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或在身邊,或在旅途中,或在書中……自然界的萬物和我們相遇、相伴、共生。
《與自然共生》雜志編輯部向你約稿,請以“與 的相處之道”為題,談談你與自然相處的美妙時刻、體悟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寫成詩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審題指導
在以往的高考作文中,關于“人與自然”主題的考查多側重于引導考生關注自然,闡發對自然生活的感悟,如2015年廣東卷“感知自然”、2010年江蘇卷“綠色生活”、2008年重慶卷“在自然中生活”。如今,“生態文明”被頻頻提及,已成為社會共識,如何貫徹共生理念,聯系生態與時代發展成為考查要點,如2018年北京卷:“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優美生態環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期盼。請你展開想象,以‘綠水青山圖’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生動地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不過這里明確要求寫記敘文,加上切入點相對更大,因此與此次作文題有差別。
本次作文寫作時,首先可結合歷史了解背景,讓自己的切入點更有針對性。題中第一句話來自《荀子·天論》,意思是“萬物各自得到調和而生長,各自得到滋養而成熟”。在自然面前顯得格外渺小的人類,對自然更應該保持一顆敬畏和謙卑之心,與大自然保持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不過,從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到機器時代,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越來越深入。從“敬畏天地”到“人定勝天”,自然在人類的眼中,逐漸從神靈變成了工具。二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文明,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人類對自然的索取亦空前增長,人們逐漸忘記:自然并不是一個死物,自然的生命與人類社會的生命緊密勾連在一起。
那么,我們與自然界萬物要秉持怎樣的相處之道呢?這里當然要結合自己所選的“物”具體展開。如果寫動植物中的一種,無論是鳥獸蟲魚,還是梅蘭松菊,都要體現“共生”的特點,即指人和他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由此看來,如所填的內容為“風云雷電”“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或客體,寫“共生”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即使勉為其難地寫,也會有一種“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尷尬。當然,如另辟蹊徑,或許也可創新,如寫月,結合登月計劃等,也可以契合“共生”這一要點。
選好了對象后,就要注意對“共生”關系進行清晰深入的闡述。
我們有過依托的關系。尚在蒙昧之時,生命極易受摧折,或許是幼犢依戀母體,或如弱者渴求庇護,人類自發地崇拜自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一如圖騰信仰、巫醫術數。在彼時人的眼中,依托自然的意愿,生命得以延續,文明得以發祥。
我們有過親近的關系。走過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時代,人類不再日夜掙扎于生死兩端,僅僅憑依自然的“意愿”繁衍生息。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人類得以重新認識世界,以“我”的視角領略自然之美。
我們有過敬畏的關系。工業文明發展后,超前的生產力和對物質資源的渴求,使人們加大了對自然利用、索取的強度。自我意識膨脹后,人類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躍躍欲試,不憚于挑戰自然的權威地位,宣揚人類中心主義。
在此基礎上,這個時代的我們提出了“共生”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當我們每一個人懷著熱切的愛去親近自然、觸碰自然時,自然也會溫柔以待。換句話說,我予世界溫柔,它會敬我以歌。因為生命孕育于自然,也歸依于自然。作為眾多生靈之一,人于自然天地間繁衍,文明也因自然萬物而發祥。我們人類需要在傳承中反思,在反思中走向未來。
本題寫作時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解構思路:一種是探討剖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剖析對自然的態度變化,強調和諧共生、共同發展;另一種則將“共生”的觀念與時代現實、發展趨勢相結合,從個人、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層面展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