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成為上好“大思政課”的關鍵,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在“大思政課”中仍存在主體意識不強的問題。對此,高職院校可以從繼續加強思政課主陣地的引導作用、抓好學生的社會實踐、利用好課程思政的平臺、發揮學生黨員干部社團的引領作用幾方面入手,達到學生在“大思政課”中主體意識提升的效果。這將有助于學生自覺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大思政課”;主體意識提升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6-0085-04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nhanc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awareness has become the key to a good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problem of weak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In this regar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main plat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cus on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make good use of the plat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and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ssoci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consciously internalize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第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方案中指明,“大思政課”建設包括思政課建設、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全面推進[2]。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就成為了上好“大思政課”的關鍵。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參與到“大思政課”中的主體意識不強這一情況,各學校應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高職院校的學情、校情積極實踐,努力探索學生在“大思政課”中主體意識提升的有效路徑,在筑牢思想政治課程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的同時,不斷強化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和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參與到大思政課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一、核心概念分析
“大思政課”是指將思政的“小課堂”與社會的“大課堂”融合育人,不僅僅局限于狹小的思政課堂內,更應當將其育人的范圍擴大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及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因此“大思政課”不僅是育人的理念,更是育人的方法和原則[3]。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亦稱“自覺能動性”,主體意識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于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基于這一原理,學生在“大思政課”中的主體意識是指,在“大思政課”視角下,學生能夠自覺發揮主觀意識和投身實踐活動,激發學習思政內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實踐活動,真正實現思政理念入腦入心[4]。
二、高職院校提升“大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職學校提升“大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必要性
在“大思政課”的概念出現之前,高職院校往往把思政課堂教學作為提升學生主體意識的陣地。實踐證明這對于提升學生主體意識所起的作用遠遠不夠。通過調查發現: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升學生主體意識能力不足、課堂中強調教師主導而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動力不足、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完善;在專業課教學中,思政教學元素不能很好地融入專業課,造成課程思政效果不佳;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干部和社團的思想引領作用。基于調查,當前高職院校提升學生在“大思政課”中的主體意識非常必要,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職學校提升“大思政課”中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可行性
當我們把思政課堂和課程思政、社會實踐、學生社團活動納入“大思政課”體系全盤考慮時,就能發現雖然它們在其知識傳遞和能力培養方面各有所長,但是在立德樹人的任務與目標、方向與功能、價值引領上是一致的,因此完全可以作為提升學生主體意識的路徑加以實踐探索。
三、高職院校學生在“大思政課”中主體意識提升的路徑
(一)繼續加強思政課主陣地的引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5],在“大思政課”中居于中心位置,是“大思政課”的內核[6]。因而,思政課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是重中之重,要不斷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育人效果。
1.培養教師掌握教材、深耕教材的能力。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只有將教師的教材組織能力提升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目前部分教師仍存在“唯教材”和“輕教材”的問題。“唯教材”是將教材作為唯一素材,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傾向;“輕教材”是部分教師根據自身喜好和專長任意剪裁教材內容。長此以往,勢必使學生難以發揮其學習思政課的主體意識,認為內容枯燥難懂,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要始終堅持尊重教材與創新教材相統一、正確處理依據教材內容和拓展教材內容的關系,提升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
(1)要自覺尊重教材、依據教材。新版統編思政課教材集中體現了時代要求和國家意志,是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經過了多輪教學實踐的驗證,其科學性、系統性與邏輯性是毋庸置疑的。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自覺尊重教材,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學情去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等,不能脫離教材“另起爐灶”。
(2)要重構教材、用活教材。新版統編教材是面向全國的,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具體的校情、教情、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增刪、重組,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特點不斷調整教學難易程度,使之更有利于教學,更便于學生理解、把握和運用。
(3)要創新教材、深耕教材。教材修訂、內容更新與實踐展開、理論發展無法實時同步,從理論產生到教材編寫再到出版發行,兩者之間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差”。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根據理論以及形勢政策變化相應地更新教材內容,進行二次創新。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做到“國事、家事、事事關心”,不斷更新時事熱點內容、不斷更新最新理論成果,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提升政治素養。
2.優化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中,更應當擴展其范圍,圍繞課程內容,將其拓展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三環”聯動,持續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1)第一環——課前環節,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前布置,完成對課程內容的了解。高職學生普遍基礎較差,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有理論深度,如不進行課前思考,將很難理解理論內容。可以運用學習通等軟件布置課前預習,針對課程內容形成問題鏈,使學生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理解內容的核心,從而在課堂中緊跟教師教學步伐,深刻理解理論中心。
