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0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3.000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2021GXJK160)。
備注:1
作者簡介:肖才坤(1982—),女,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運動傷病防護。
普通作者:1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理論分析等方法,綜合分析了體育強國背景下發展運動防護的重要性、困境及路徑,究其困境主要為開展運動防護教育的院校少、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不完善、設崗少等。基于此,在借鑒國外運動防護發展的先進經驗基礎上,以體育強國戰略為依托,提出了運動防護人才發展路徑,旨在為體育強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體育強國;運動防護人才;困境;路徑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Athletic Training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rot power
XIAO Cai-kun
(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510663,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challenges and paths to develop" athletic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power.The mainly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re" focusing on the lack of college to set athletic training major, athletic traine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employment limitation and so on. So we need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athletic train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aths to develop athletic training depending on sports power strategy, which aim to make contribu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Keywords:Sprot power;Athletic training talents;Challenges;Paths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1]。人才是體育強國之根本,體育興之大計,運動防護師作為在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傷病預防、評估、急救、處置及康復訓練的人員,無論在體育強國建設中落實全民健身,還是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運動防護人才隊伍建設”已列入國家《“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2],運動防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為“十四五”時期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戰略,其重要性與迫切性日益凸顯。本研究基于體育強國背景,探析發展運動防護的重要性、存在的困境,并提出運動防護發展路徑,旨在為實現體育強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1.運動防護人才對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性
1.1運動防護人才是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
為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國家相繼出臺了《全民健身條例》《健康中國 2030 計劃綱要》《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政策措施全面部署健康中國行動。針對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在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戰略任務中,將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作為首要任務,提出“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需要科學,為不同人群提供針對性的運動健身方案或運動指導服務,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目標是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于90.86%和92.1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自國家的全民健身相關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大眾對體育鍛煉的熱情空前高漲,但由于普遍缺乏科學健身知識和運動損傷防護知識,運動傷害發生率以驚人的趨勢增長,運動猝死也常有發生[3,4,5],這給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家庭經濟、社會負擔均帶來嚴重的影響,從而影響國家全民健身戰略。國際上一直倡導運動是良醫(Exercise is Medicine),“生命在于運動”更是至理名言,然而盲目的運動也可能適得其反,其實只有正確的、科學的運動才是良醫,才能促進健康,才能達到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那么如何正確科學地運動,將運動傷害的發生率降至最低,將傷害后的嚴重程度降至最低,是每個體育運動管理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均極為關心和想解決的問題,運動防護正是順應這一社會需求而產生和發展。運動防護主要致力于“運動安全教育、損傷風險評估、運動損傷預防、運動傷害評估與緊急處理、傷后康復及體能調整”,可為不同人群提供有針對性、科學的運動健身處方或運動指導,開展運動風險評估,規避運動損傷風險,降低運動傷害發生率及嚴重程度,真正做到科學運動,進而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傷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6]。
1.2運動防護人才是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的保障
