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安裝監控就是我反映的,現在安裝效果大家都很滿意。”合肥市廬陽區海棠街道清華社區居民張大爺說,此前他曾反映在小區增設監控一事,隨后社區就召開了議事會,專門協商解決了這一問題。
張大爺口中的議事會,是清華社區搭建的住宅小區議事協商平臺。據統計,平臺搭建以來,先后解決了轄區內老舊小區改造、小區監控全覆蓋等居民關心關切的重大問題難題50余個,有力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這是清華社區實現“由亂到治”蝶變的生動縮影。
清華社區是如何實現“由亂到治”的?又有哪些樣本價值?
都市清華小區為合肥市廬陽區海棠街道清華社區所轄小區,建成于2003年,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24棟居民樓,總戶數960戶,總人口2735人,其中組織關系在小區的黨員97名。長期以來,小區面臨著三大難題。
一是基礎設施破舊。地上道路破損、綠化缺失,群眾散步“看不到綠”;地下消防管網銹蝕、年久失修,關鍵時刻“用不上水”;各種監控壞的壞、少的少,高空拋物、車輛剮蹭“找不到主”。
二是治理矛盾多發。業委會失信,面對質疑不溝通、不回應。第一屆業委會成立于2006年,但作用發揮不到位,特別是因財務管理不透明、收支記錄不清晰、賬目核對不嚴格等問題,業主對業委會失去信任。物業企業失約,由于小區建成時間長,設施維護成本高,而小區體量不大、收費不高,物業企業利潤不高,人力物力舍不得投,面對問題視而不見。雖換了3次物業,但物業服務仍然“一塌糊涂”,小區物業費收取率只有35%,物業管理陷入惡性循環。
三是黨群關系緊張。2017年,小區南門門面房更換經營業態,接手的醫院準備開設臨終關懷科,引發了小區業主的強烈不滿,個別居民在小區散播謠言,說“社區干部入股醫院、從中謀取利益”,導致居民拒絕社區人員進入小區溝通,阻攔施工單位進場,甚至出現多人聚集堵占交通干道等情況。
面對基層治理中的三大難題,清華社區黨委清醒認識到,要破解這些難題,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關鍵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首先,著力完善組織架構。按照省市要求,以500戶左右一個片區黨組織的原則,建立實體化小區(片區)黨組織。依據黨員的政治素養、現實表現、個人意愿,推選13名講政治、有公信、懂治理的居民黨員擔任小區黨總支和下轄的2個黨支部成員。根據摸排走訪情況,擇優招募了24名黨員擔任“紅色樓棟長”,貫通了“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四級治理鏈條。

其次,著力充實治理力量。按照“每500戶配備2名紅色小管家”的標準,從小區內擇優招募4名“紅色小管家”,每月給予1200元的工作補助,“紅色小管家”在小區黨總支的領導下,開展巡查走訪、信息采集、民意收集等工作。
第三,著力開展專項行動。小區黨組織成立之初,為了讓群眾知道小區有了黨組織,有困難找黨組織、找黨員,小區黨組織開展了“三亮一做”行動(亮組織、亮職責、亮身份,做好開門一件事)。支委班子把“開門一件事”作為破題之舉,經過反復研究,決定選取加裝電動車車棚及充電樁這一群眾反映強烈、惠及面廣的事項。從決定安裝車棚,到3處車棚、90個充電樁全部安裝完成,僅用時25天,贏得小區群眾一片叫好,小區黨組織實現了“開門紅”。
居民小區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法治建設的“最小單元”。清華社區將筑牢法治保障作為促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抓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堅持依法推進業委會換屆選舉。充分利用組織覆蓋到樓棟的優勢和“紅色小管家”常態化走訪到家的便利,挨家挨戶介紹候選人、逐個環節引導居民參與,最終,90.5%業主參與投票,業委會成員平均得票率超過80%,居民參與度、投票率以及業委會成員得票率均為歷史最高,業委會成員中黨員占比達60%,有效解決了業委會這把“雙刃劍”問題,破除了想干的不合適、合適的不想干的“魔咒”。
二是堅持依法加強小區物業管理服務。對居民投訴率高的小區,社區和小區黨組織書記分別約談項目負責人。社區黨委定期聯合轄區內5個小區的業委會、物業負責人召開三方聯席會,堅持問題導向,共性問題“一事一策”,如房屋漏水、外墻脫落等。個性問題“一家一策”,點對點交辦,限時辦結、及時銷號。
三是堅持依法處置居民違規違法行為。小區黨總支針對日常巡查以及群眾反映的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提請街道開展“3+X”(城市管理、市場監管、公安派出所+廬陽區直單位)綜合執法進小區。
社區自治中最重要的活力,來自居民的參與度。清華社區注重發揮居民自治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激活自治活力。
一是切實發揮好業委會作用。根據業委會成員性格特點、自身優勢和專業能力,明確內部分工。健全管理制度,小區黨組織帶領業委會先后制定了財務管理、印章使用等制度。比如,小區要支出一筆公共收益,必須要經過業委會集體研究,并在小區宣傳欄公開公示。
二是切實搭建好議事平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小區創新設置了“暖心黨群議事會”平臺。小區黨組織對收集的105個問題,按照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分門別類做了梳理,通過“暖心黨群議事會”平臺,明確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并讓群眾來評判問題解決的成效。
三是切實打造好黨群服務站。努力把黨群服務陣地打造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黨組織,成為服務小區居民的溫馨家園。小區黨群服務站不僅成為小區居民的“大客廳”,也是獲取群眾意見建議的“情報站”。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治教化”是“善治”的重要基層,清華社區將德治教化作為培育社會治理內生動力的基本途徑,實行了一系列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創新舉措。
一是用心挖掘典型,讓身邊事感動身邊人。小區黨組織充分發揮小區黨組織成員、居民黨員、以及先進模范人物的引領帶動作用,引導居民群眾主動參與小區治理、合力開展為民服務,大力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二是用心培育隊伍,讓服務對象變工作力量。近年來,小區黨組織圍繞群眾需求,先后培育了由小區熱心黨員組成的“水木清華”黨員綜合服務隊,由退休職工組成的“螢火蟲”小區安全巡邏隊等4支共82人的志愿服務隊伍。
三是用心營造環境,讓居民入眼皆是美好。在小區打造了“一樹、一廊、一廣場”特色文化品牌,引導小區居民學先進、當先進。近年來,小區有30余戶家庭先后獲得街道級以上的“最美家庭”等榮譽。
社會治理的基礎在社區,難點也在社區,改善社區治理具有重要意義。那么,清華社區的治理實踐,有著怎樣的樣本價值?
第一,推進小區治理,黨建引領是根本。住宅小區是城市最基礎的細胞,小區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影響城市改革發展穩定、影響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必須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始終以黨的建設貫穿、引領和保障小區治理,通過建強小區黨組織,統籌抓好小區治理工作,以一個個美好家園的建立,推動社區治理的有序,促進城市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第二,推進小區治理,破解問題是關鍵。推進小區治理,只有有效破解基層治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才能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具象化、路徑化。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動搖,從高空拋物、文明養犬、垃圾分類等群眾生活最密切、居民日常最關心的“關鍵小事”入手,善于發現問題、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解決問題,把好事辦好、實事抓實。
第三,推進小區治理,機制建設是保障。小區治理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必須堅持政治引領、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四治融合”,健全完善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的小區治理體制機制,組織動員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小區治理,積極構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實現從“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的有效轉變。
(作者系合肥市廬陽區海棠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