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半年時間,新質生產力就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高頻熱詞。
2023年9月,新質生產力一詞被提出后,便迅速沖上“2023年十大流行語”榜首。邁入2024年,在各省市兩會和“新年第一會”上,圍繞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謀劃,再次成為焦點話題。
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各有打法。但在地方實踐中,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特別重視三個關鍵抓手。
首先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梳理全國不同城市的發展態勢能強烈感受到,凡是埋頭攻堅科技創新的城市,總能跨過增長曲線的臨界點,給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深圳就是這類城市的典型。
回顧深圳45年發展歷程,雖多次經歷轉型,但始終不渝集聚各類要素抓創新,逐漸成長為一座擁有“硬核”創新實力的城市,以單位面積看,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每平方公里12家,位列全國城市第一。科技創新成為深圳一面旗幟的背后,是非常明顯的“7個90%”現象,特別是深圳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4.9%,總量居全國第一。深圳已是全國創新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一大批耳熟能詳的企業,讓深圳創新燦若星河,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支撐。
但科技創新只是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建立“科創+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這是第二個關鍵抓手。
加快科技創新,只是打通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先一步,多個城市發展的快慢對比會發現,科技創新成果的多少,只是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率高低,才是關鍵指標。
深圳、蘇州、寧波、佛山等經濟大市,都原本缺少科研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經過持續不斷引進,集聚起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強大轉化能力,這些城市的“產業容器”之大,已超越全國絕大部分城市。同時,這些城市的資金總量,也是排名全國前20強。
合肥作為近20年來經濟發展最快城市之一,其主要因素就是建立起“科創+產業+金融”的互融互促,從“芯屏汽合”產業地標到科大硅谷平臺構造,都是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與金融資本賦能展開,深化“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
這不僅是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還有生態環境體系的營造。這是第三個關鍵抓手。
不同城市的資金雄厚程度各不相同,相互間差距是幾倍、十幾倍,但在發展環境的創優上,卻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改善和拉平。事實證明,哪里產業生態好,哪里就出新質生產力,一流營商環境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撐和保障。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已鳴槍起跑,誰能領跑?誰將率先沖刺撞線?這是一場考驗創新手法、持久耐力和要素保障的綜合比拼,每一個區域和城市都是選手,也都必須實干+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