“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是競技體育在體育強國戰略中的重要任務。《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訓練體系,加強優秀運動隊復合型訓練團隊建設,全面加強科學訓練,加強科研攻關、科技服務和醫療保障等綜合保障服務工作,把若干現有基地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訓、科、醫、教、服”一體化訓練基地。特別是在《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發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中更是要求大力推進“科技冬奧”重點攻關,提高醫療康復、技戰術訓練等方面的備戰保障工作水平[7]。然而,競技體育始終朝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運動傷病不可避免,而運動傷病是影響運動成績和運動壽命的重要因素。雖然目前已有相當數量的競技體育損傷康復工作人員,除了隊醫外,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退役運動員、科研人員或按摩師兼任,水平參差不齊,多數仍停留在按摩、放松和簡單的治療,在運動傷害預防與運動康復技術方面明顯不足。而運動防護師則不同,不但能評估運動傷病內外部風險、制定與實施運動傷病預防措施、進行運動傷病的現場急救、評估與治療運動傷病、指導運動傷病的康復,還能進行對運動員進行運動防護宣傳教育和管理,真正起到為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保駕護航的作用。
2.運動防護人才發展的現實困境
國內的運動防護起步比較晚,2008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醫學分會運動防護專科委員會成立,在各方的努力下,于2015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審議,2020年后開設運動防護師職稱評審,在這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運動防護的發展雖然迅速,但也存在的一定的困境。
2.1開展運動防護教育的院校少
美國運動防護師協會(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NATA) 有3萬多名會員,全美有400多所高校的運動防護專業通過了美國的運動防護專業課程認證委員會(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Athletic Training Education,CAATE)[8],也就是意味著美國有眾多高校開設運動防護專業。相比之下,國內開展與運動傷害防護相關專業的院校太少,而新時代的體育強國戰略又急需運動傷害防護人才,目前國內運動傷害防護的從業人員專業背景參差不齊,大多數為醫學院畢業,缺乏運動人體科學、運動訓練學、運動傷害預防的相關背景;還有一部分為體育院校運動人體科學相關專業的畢業生,醫學基礎相對薄弱,損傷預防、運動訓練學的理論與實踐亦尚不足。此外,現有開設的運動防護專業的院校中,課程體系及教材的系統化、精細化相對不足,而發達國家的運動防護建設已經非常成熟、完善,專業定位清晰,從非常系統、詳細的運動損傷現場處理流程、評估、診斷、各階段的康復、重返賽場的評估,到不同部位損傷的原因、功能性評估、評估后的糾正、動作姿勢分析、康復方法、貼扎原理與實踐、軟組織治療等相關課程的理論性、系統性與實操性都非常強,NATA甚至還建立了具體傷病從評估、處理到返場的執行標準[9,10,11]。通過這些理論與實踐的系統學習,學生畢業后很快就可以融入競技體育、中小學及社區等的運動傷害防護工作中[12,13,14]。
2.2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認證體系不完善
從2020年的運動防護師職稱制度改革指導意見頒布到現在,只有部分省份出臺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認證的相關標準并進行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市場魚龍混雜,缺乏系統性、專業性、規范性。而發達國家有非常成熟的運動傷害防護師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比如在美國,要想成為一名持證的運動防護師,必須畢業于CAATE所認證的運動防護本科專業并取得相關學位,才能參加運動防護師認證考試(Board of Certification,BOC),并且需要有800小時以上的臨床實踐。而在中國臺灣地區,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鑒定認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是通過學校認證學分,近些年在運動傷害防護協會與中國臺灣地區運動傷害防護學會的共同努力下,轉為第三方機構認證,不管是教育規模,還是認證制度都逐步向發達國家靠近[15]。
2.3運動防護師設崗少
目前運動防護師只有在競技體育領域設崗,在全民健身領域則基本沒設崗,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運動防護師除了在競技體育設崗外,還能在學校、社區、醫院,甚至還能到運動醫學診所、企業中就業。由于較少設置運動防護崗位,因此,運動防護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是在各級醫院的保健康復科、各地市體校、健身會所、社區、健康產業企業從事運動傷病防治、體能康復、運動醫務監督、保健康復等服務工作。
3.體育強國背景下發展運動防護的路徑
3.1推進體育院校運動防護人才培養
制約運動防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開辦運動防護專業的高校較少,而在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要大力發展全民健身,提升競技綜合實力,推進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大力發展“三大球”,這些強國戰略都少不了要運動防護師保駕護航。而當前運動防護人才的匱乏,嚴重影響體育強國戰略,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順應時代發展對運動防護人才培養的需求,號召更多高校開設運動防護專業,圍繞辦學定位,梳理借鑒發達國家的辦學模式、辦學理念、辦學經驗,規范和標準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并以此標準化體系為指南,各高校可根據地方經濟發展而適當調整。比如,在美國,以CAATE為運動防護課程建設指南,供接受其認證的高校設置課程時提供參考,但是各高校可根據本校、本地區的實際來設置課程體系[8],培養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運動防護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
3.2 建立國家、省、市運動防護組織機構
運動防護師日益成為推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力量,為了更好地發展運動防護,要建立國家、省、市三級運動防護組織機構,制定運動防護工作的標準和規范,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設立國家、省、市級運動防護培訓指導中心以及培訓基地,聯合體育院校建設資源庫,開展運動防護崗前培訓以及技術技能培訓,推動運動防護師人才隊伍建設,制定運動防護師認證標準,為從事運動防護工作的各位專業人才提供更加暢通的晉升渠道。此外,還要加強各省、市之間以及與社會各方的溝通與合作,開展各地之間的運動防護經驗交流,從而促進更高效的資源共享和知識流通。
