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創辦“民聲呼應”工作平臺體系,構建省級總統攬、廣泛集民聲、快速解難題、跟蹤抓督辦、源頭大治理的民生工作長效工作機制,有力推動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快速有效解決。
南京市依托數字政府基礎支撐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優化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和流程,實現“一網整合數據、一屏能觀全局、一體應急聯動、一線解決問題”。
蕪湖市設立人民城市建設委員會,政府、社會、市民同向發力,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推動城市建設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真正服務人。
江蘇淮安市將政協“有事好商量”與“智慧政協”建設相融合,打造“碼”上議平臺,創新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新形式,實現協商議事線上線下同步,被譽為“永不落幕的協商議事室”。
2023年3月,安徽亳州市開展領取社會保險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資格認證“無感互認”改革,用數據“互認”推動生存認證“無感化”,改變傳統資格認證方式,破解“自證生存”難題。
宿州市依托12345熱線,整合市長信箱、官方微博微信等,搭建“宿事速辦”平臺,創新工作機制,打造特色“專席”,提升為民服務質效,獲評全國政務熱線服務質量A級城市。
安徽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蘊含的文化內涵,探索推行“六尺巷工作法”,實現“信訪不上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走出一條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
2023年5月,浙江嵊州市上線線上“民情日記”APP。黨員干部可以通過手機便捷建立民情檔案,線上“接單”幫助百姓實現“微心愿”,形成發現問題、流轉辦理、及時反饋的工作閉環。
蘇州工業園建設全國首個“審管執信”信息化交互平臺,集“業務辦理、信息交互、閉環管理、數據賦能”功能于一體,破解部門間審批監管執法“職責不清、信息不暢、責任不實”等痛點。
溫州龍港市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個不設鄉鎮和街道的新型縣級市。自撤鎮設市以來,龍港持續推進以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治理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行“市管社區”基層治理模式。
為加強政企溝通、深化企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上海市針對全市3.2萬余家重點企業,創新建立“一企一管家”“一企一服務包”,包含“政策包”“訴求包”“專業包”等。
安徽省首開先河,明確將汽車產業作為省級“首位產業”,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出臺指導意見和支持政策,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省汽車辦,并在全國率先頒布新能源汽車領域法規。
嘉興市圍繞創新鏈、金融鏈全鏈條各環節,形成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擔保等多業態的科創金融生態圈,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科創金融服務機制,探索全過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模式。
宿遷市搶抓新賽道,通過招引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重點配套企業,組建培育專班,突出項目帶動,聚焦創新驅動,推動激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為全國知名的激光裝備產業集聚區。
宣城市把光伏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斥資千億打造“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配置最優惠的政策、最優勢的資源、最優秀的干部,推動“五鏈”協同發展,快速崛起為國內光伏產業新高地。
江蘇太倉市憑借著優秀的營商環境和開放意識,吸引集聚了487家德企,其中包含60家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制造業德企數量占全國近10%,開創對德合作“太倉模式”。
江蘇溧陽市通過不斷引入優質科創資源、引進龍頭企業、精準發力產業鏈加快構建產業集群、營造一流創新生態等方式,不斷做大做強動力電池產業,產業鏈完整度和產值規模均位居全國縣域第一。
合肥蜀山經開區“中國環境谷”緊抓環境產業發展機遇,匯聚高端創新資源,構建創新生態系統,以“科創+”“標準+”“場景+”“生態+”賦能產業發展,走出科創驅動產業發展新路徑。
安徽鳳陽縣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引進頭部企業,構建以石英巖礦開采加工為源頭,光伏玻璃、日用玻璃、建材玻璃、硅化工、特種光電玻璃競相發展的產業布局,謀劃打造“千億硅谷”。
安徽潛山市源潭鎮大力發展特色板塊經濟,憑借著“幾把刷子”,將當地人原先養家糊口的“小手藝”做成了走向國際市場的百億大生意,還將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變成了“中國刷業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