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12.48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3.000
基金項目: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教辦高〔2023〕338號);2023年河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02310475089)。
備注:1
作者簡介:姚姝倫(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通信作者:劉海濤(1986—),男,博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學,740382912@qq.com。
普通作者:譚自強(2003—),男,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
陶香穎(2004—),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摘要: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正日益加劇,老齡化問題成為亟須解決的社會難題。發展老年體育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意義重大。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總結提煉出老齡化背景下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從參與主體、管理層面、供給層面三方面分析了我國老年體育發展的現實困境,提出了我國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紓解路徑:樹立健身意識,提高健康素養;公共服務精準定位,協調多元主體共同管理;消除體育供需不平衡,實施人才儲備工程。
關鍵詞:老齡化;老年體育;價值;困境;路徑
The Value, Dilemma and Relief Path of Developing Senior Sports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Yao Shulun" Tan Ziqiang" Tao Xiangying" Liu Hait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Abstract: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is increasing, and aging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 the elderl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opulation aging. Using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e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analyze the reality of the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from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s,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supply level,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path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establishing fitness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health literacy; precise positioning of public services and coordinating the multi-principal joint management; elimina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ports, and implementing the talent reserve. management; eliminate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ports, and implement the talent reserve project.
Key Words:Aging; senior sports; values; dilemmas; paths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已經邁入人口老齡化進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我國的重要國情。陳艷玫[1]等研究預測顯示,204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4.6億,人口老齡化態勢將不斷加深,未富先老、未備先老、超大規模老年人口的勢態,使我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目前,正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我們探索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和老年人主動健康實施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據。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機能日趨退化,罹患慢性病的概率遠超出其他年齡段人群,參加體育運動對老年人起著正向的反饋作用,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定期參加體育活動能有效地防病治病,同時也是提升生命質量的有效途徑。基于此,本文在研究梳理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基礎上,剖析老齡化背景下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中亟待破解的難題,結合國內外實踐經驗,創新性地提出老年體育發展的可行思路,助力老年體育事業蓬勃發展。
1.老齡化背景下發展老年體育的價值
1.1.以身體活動為基礎,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新版)(以下簡稱新《體育法》),第17條指出:國家倡導公民樹立和踐行科學健康理念,主動學習健身知識,積極參加健身活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積極老齡化理念提出老年人要在身體、心理和精神方面全面保持健康狀態。[2]老年體育發展價值由此顯現,其一是保障其身心健康,老年抑郁(geriatric depression,GD)是目前常見心理問題之一,以情緒低落和興趣減退為核心的精神障礙。研究表明,老年人長期體育鍛煉產生的良性積累可改善機體與心理狀態,提高生命質量與延長生命周期;體育鍛煉尤其是進行有氧鍛煉時,可以明顯促進心血管功能,提升大腦的血液循環速度和供氧能力,刺激大腦活躍度,有效延緩老年認知能力衰退[3]。其二是維系家庭和睦,老年人由于衰老,先賦性地位減弱,反應能力與認知能力大幅下降,出現身體不適時難以準確采取應急措施,如今“4-2-1”型家庭趨于主流,子女為生活奔波,自顧不暇,老年人作為身體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若積極投身體育運動,在運動中結識志趣相投的伙伴,可緩解其焦慮不安的情緒、增強免疫力,實現自我價值。如此,子女便可安心工作,避免因老年人身體問題引發的經濟與贍養矛盾。
1.2.以政策措施為引領,形成終身體育的社會環境
1983年,我國印發了《關于老齡工作情況與今后活動計劃的要點》這是首個提出支持開展老年體育活動的規范性文件,奠定了老年體育工作的開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國家開始著眼于以體育手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國務院、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民政部等先后聯合印發了一系列涉及與涵蓋老年體育的政策,(見表1)。在此系列政策支持下,不僅明確了發展老年體育的目標任務與實施方案,還推動了“終身體育”思想的廣泛傳播。終身體育指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基礎,個體在各個時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育教育。人的一生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即生長發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人體不同階段開展體育鍛煉的要求和選擇不同,但體育鍛煉在人的各個階段都起著促進作用,應將體育鍛煉貫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但老年人普遍存在體育意識淡薄、被動參與等問題。因此,應以政策措施為引領,釋放老年體育發展潛力,能夠有效緩解老年體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結構性不足,健全落實惠老體系,滿足三維健康觀中的健康,最終實現“六個老有”目標。
