、尊重殘疾人體育公共活動的開展,也讓殘疾人能夠和諧的與自己共處、與他人、與社會共存。
參考文獻
[1]李波,朱琳琳.我國殘疾人體育參與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實證調查與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05):519-524+532.
[2]楊筱冰,常毅臣.國外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實踐經驗及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01):78-82.
[3]張瑩,許檳,劉茜.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初探[J].北京規劃建設,2022,(02):15-18.
[4]周游.我國殘健競技體育融合發展探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5]沈柳紅.民生需求視域下廣西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路徑[J].遼寧體育科技,2019,41(02):1-5.
[6]唐艷.“殘健融合”理念下的殘疾人體育教學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9):397+399.
[7]劉洋,陶玉流,徐建華.融合體育教育:“殘健融合”的當代殘疾人體育教育發展理念[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2,28(02):96-102.
[8]肖麗琴.公共供求理論視域下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體育科學,2012,32(03):17-27.
[9]宋正娜,陳雯,張桂香,等.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可達性及其度量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0):12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