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國際生態話語分析模式探討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研究結果表明:(1)在參與者中,社會性參與者占比較高;在及物性過程中,動作過程與關系過程占比較高,呈現了中國在經濟、文化、生態方面開放、包容、負責任的國家形象;(2)通過“施事(社會性參與者)+動作過程+受事(社會性參與者)”語義配置結構的擬人化表達和動作過程時態的多樣化呈現出中國主動作為、促進合作的大國意識。
關鍵詞:國際生態話語分析;演講;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H315;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6-0047-04
On China’s National Image Building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ational Leader’s Speeches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President Xi Jinping’s keynote speech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thir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1)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e proportion of social participant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among the transitivity processes, the proportion of action processes and relational processes is relatively high, presenting an open, inclusive and responsible China’s national image in term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ecology; (2) China’ s great power consciousness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s reflected by the use of personification through semantic structure of “agent (social participant) + action process + object (social participant)” and the use of diversified tenses in action processe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peech; national image
國家形象是國際社會對某一特定國家的總體感知、評價與情感,它的具體內容在主體與客體的共同建構中穩定、變化和更新[1]。國家形象對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發展和安全、增強綜合國力和競爭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在新媒體時代下,國家形象通過大眾媒體呈現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信息或重大新聞事件、外交事件來塑造和傳播。然而,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的認識一直存在落差,缺乏真實性,嚴重阻礙了國際對中國形象的正確認知。基于此,國內學者主張通過“他塑”格局向更具自主性的國家形象“自塑”轉變,掌握媒體主動權,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國家形象[3],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講述、傳播中國故事。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9月提出的合作倡議,旨在積極發展與合作伙伴的經濟合作關系,促進共同發展,構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既是合作發展機制,也是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能夠改善國際對中國的錯誤認知和消極感知,對提升中國國家形象有積極的作用[4]。2023年10月18日,作為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主旨演講[5],這一演講所呈現的不僅僅是個人形象,更代表著政府和國家形象,對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有一定的意義,因此本研究以該主旨演講為例,基于及物性視角下的國際生態話語分析框架,探討國家領導人演講中呈現的中國國家形象及構建方式。
一、國際生態話語分析
(一)理論基礎
自Haugen提出“語言生態”的概念以來,許多學者將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生態語言學開始逐漸成形[6]。Hailiday關注到語言在環境中發揮的作用,后來這種理念逐漸形成了新的研究路徑,學者們稱之為“韓禮德模式”,強調從話語出發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7]。Stibbe將話語分為有益性話語、模糊性話語和破壞性話語,為判斷話語中的生態傾向提供了基礎[8]。隨著生態語言學視角下話語分析研究的發展,研究話題也不斷拓展,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的話題拓展到人與社會環境的話題。在人與社會環境的話題上,國內學者何偉、魏榕就國際關系研究提出了國際生態話語的概念,并基于“和而不同,互愛互利”的生態哲學觀,構建了基于國際話語特點的及物性分析模式[9]。在該模式中,參與者被劃分為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生命體參與者中包括人類生命體參與者和非人類生命體參與者;非生命體參與者中包括物理性參與者和社會性參與者。
在國際生態話語及物性過程中,動作過程主要描述參與者的動作性活動,心理過程通過情感等內在心理行為來表達某種態度、認知或看法;關系過程通過賦予參與者屬性,呈現或建立參與者之間的國際關系;行為過程表征相關參與者無意識地表現出來的生理性活動;交流過程表征參與者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存在過程表征不同的參與者的存在狀態。結合Stibbe對話語生態特征的分類,這些過程又被劃分為有益性過程、中性過程和破壞性過程[8]。
(二)研究現狀
關于國際生態話語分析的實踐研究成果尚不豐富。基于何偉、魏榕的及物性國際生態話語分析框架,對中國外交發言與主流媒體《中國日報》報道的研究表明語料中呈現出了正面的中國國家形象[10-11];在國際生態視角下,中國能源白皮書呈現出中國具有比較強烈的生態意識[12]。這些研究都側重于國家形象的呈現,而較少關注構建方式;魏榕探討了大學英語教育語篇中通過生態因子參與者與生態化過程形成的及物性語義配置結構所呈現的中國形象語義連續體,對通過豐富語義配置結構的方法來構建中國國家形象有一定的意義[1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國家領導人的主旨演講來探討其中呈現的國家形象及構建方式。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于知網收錄的英文版演講。處理好文本后使用語言學語料庫工具UAM Corpus Tool 3.0對語料的參與者因子和過程類型進行人工標注。通過文本與數據分析,主要研究:
演講中的國際生態話語參與者和過程有什么樣的分布及生態特征?
演講構建了怎樣的中國國家形象,又是怎樣構建的?
