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發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推動經濟建設、在國家與社會的平衡中推進政治建設、在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進行文化建設,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緊密關聯。拉丁美洲作為歐洲中心的外圍,每次變革都是在內外因素逼迫下的被迫轉向,最終陷入了依附式、鐘擺式的現代化轉型陷阱。與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循序漸進等發展原則,呈現獨特的發展意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探索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為破解西方主導的現代化話語權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中國智慧。
關鍵詞: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拉丁美洲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6-0009-04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Unique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late-developing countries is one in which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promote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 and foreign cultures. The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closely linked in this process. Latin America, as a periphery of the European center, has been forced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make reforms, and has eventually fallen into the trap of dependent, pendulum-like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ontrast,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dheres to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f independence, people-centeredness, leadership of the CPC, and step-by-step progress, presenting unique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It is a socialist path that is explored in line with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providing a Chinese solution to the Western-dominated discourse of modernization and offering Chinese wisdom for the building of new forms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words: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atin America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1]22目前,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多集中于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東亞國家,對拉美國家的比較研究較少,中國和拉美同屬第三世界,都遭受過發達國家的壓迫,也為謀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進行斗爭。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和拉美都進行了政治經濟改革和現代化轉型,但二者的轉型之路存在巨大差異。本文試圖從后發國家的發展挑戰切入,通過比較分析20世紀80年代拉美現代化轉型的過程與結果,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意蘊。
一、邁向現代化:后發國家現代化之思
作為世界性歷史過程,現代化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深刻變化,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轉變,各國或被動或主動地開始了現代化進程。通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形成兩種現代化過程,有內生型(如英法美)和外生型兩種現代化過程。由于受到外部沖擊,后發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結構開始解體,并謀求從外部移植或引進現代生產力要素,后發國家受外部影響,經濟政治結構解體,謀求引進現代生產力,變革劇烈,充滿沖突。
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推動經濟建設。發達國家倚仗優勢構建維護自身利益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后發國家開始現代化建設時,起點普遍較低,大多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性、自主性受到嚴重損害,不得不受制于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陷入依附性發展。除中國、拉美、日本等在19世紀下半葉開始現代化,大多數國家是在二戰后開啟現代化,此時生產力水平、國際政治經濟模式和資本主義發展形態已經大為不同。20世紀又被戰爭、經濟蕭條和冷戰所籠罩,國際環境惡劣。后發國家現代化建設困難重重,需與發達國家和同期后發國家競爭。
在國家與社會的平衡中推進政治建設。在后發國家中,由于缺乏資本主義生產要素,傳統力量過于強大,內外交困,只能依靠國家這一集中權力自上而下地通過行政命令、法規政策等方式,利用超經濟手段干預并調節經濟。國家對于現代化建設的作用顯而易見,但如果一味依靠國家的作用,國家權力不斷擴張,社會得不到足夠的發展,現代化建設最終會陷入泥沼,甚至可能倒退。
在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進行文化建設。后發國家文化現代化更需要建立健全文化體制,尊重文化發展規律。一些后發國家照搬照抄西方文化,極易導致兩種文化沖突碰撞,甚至傳統文化斷裂,社會價值失范。更須注意的是,文化是一種霸權。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不僅通過政治、經濟、軍事的權力統治被征服地區,還受到知識、文化、意識形態“強烈的支持和驅使”[2]。發達國家通過媒體、電影、音樂、教育等手段構建文化霸權,干涉、侵害后發國家的文化現代化建設。
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美國歷史學家列維曾總結道“現代化變遷過程中最有戰略意義的問題是控制,資本形成和現代化過程本身帶來的矛盾心理”[3]。后發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依據本國具體國情,最大程度地發揮后發優勢,抓住機遇和有利條件,避免或控制后發劣勢,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現代化轉型
18—19世紀,拉丁美洲掀起大規模民族解放運動,但“并不等于就此從歐洲的控制下解脫出來”[4]。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拉美通過出口熱帶作物和畜牧產品建立起出口經濟,邁向現代化。受到經濟危機和戰爭的沖擊,拉美現代化進程陷入危機,開始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這一模式延續了半個世紀,初步實現了向半工業國的轉變,但同時財政赤字、畸形城市化、毒品泛濫等問題嚴重。
20世紀70年代初,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一種現代政治思想,英國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別。 主張在新的歷史時期維護個人自由,調解社會矛盾,維護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因而成為一種經濟自由主義的復蘇形式,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國際的經濟政策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入拉美。1973年,皮諾切特將軍上臺,智利開始以開放經濟、減少國家干預為特點的經濟改革。80年代后,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席卷拉美,新自由主義理論乘虛而入。1985年,美國提出貝克計劃,要求全面開放市場、進行私有化、減少政府管轄等。處在困境中的拉美國家只能接受條件。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西方政客、學者高呼自由民主制是人類政治制度的終極模式。1989年,美國出臺華盛頓共識,利用貸款條件強制拉美國家進行改革。90年代,卡多佐主導的巴西改革,標志著拉美國家大多業已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
從現實出發,新自由主義改革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卻使拉美陷入了更大的泥沼中。國有企業私有化使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的生產集中不斷加強,失業問題更為嚴重,勞動力向非正規就業流動。90年代,非正規部門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61%[5]。改革使收入分配不公問題更加嚴重。少數人從私有化中大發橫財,社會弱勢群體卻很少受益。90年代初,拉美貧困人口高達1.4億,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40%[6]。開放市場使得本國民族企業面臨巨大風險,高保護環境下成立的國內企業破產現象頻發,農業生產也受到打擊[7]。不成熟的金融自由化增加了金融風險。外資以短期投資為主,同時政府未能有效監管金融部門,導致金融機構從事高風險業務、將貸款發放給“關系戶”等現象普遍存在。