另外,課前環節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經典品讀。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情特點,可以將“經典”的范圍進行擴展,這里的“經典”可以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理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經典中國故事、經典作品等。具體操作模式為:第一步,教師在課前積極引導,根據不同科目特點以及具體教材內容布置相關任務,學生自由組合組成3—5人小組,選舉出組長負責品讀,著重從背景、內容、意義三方面進行經典品讀,并制作成PPT或者思政微視頻。小組中的成員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自由分配講稿、朗讀、后期視頻制作等任務,激發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第二步,在課上由組長進行五分鐘左右的展示匯報或播放思政微視頻展示。第三步,教師充分利用平時成績,制定評分規則,對小組的匯報展示進行平時成績評價并總結點評,激勵學生行動起來,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2)第二環節——課中環節。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可以將上述經典品讀法延續到課中環節,由教師根據品讀匯報分析某個理論產生的背景、具體內容、歷史意義,對難點內容答疑解惑,解開思想癥結,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整體框架結構。除此之外,可以運用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課體驗式教學;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思政課啟發式教學;立足學生實際需求,開展思政課探究式教學;以內容為線索開展故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將教師的“一言堂”轉變為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將思政課變為學生喜愛的、接地氣的課程,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參與率,在課堂教學中提升辯證思維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新教學手段,激發課堂的活力。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增強課堂互動。在學習通等軟件中通過簽到、討論、點贊、競答、調查問卷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將線上線下互動相結合。靈活運用圖片、動漫、視頻、沙畫、歌曲等教學資料,讓抽象的知識更直觀更形象,激發學習興趣,活躍思維,獲得情感共鳴。
(3)第三環節——課后環節。課后可以通過學習通等線上軟件,布置調研報告,內容可以是調查家鄉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脫貧攻堅的成果等;或者延續經典品讀寫品讀心得感受,并將優秀作業予以評分公布,提升認同感。
總之,通過“三環”聯動,促進思政課課堂模式不斷創新,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讓學生在思政課中行動起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抓好社會實踐活動
1.教師重新認識自身的定位。教師在社會實踐中不應是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的主導者,而應成為引導者。根據高職學生喜歡創新、拼搏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積極設計實踐方案、自行編寫講解稿,鼓勵學生以演講者、表演者等身份參與其中,提升其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轉變自身觀念,以時代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實踐活動的興趣,逐步提升自主學習動力。
2.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針對現實中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夠完善的問題,不斷拓展實踐活動內容。例如,與當地的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簽訂長期實踐活動教育基地協議,定期開展現場參觀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牢牢把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價值,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新中國的來之不易,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堅定“四個自信”。同時,在實踐教學中感受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新時代新理念帶給祖國日新月異的歷史變遷,深入農村田間、深入科研院所、深入工廠車間,讓學生在實景實地中,感受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此時的“大思政課”真正實現了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融合,思政課成為學生真正喜愛的、愿意深究的課程,引導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光和熱,成為新時代有擔當、有責任的好青年。
(三)利用好課程思政平臺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綱要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7]因此,利用好課程思政平臺將進一步激發學生在“大思政課”中的主體意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政課的“單打獨斗”,而是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1.根據專業特點設計課程思政內容。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專業設置較少,在高職院校中協同育人可以根據高職院校不同的專業采用不同的育人方式,避免“大鍋飯”,更好地實現協同育人。例如,高職院校中文科類專業要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貫穿始終,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理科類專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等。
2.選拔“思政小助教”。實踐中,可以在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中以“自愿+選拔”的方式選出一到兩名“思政小助教”,在專職思政教師的指導下,和專業課老師一起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知識模塊的整合,以期從專業課程入手,更好地提升學生的主動性,以彌補思政課課時有限的問題,讓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合。同時教師鼓勵、幫助“思政小助教”講思政課,可以從自身專業內容出發,設計融入的切入點,從主題的設計到講解的思路,再到語言的表達,這是提升學生主體意識的過程,也是一次從‘要我聽’到‘我要講’的角色轉換的過程。
(四)發揮學生黨員、干部、社團的引領作用
1.發揮學生黨員、干部在“大思政課”中的引領作用。在大思政課的建設中需要學生示范帶頭人,學生黨員、班團干部在發揮主體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實踐中應當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定期由輔導員、思政教師聯合組成一支隊伍,定期進行談話、培訓,提升在“大思政”課中的引領作用,為青年學生樹立積極的榜樣。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打造短小卻精準的思政品牌。組織學生干部、黨員推出“我與思政課”等教學專欄、制作“知識問答”專題板塊、述說紅色經典故事等這些互動性強的大思政課教學,將大大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
2.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大思政課”中的作用。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打造精品社團,鼓勵社團活動以思政為切入點,舉辦“思政我來說”思政展示活動。運用舞臺情景劇、唱紅歌、翻拍紅色經典影視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政活動,鼓勵青年學生發揮特長,自編自導自演,從形式上、內容上多角度展示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甘為祖國奉獻青春的豪情。
四、結束語
“大思政課”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必須貫通多方面因素,持之以恒才能夠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在“大思政課”中主體意識的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既需要繼續加強思政課主陣地的引導作用,還需要抓好學生的社會實踐;既要利用好課程思政的平臺,又要發揮學生黨員、干部、社團的引領作用,形成多方面育人的合力,最終提升高職院校“大思政課”育人的實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3).
[2]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22-07-05)[2023-04-0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徐麗凱.善用“大思政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陜西教育(高教),2023(3):19-21.
[4]萬成.以人為本:“大思政課”理念的人學省思[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4-115.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新長征(黨建版),2021(3):4-13.
[6]沈壯海.把準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點[J].人民教育,2022(18):6-10.
[7]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20-06-05)[2023-09-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