3.3開展多層級運動防護師認證
要培養高質量的運動防護師,必須建立和制定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這不但有助于推進我國運動防護事業的發展,也是將來招聘、錄用運動防護師的依據。因此,各省市要積極開展多層級運動防護師認證,包含初、中、高級。確定認證標準,設計培訓課程,根據認證標準,設計符合不同層級的運動傷護師的培訓課程;建立考評機制,建立初、中、高三個層級的運動傷護師考核標準,包括筆試和實際操作考核。目前,廣東先行成立了廣東省運動防護協會,制定了不同層級運動防護師的認證條件、認證內容、認證時間、認證方式等。為了保證運動防護師的良性發展,還應對執業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和繼續教育,使運動防護師能夠保持較高的專業水平。例如,美國的持證運動防護師每三年必須完成8個繼續教育單元 [16],通過繼續教育學習新課程,更好地提升專業水平。只有建立和制定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才能構建長效、多層次、多維度的運動防護師發展體系。
3.4設立運動防護師崗位
只有設立了運動防護師崗位,才會有更多的高校開辦運動防護專業,才能把專業建設得更好,而良好的專業建設是建立和制定運動防護師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的基礎,從而形成運動防護師培養的良性循環。設立運動防護師崗位,不但滿足當前社會所需,還能緩解就業難的重大民生問題。根據《體育強國綱要》的戰略任務,可在競技體育、中小學校、社區健身、特殊學校、殘聯、養老機構等設立運動防護師崗位,建立高校培養與就業的良性循環,共同為實現體育強國夢貢獻力量。
4.結語
運動防護人才是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是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的保障。而目前運動防護人才嚴重匱乏,完全不能滿足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和競技體育事業日益發展的需求,這將嚴重制約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的前行腳步,因此,應大力發展運動防護,助力體育強國建設。分析當前運動防護發展的困境,在參考借鑒國外運動防護發展的先進經驗基礎上,以體育強國戰略為依托,落實好運動防護發展方略,開辟我國運動防護的新未來。
參考文獻:
[1]新華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
[2]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EB/OL].[2021-10-26].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6/content_56448945.htm.
[3]石磊,王鋒.基于事故樹分析法的我國馬拉松大眾選手猝死風險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4):140-146.
[4]高曉嶙,常蕓.我國大眾健身人群運動猝死的調查[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2):83-87.
[5]吳衛兵,蘇劍清,王繼紅等.我國大學生運動猝死特征規律及現場急救現狀研究——基于近十年大學運動猝死案例調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03):100-104.
[6]何本祥,胡毓詩,丁海麗,等.發展中西醫結合運動醫學,助力體育強國建設[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6):17-20.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EB/OL].[2019-03-3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3/31/
content_5378541.htm.
[8]涂傳飛.美國波士頓大學運動防護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及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9):97-104.
[9]DARIN A Padua,LINDSAY J Distefano,TIMOTHY E Hewett,et al.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Preven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J].J Athl Train,2018,53(1):5-19.
[10]LORI A.MICHENER,JEFFREY S,et al.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Evaluation,Management,and Outcomes of and Return-to-Play Criteria for Overhead Athletes With Superior Labral Anterior-Posterior Injuries.J Athl Train,2018,53(3):209-229.
[11]DOUGLAS J Casa, JULIE DeMartini, MICHAEL F Bergeron,et al.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Exertional Heat Illnesses.J Athl Train,2015,50(9):986-1000.
[12]ZACHARY Y Kerr, ROBERT C Lynall, TIMOTHY C Mauntel,et al. High School Football Injury Rates and Service by Athletic Trainer Employment Status.J Athl Train,2016,51(1):70-73.
[13]ALICIA M Pike,RIANA R Pryor,LESLEY W Vandermark,et al.Athletic Trainer Services in Public and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s[J].J Athl Train,2017,52(1):5-11.
[14]HARRIS,JEANNIE F Buckner,KIRSTIE Hewson,et al.Economic Impact of Outreach Athletic Tainers on a Health System:Implications for Program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J].Phys Sportsmed,2018,46(4):460-465.
[15]李偉,吳燕丹.中國臺灣地區運動防護專業發展及啟示[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8,38(7):718-723.
[16]GEORGE FJ.The Athletic Trainer’s Perspective[J].Clin Sports Med.1997,16(3):36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