相較于后發國家,拉美較早迎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但是拉丁美洲的現代化進程卻落后于中國。從16世紀起,拉美被嵌入國際分工體系。1870年至今,在現代化道路上,拉美國家的變革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獨立之初,根據西方古典政治經濟學,執行初級產品出口戰略。大危機后,被迫轉向以結構主義為指導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債務危機爆發后,再次接受西方理論,全面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每次變革都是在內外因素的逼迫下不得不轉向,形成了鐘擺式的發展模式,“比歐洲國家更頻繁、更劇烈地變換自己的資本主義版本”[8]。作為歐洲中心的外圍,拉美國家并未依據資源稟賦、發展情況、現實訴求制定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改變經濟畸形發展的狀況,發展模式更多的是對于歐美現代化亦步亦趨的模仿,“缺乏從自身實際出發建設符合經濟社會轉型要求的決策”[9]。拉美的發展是一種依附性發展,根據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需要不斷被重新定向。在經濟發展上高度依賴歐美的資金、技術,經濟結構單一,受制于歐美經濟政策和市場需求;在政治上,拉美強烈地受到歐美,尤其是美國的影響,美國干預拉美國家內政,支持親美政權上臺,拉美國家的主權與獨立性受到了嚴重削弱,這種獨立自主能力的缺失進一步加深了拉丁美洲依附式、鐘擺式的經濟發展。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意蘊
近代以來,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現代化發展舉步維艱。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實現了國家高度政治統一和社會穩定,中國現代化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949到1956年中國效仿蘇聯工業化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中共八大宣布中國已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隨著蘇聯工業化模式弊端逐漸暴露,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心走自己的路,提出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要“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工農業同時并舉”[10],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但是這一有益探索未能持續下去。這一階段現代化的推動力量主要是國家行政,經濟運作依賴于國家權力。為了使社會活力充分釋放,使現代化進程加速前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勢必須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逐步進行深刻而有序的改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總體方針,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的轉型之路。改革開放是根據中國國情走的一條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道路,而非對西方現代化的模仿移植。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1]3與同時代拉美現代化轉型相比,中國的改革開放具有以下特點。
改革開放是堅持國家獨立自主的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理論表達和實踐選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使人民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8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探索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提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1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將獨立自主視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2]30
改革開放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祉的現代化。拉美新自由主義改革維護少數精英利益,兩極分化極端嚴重。中國式現代化必定要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這既是社會主義本質所在,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心系人民的情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生產力,調節生產關系,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堅持踐行為人民服務,領導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體人民”成為高頻詞匯,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22,27
改革開放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充分發揮各社會力量的現代化。拉美的現代化經驗證明,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實現趕超發展的首要條件。改革開放越是推進深入,越要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通過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有效化解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鄧小平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的”[11]208“中央要有權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的進行”[11]277。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長期復雜的偉大事業,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力量,形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的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
改革開放是循序漸進的現代化。從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從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試點開放沿海經濟特區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泛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既大膽發展,又穩步前進,既求新求變,又傳承延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12]67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更要秉持循序漸進、馳而不息、篤行致遠的精神,與中國具體國情民情相適應,自下而上地摸著石頭過河和自上而下地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
四、結束語
20世紀80年代,中國和拉美的現代化建設陷入僵局,時代呼喚著改革,呼喚著現代化模式的轉型。在經濟建設上,拉美高度依賴歐美,從未突破邊緣依附地位。反觀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相統一的原則,推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根本立足于國內發展,并將其與國際循環相結合,構建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穩定發展。在政治建設上,拉美接受新自由主義理論,否定國家的宏觀調控,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嚴重缺位,現代化發展艱難;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重振近代以來孱弱的國家能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在文化建設上,拉美長期受歐美國家的文化殖民與滲透,本土文化式微,民族文化斷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注重發揚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平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破西方文化對現代化理論的絕對闡釋。
拉美改革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又一次實驗,美國通過經濟和政治霸權強迫拉美接受了以私有化、自由化為核心的改革。拉美現代化的停滯、倒退無疑宣告著西方現代化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模板與唯一范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國的發展實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借鑒西方現代化模式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成功超越,回答了發展中國家如何開啟和推進現代化的現實問題,開辟了當今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愛德華·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M].上海:三聯書店,2003:10.
[3]謝立中,孫立平.二十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文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818.
[4]費爾南·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3卷[M].上海:三聯書店,2002:483.
[5]張勇.拉美非正規就業及其應對政策[J].拉丁美洲研究,2009(6):36-42,80.
[6]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64.
[7]蘇振興.拉美國家現代化進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57.
[8]胡蓮娜·馬丁內斯,馬克辛·莫利紐克斯,迭戈·桑切斯—安科切亞.拉美的資本主義:轉型期的經濟和社會政策[J].拉丁美洲研究,2010(5):73-78.
[9]費爾南多·法伊恩茲爾伯,王爵鸞.拉丁美洲的工業化:從“黑箱”到“空箱”[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0(1):31-38.
[1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1.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