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種在哪里、怎樣種地”一直是三農工作的焦點。作為農業大省和第四大糧食主產區,安徽省委、省政府強調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種業振興行動,建設高質高效農業強省。
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以正式文件向全國推廣農業“大托管”,農業“大托管”模式走向全國,安徽等多個省市都在全力推進農業“大托管”改革。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系的前提下,“大托管”為促進三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與傳統農業生產托管相比,“大托管”組織化程度更高,配套性服務更全,風險防控更強,利益聯結更緊密,是促進農業規模生產、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途徑。
而且“大托管”以服務的大集成替代了土地的大流轉,通過“服務+”實現了農業由獨立經營走向統一經營,由個體經營走向規模經營,其本質上是一次農民與集體關系的再建構、農村財產權利關系的再塑造、農業生產性資源的再分配,關涉到了村集體、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大托管”主體等各類主體的權利配置與利益調整。因此,為推進“大托管”走深走實,要理順“三大關系”。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糧食安全之于國家安全舉足輕重。
然而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業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年輕人已經不再種田。農業投入產出不匹配,甚至“倒掛”,也讓土地撂荒問題嚴重。由于分散經營,農村土地也存在“零碎化”、生產“低效化”的問題。
自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歷經農村稅費改革、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農民和村集體之間的權利與利益關系經過了數次調整,而農業“大托管”則是又一次的農民與村集體關系的調整與重構。
農業“大托管”保留了農民的承包權,強化了集體的所有權,讓渡了農民的經營權,重新配置了農民與集體之間的財產權利關系,也重新調整了農民與村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土地托管服務的實行,把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從“幕后”推向“臺前”,探索實施農民將耕地“委托”給村集體、村集體將耕地集中“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生產經營,從而讓農業生產變得更簡單、更集約、更高效,有效實現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大大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的缺陷,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此外,通過土地托管模式,土地進了“托管班”,農民紛紛當起了“甩手掌柜”,有效帶動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家庭增收致富。
一方面,農民群眾不再擔心市場價格、不再憂心天氣變化、不再承擔種植風險。以往從事農耕的農民,可以受雇于托管單位,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實現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有效解決了農民外出打工和土地種植之間的矛盾,讓許多農民完全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不再為種地來回奔波,可以安心外出務工、經商或就地轉移從事第二、三產業,讓群眾實現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雙豐收”。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主體是指能夠為農戶等提供有效穩定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具體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服務公司、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
2019年,在淮南推行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試點中,農民將耕地“委托”給村集體后,村集體將耕地集中“委托”給社會化服務組織生產經營,農業服務公司和農技部門“跟進”技術服務、銀行“跟進”金融貸款服務,保險公司給予收入保險“托底”。
在大托管的基礎上,平安產險積極發揮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作用,聯合淮南探索打造“托管+保險”模式,為農業托管提供風險兜底,讓托管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干,讓農戶當上“放心掌柜”。
在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的加持與賦能下,提高了村集體參與“大托管”的積極性,但村集體與“大托管”主體之間不僅僅是簡單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在實踐中,村集體對“大托管”主體應該發揮識別、篩選、服務、賦能、監督、激勵等多維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大托管”走深走實。
首先,村集體要發揮識別與篩選功能。村集體更熟悉當地村情村貌,更了解當地農業生產條件,與農民的關系也更加緊密,而“大托管”主體規模上有差異,能力上有不同,并不是所有“大托管”主體都能適應當地的立地條件和村情民風。此時,村集體應發揮溝通、反饋、識別與篩選功能,將最合適的“大托管”主體選擇出來。

其次,村集體要發揮服務與賦能功能。除土地資源整合外,信息提供、資源對接、矛盾調處等都可以成為村集體服務和賦能“大托管”主體的關鍵環節。
最后,村集體要發揮監督和激勵功能。尤其是在成本和利潤核算環節,村集體更是不能缺位,應該全過程參與,發揮監督功能,對運營較好、二次分配比例大的“大托管”主體可以通過延長托管期限、讓渡二次分配盈余等方式予以激勵。
農業經營主體可分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兩類,新型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力,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契合現代化農業的戰略方向。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部分職業都在細化,職業邊界逐漸變得模糊。農民作為一種職業也在不斷突破傳統農民的范疇,內涵與外延不斷延展。
而農業生產有其特有的且亙古不變的自然、市場和社會需求規律。但這種規律隨著農業發展的進程,對農民適應規律能力的要求在逐步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農民逐漸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轉變為懂科學、懂技術的“百科全書”式的農民。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正是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農民,他們熟悉地掌握農業生產全過程,能夠做到對農業經營全方位把控,對農業鏈條全環節統籌,是真正的“全科農民”,能夠成為農業全產業鏈條發展的參與者甚至是驅動者。
農業生產包羅萬象、極為復雜。在農業“大托管”中,僅靠“大托管”主體難以全方位、綜合性地解決所有問題,農業“大托管”需要依托本地化力量。“大托管”主體尤其是外部引入的“大托管”主體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當發揮補充、賦能的作用。
同時,“大托管”主體也能夠提供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不了的、成本高的服務,主動創造家庭農場等參與“大托管”的活動空間,讓家庭農場等成為全服務鏈條的深度參與者。而基層政府、村集體也應該重點培育并優先考慮具備“大托管”能力、本地化的家庭農場等承擔“大托管”服務,并在金融、保險和培訓等方面進行支持,使之在農業“大托管”中不斷提升、發展和壯大。
農業“大托管”是推動農業規模經營、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重要路徑,是新階段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重大創新,解決了“誰來種地、種在哪里、怎樣種地”的難題。同時,只有妥善處理好農民個體與村集體、村集體與“大托管”主體、“大托管”主體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集體增益的多贏格局,農業“大托管”也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