1.3.以銀發市場為推手,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銀發經濟”一詞起源于日本,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步伐加快,“銀發經濟”產業趨于蓬勃發展之勢,老年人預將成為消費的主力軍。我國健康與養老2011—2018年間的4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鎮與農村的老年人人均收入逐年均有增加。其中,城鎮老年人人均收入增加了17510元,年均增長9%;農村老年人人均收入增加了7300元,年均增長15%[4]。老年人在體育健身消費投入人均超千元,是2014年的1.85倍。依據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老年人處于利用儲蓄消費而較少考慮未來儲蓄的階段,其消費潛力十分可觀。隨著體育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為老年體育市場發展注入新動能,也激發了大批相關企業、國家扶持的朝陽產業的涌現。在養老養生、康體康復等方面,以老年人為主體、資源整合為基礎、銀發市場為推手、充分挖掘老年體育消費市場潛在優勢,推動體育產業和社區服務向便民化、適老化、融合化方向轉型。發揮體育、醫療和養老產業的輻射、滲透效應,滿足老年群體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而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2.老齡化背景下發展老年體育的困境
2.1.主客體層面:參與主體缺乏內驅力,客體參與度低下
據統計,我國每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僅占比26.1%,且城市地區高于農村地區,并隨著年齡增長比例逐步下降,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驅力差。究其原因,一是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選擇異質性。老年人心理受傳統思想觀念和代際居住分隔化的影響,大多數老年人選擇隔代照料他們的子孫,從而剝奪了部分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導致老年人健康素養較低。第二,老年人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認知受限。受教育程度作為老年人口的基本信息,幾乎是所有老年產業、涉老企業和為老事業所需要的必要依據,也是分析老年體育參與度的主要依據。在改革開放前出生的老人,多數不具備小學文化水平,認知受限,在理解學習新的體育鍛煉知識和體育鍛煉器械時,難以熟練掌握技巧內涵要義,阻礙了老年人參與體育活動。第三,社會支持內容有限。支持內容主要包含情感支持、資金支持、場地支持、友伴支持。老年體育具有公益性、基本性、邊緣化的特點,城市范圍內能達到《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標準的社區屈指可數,極少社區建設有適宜老年人專用的體育活動場所,[5]導致老年體育鍛煉客體參與度低下。
2.2.管理層面:社會組織混亂與制度保障缺位
《2017年社會服務統計公報》顯示:中國的體育社會組織數量在2012—2017間由3000個爆發式增長至48000個,增幅達104%[6]。但隨著體育社會組織持續增長,逐漸凸顯出職責劃分模糊、事權分離、活力不足等問題。在自我管理層面,首要難題是經濟來源。國家財政撥款是老年體育協會的經費的主要來源。老年體育社會組織具有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特征,僅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和企業贊助的“輸血式”運營來籌集活動經費,可謂是杯水車薪。在政府管理層面,首先是登記制度的局限性。老年體育協會需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由各級政府、民政部門擔任主管單位,采取“雙重管理”制度。這就造成了市場準入門檻過高,自下而上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游離于合法大門之外,活動經費無法納入財政預算。同時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數量龐大,管理松散,一定程度上潛在了不安全因素。二是政策法規有待完善。迄今為止,相繼出臺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全國性體育社團管理暫行方法》等。部分條例法規已滯后于老年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偏離“以人為本”的基本路線,內容過于籠統空洞,只停留在宏觀理論層面,缺乏實踐基礎。三是政府職權定位模糊。目前,囿于傳統體育行政模式,“政社不分,管辦不分”的狀況依舊存在,導致老年體育社會組織與各級政府互動缺位,與實際老年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問題脫節。
2.3.供給層面:公共服務治理碎片化與供需不平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本公共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全社會平等地享有“大致相等”的體育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區域間供給差距,推進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與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目前,公共體育供給鏈和布局失衡,導致城鄉、區域間老年體育公共服務的差異化。經濟發達地區有大量優質公共體育資源聚集,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公共體育資源則緊缺。第二,老年體育公共服務和體育鍛煉需求未有效匹配,供需錯位。由于老年群體機體的特殊性,骨骼彈性與硬度減弱,心肺功能下降,易引發骨折、心率過快等,運動中忌深蹲和體位過分轉換。而大部分公共體育器材是以青壯年為參照物設計的,諸如劃船器、健騎機等,這些器材是以高強度、大負荷的反復刺激使機體不斷產生新的代謝適應為目的并不適合老年人使用。第三,社會體育指導員水平良莠不齊,其專業素養和指導理念亟待提高。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老年體育鍛煉本身是促進機體健康提高免疫力的有力保障,但若無科學化合理化的指導,則易本末倒置造成不良后果。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實行短時間統一培訓,但理論知識多、考核內容單一難以保證整體學習質量。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醫學知識,在運動損傷與康復、運動生理學等方面掌握較差,未達到“體醫結合”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不盡如人意,既打擊了老年群體參與體育健身的積極性,也阻礙了老年體育的蓬勃發展。
3.老齡化背景下發展老年體育的紓解路徑
3.1.樹立主動健康理念,筑牢全面健康基石
老年人往往在肢體功能、感覺體驗和思維認知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退化。培養老年人自我認同感與主動健康意識,可以借鑒國外“運動是良醫”和“終身體育”的建設理念,“運動是良醫”是一項以增強體力活動和適當運動為核心促進慢性病預防與治療的健康促進項目。韓國是終身體育教育高度發達的國家,其“老齡親和產業計劃”具有終身體育的鮮明特征[7]。應當充分利用當地媒體以及開展體育進社區等活動,通過宣傳教育,如電視、廣播、報紙、橫幅等方法使信息充分流通,動員社會、社區、家庭三方齊力加強老年人健康思想引導,定期在社區開展講座,普及體育鍛煉對健康的促進作用。其次,多鼓勵老年人參與集體項目,如廣場舞、乒乓球等,可以促進社交互動,改善情緒,有助于改善認知功能。二是建立健康支持網絡,通過建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老年人健康俱樂部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學習、支持和互助的健康環境,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和志愿工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社交互動和社會融合,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8]。
