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審題指導
作家曹文軒在《前方》一文中說:“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人的悲劇性實質……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當我們審讀“人在異鄉”這個題目的時候,不論是準備著手寫記敘文還是論述文,都要思考三個問題:“人為什么會身處異鄉?”“人在異鄉處境如何?”“回不去故鄉該怎么辦?”
人為什么會身處異鄉?在古時,離鄉也許是為了投考功名、尋親訪友,也許是因為戰亂顛沛、為官遷任;在當下,更多的是因為異地求學、外出打工……一方面,遠行讓人在闖蕩世界中獲得生命的新知和快樂,感受世界的開闊和廣大。幾千年來,多少文人始終懷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出發—歸來—再出發。另一方面,被迫離鄉的無奈,又時刻侵蝕著人們脆弱的身心,“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翁,始終無法回答那句“客從何處來”的笑問。離開,也許有未知和新鮮,或者有無奈和顛沛,然而,人總是免不了離鄉。
人在異鄉處境如何?材料中的三句詩,讓我們感受到身處異鄉的幾重無奈。“可憐今夜月,獨照異鄉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免不了心生孤寂,感到孤獨。“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親朋無依,萍漂無根,滯留免不了思鄉情切,牽掛妻小。“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當初為博取功名,遠渡桑乾河,他鄉變故鄉,只剩對故土之事的懷戀。所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人在他鄉的愁緒是避不開的傷。“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回不去的故鄉是解不了的痛。異鄉人的尷尬處境,永遠是融不進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
回不去故鄉該怎么辦?材料中“自解、自處、自安”六字,給出了一個方向。翻看文學作品里那些身處異鄉的文人雅客,滯留青島的作家老舍在《想北平》中抒寫了對北平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戀,在回憶中尋找溫暖和慰藉,以解鄉思。作家韓少功旅居巴黎的時候,在現代都市的流光溢彩里,深刻思考故土與人在情感上的聯系,由此探尋故鄉給予異鄉人的血脈力量,真正懂得了“游子悲故鄉”的情懷。雖身不由己,但故鄉是異地之人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也是他鄉之愁的一味解藥。
作家劉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證據》一文中,告訴所有失落了故土的遠行人,如何去找尋生命的證據,安放精神的家園。葉圣陶的《藕與莼菜》、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都告訴我們食物是異鄉客聊以自慰的良方。東坡居士一生坎坷漂泊,在晚年的一首《自題金山畫像》中,卻以“黃州惠州儋州”歸納總結自己一生的“功業”,可謂真正做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山中明月,石澗清泉,遇之得之,不問何處,且賞且安,更是睿智的自處之法。
“異鄉”既是一個作文題,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人生命題。同學們既可以從自己的生活體驗里思辨,也可以從賢者前輩的人生感悟里尋找破題的靈感。唯有如此,才能不論是寫記敘文還是論述文,都能寫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