三、話語分析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共有2 332個單詞,其中共有173個及物性過程且都為生態有益性過程[5]。
(一)國際生態話語參與者特征
在國際參與者中,非生命體參與者較多,占到所有參與者的86.75%,其中出現最多的是社會性參與者China和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生命體參與者出現較少,占到所有參與者的13.25%,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we”,指前來參加論壇的各國國家領導人。
例1: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has extended from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o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5]
例2:China has become a main trading partner of more than 140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and a primary source of investment for more countries.[5]
例3:We have learned that win-win cooperation is the sure way to success in launching major initiatives that benefit all.[5]
在例1中,句中描述了非生命體參與者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在空間上的拓展,呈現了“一帶一路”的發展現狀,反映出這一項目的良好發展態勢,對于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加深國家合作有積極的意義。例2強調了在“一帶一路”項目中非生命體China在國際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樹立中國積極主動作為的正面形象。在例3中,以生命體參與者“We”來指代參加論壇的各國領導人,不僅體現出國家領導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更傳遞出其背后所代表的國家之間的和諧關系。語篇通過使用大量社會參與者因子,傳遞出“一帶一路”項目對于國際生態關系以及樹立正面中國形象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特征
在整個語篇中,動作過程出現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過程的71.68%;其次是關系過程,占到所有過程的17.34%;心理過程、交流過程和存在過程出現的較少,沒有涉及行為過程。因此,本研究主要討論動作過程和關系過程。
1.動作過程
例4:The BRI aims to enhance policy,infrastructure,trade,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5]
例5:—all these flourishing activities have composed a symphony of friendship.[5]
例6:China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cooperation in areas such as green infrastructure,green energy and green transportation.[5]
例7:We should all treat each other as friends and partners,respect and support each other,and help each other succeed.[5]
在例4中,the BRI為施事,aims to為動作過程,表征通過加強政策、基礎設施、貿易、金融和人際互通,“一帶一路”旨在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為全球發展創造新的機遇,為國際經濟合作提供新平臺,這體現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國,中國在促進國際經濟交流、促進國際經濟的良好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例5中,all these flourishing activities為施事,在語境中指包括政府組織以及民間智庫、民間媒體、青少年組織等各種非官方組織發起的多種文化交流互鑒活動,have composed為動作過程,表征各國通過文化交流能夠建立和諧的國際關系。在例6中,China為施事,will continue為動作過程,表征中國將為綠色發展合作繼續做出努力。當今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的三大環境問題,中國主動積極開展綠色合作,攜手世界各國共建美麗地球家園,這體現出中國在環境保護上的責任感與合作意識,有利于國際生態和諧發展。在例7中,we為施事,指代各國領導人,更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和政府,should all treat,respect,support為動作過程,表征作為國際社會中的因子,各國家因子之間應該互幫互助,建立友好和諧的國際氛圍。
2.關系過程
例8:The Silk Road spirit of peace and cooperation,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strength for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5]
例9:The humankind i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5]
在例8中,語篇將絲綢之路的合作、開放、共享、包容、互學、互利精神標記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精神源泉,這體現出中國對于古絲綢之路精神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有利于展示和傳播正面的中國文化形象。在例9中,語篇將人類標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將自己視為國際世界中的一部分,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其他國家和諧共存。
(三)中國國家形象及構建方式
經過分析發現,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5]呈現出中國與其他國家展開積極的經濟、文化、生態合作并加深合作的強烈意識,傳遞出正面的中國形象。在經濟方面,演講中提到“一帶一路”項目帶來的經濟成果,并提出要繼續加強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在文化上,演講中提出要加強國家政府之間與民間組織之間的文化互鑒、交流,弘揚中國絲綢之路合作、開放、共享、包容、互學、互利的精神;在生態上,演講中提出要繼續加強國家間的綠色發展合作;演講中還提到在重大應急事件中,中國主動幫助其他國家解決應急資源短缺問題,主動開展合作,承擔起了大國應有的責任,呈現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在構建方式上,整個語篇的語義配置結構基本為“施事(社會性參與者)+動作過程+受事(社會性參與者)”,其中涉及對國際社會性參與者中國以及“一帶一路”的擬人化表述和動作過程在時態上的多樣化表現。通過對中國這一主體擬人化的表述,如China will work with its BRI partner countries.(社會性參與者+動作過程+社會性參與者)、China is opening its door.(社會性參與者+動作過程+社會性參與者)等體現出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的主動性、負責任意識和積極開放的態度;對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的擬人化表達,如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has progressed.(社會性參與者+動作過程)、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was proposed by China.(社會性參與者+動作過程+社會性參與者)等突出了事實,體現出語篇中對“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視和肯定。且在動作過程中,動詞的時態多樣,其中以現在完成時和一般將來時出現的頻率較高;語篇通過這些不同時態形式的動作過程,既描述了“一帶一路”項目以往的成果、現狀,又描述了“一帶一路”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在時空上傳遞出中國以及“一帶一路”項目對國際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發揮出的重要作用。
四、結束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習近平主席在海內外發表的演講兼具民族性、國際性、故事性,對于塑造中國國家形象有重要作用。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能夠有效地展示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本研究經過對該演講的國際生態話語分析,發現語料通過語義配置結構的擬人化表達以及過程時態的豐富性,呈現出真實、開放、包容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邢麗菊,趙婧.國際話語權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挑戰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21(3):111-126,128.
[2]王晨.抓住難得歷史機遇" 塑造良好國家形象[N].人民日報,2010-06-01(7).
[3]鐘一瑋.從“他塑”到“自塑”:“他者”語境下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突圍[J].新聞研究導刊,2023(18):31-34.
[4]王金波.“一帶一路”能否提升中國國家形象[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2(2):4-31,155-156.
[5]習近平.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英文)[J].重慶與世界,2023(10):1-4.
[6]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essays by einar huage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352-339.
[7]HALLIDAY M A K.New Ways of meaning: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0(6):7-36.
[8]STIBBE A.Ecolinguistics:language,ecology,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London:Routledge,2015:127-144.
[9]何偉,魏榕.國際生態話語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構建[J].現代外語,2017(5):597-607,729.
[10]李凌晨,劉景霞.《中國日報》有關中國援助他國抗疫報道的國際生態話語分析[J].今古文創,2020(18):95-96.
[11]張丹彤,韓丙軒.中國外交發言的國際生態話語分析:以王毅外長在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上的演講為例[J].西部學刊,2021(14):42-44.
[12]趙秀鳳,劉暢.國際生態話語視角下中英能源白皮書話語對比研究: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7-25.
[13]魏榕.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形象的國際生態話語分析[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23(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