3.2.公共服務精準定位,多元主體共同管理
在我國構建全面覆蓋、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人群共享的體育服務新格局中,體育社會組織應將促進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滿足廣大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自身發展的核心目標和出發點。在政府主導型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中,政府與中央政府都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方針,中央政府則需完善體育鍛煉的總體大綱,各級政府在指導大綱的基礎上,依法合理地制定符合適用于本地區具體的方針政策,力求全方位寬領域的保障體育公共服務供給[9]。老年群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認知理念、個人習慣都千差萬別。政府部門應當大力展開調查,滿足不同類型的老年體育的公共訴求。根據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我國應當大力發展多元主體共同管理發展,確定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四方協同治理的局面參與的主體從政府部門到各級體育組織,從體育社團到各公司企業,從家庭管理到個人行為,各主體之間權責明晰,形成完整的保障體系,實施協同治理模式[9],使多元主體自主自愿地參與公共治理中去,提供老年公共服務。在保證老年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政府、社會和市場三者應各司其職,依照政策協商合作,避免通過某些強制性的手段而導致老年體育活動受限[10]。
3.3.消除體育供需不平衡,實施人才儲備工程
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方面,首要強調“全面”,即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做到真正的“一切為了人民”。因此,應建立老年體育發展示范區,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當地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特色優勢,采用“文體下鄉、精準扶貧”等方式,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健全再分配機制,大力發展公益性事業,解決城鄉分配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實現區域間老年體育文化氛圍、社會資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均衡發展[11]。其次,推動老年體育公共資源供給側機構改革。《關于進一步做好老年體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拓展老年人健身活動空間,提供更適合老年人特點和需求的活動場所”[12]。傳統單向供給模式易引發“無效產能過剩”風險。因此,應充分考慮老年人身體結構與實際鍛煉需求,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為其在體育鍛煉場所安裝適宜的運動器械。[13]最后,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水平。鑒于我國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干預老年體育鍛煉時無法做到“量體裁衣、精準施策”[7],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應建立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與選拔機制,開設中醫學基礎、運動醫學等專業課程,并納入績效評價體系。并且可以參考美日德的人才培養結構,齊抓共管“交叉職前培訓”對體育康復師、按摩師、護理師和營養師多技能、多方面的培訓。另外,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將人才投向社會,將體育人才資源的“關鍵變量”轉化為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4.結語
我國人口老齡化態勢逐步加深,能否有效加以應對已成為關系我國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難題。體育強則國強,發展老年體育在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時,也滲透至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發展老年體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要選擇,更是我國把握新發展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在紓解現實問題的“聯動”過程中,除了老年群體自身,還交織著國家、社會、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在內的多元聯動主體。在促進老年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不僅是政策的提供者,也是保障政策有效實施的監督者、管理者。因此,需要政府發揮管理者的作用和宏觀調控、政策支持、財政撥款等功能。發展高水平的老年體育社會組織、高匹配的老年體育公共基礎設施,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必將促進老年體育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艷玫,劉子鋒等.2015-205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與老年人口預測[J].社會醫學雜志,2018,35(5)480:-483.
[2]張琪,李根,蔣宇璇等.我國體育促進積極老齡化:現狀、價值理念與行動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07):26-32.
[3]蔡治東,婁淑杰,陳愛國等.體育鍛煉延緩老年人認知衰退量效關系的專家共識[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45(01):51-65+77.
[4]孫小雁,左學金.中國城鄉老年人收入結構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21(6):62-73.
[5]常鳳,李彥龍.積極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老年體育服務實效提升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3(07):47-54.
[6]體育總局老年人辦公廳.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評估報告(2011—2014)[EB/OL].(2015-12-31)[2020-04-16].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211632/content.html.
[7]熊琴琴,舒川.體養融合的建設邏輯、國際經驗及中國方案[J].體育文化導刊,2023(09):15-21.
[8]施學蓮,王愛豐,等.公共服務視野下老年體育工作推進策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3):22-24,66.
[9]宋亞偉.我國老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實基礎、構建模式與實施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04):460-466.
[10]楊學智,劉宗杰,張園春.社區公共體育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及測評效率提升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2):22-27.
[11]熊百華,康春蘭.發展老齡體育產業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06):45-47+52.
[12]范成文,劉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老年體育政策研究[J].體育學刊,2018,25(02):27-33.
[13]趙泓羽,邵雪梅.數字賦能老年體育公共服務供需適配的阻滯壁壘與突破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06):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