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胡適曾說,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但也有人說,一味地忍讓,你就要受制于人,何談自由?
對此,你有什么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寫成詩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在高考中常見的關系思辨類命題作文題。要求考生緊扣“寬容(容忍)”與“自由”之間的關系,對兩種觀點進行辯證分析說理。重在引導考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立德”以“樹人”。
在審題過程中,考生首先要抓住“寬容”與“自由”這兩個關鍵詞,其次要注意胡適與另一方相對立的觀點。
審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胡適“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的真正內涵,同時要理解“一味地忍讓,你就要受制于人,何談自由”與胡適觀點的區別。
胡適的觀點主要針對的是人的思想(想法),強調我們要對他人的思想言論等持寬容的態度,如此才能讓他人有表達自己思想的自由,同時也讓自己有表達思想的自由,即我們常說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曾對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話“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提出異議,胡適認為這是非常武斷的、很不容忍的態度。他認為,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至少我們應該戒約自己絕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而“一味地忍讓,你就要受制于人,何談自由”這一觀點,則主要指行為上而非思想上的忍讓、受制與不自由。行為層面的忍讓與自由是有邊界的,別人如果在行為上侵犯了你,你大可不必忍氣吞聲、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要用法律武器捍衛你的權利與自由。
有很多看似對立的觀點,它們大多關乎不同層面,我們不能在同一層面簡單粗暴地認為“此是而彼非”,這是考生在進行辨析時需特別注意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把辯證簡單地理解為各有對錯的“一分為二”,比如這道題,不少考生的觀點是我們要倡導“適度的寬容”,這其實并不是辯證,而是一種折中主義。
如果考生不能正確理解“寬容”,表達出“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我們不要寬容,而要復仇(抗爭、亮劍)”之類的觀點,則其觀點很可能是錯誤的,甚至可能忽略了法律這一武器,是危險的。
另外,因為這是一道關系型命題,如果脫離了“自由”談“寬容”,或者只談“自由”不談“寬容”,均屬于偏離題意,很可能會導致不及格。還有,考生需注意材料下面的一句話“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這實際上已經規定了命題的議論性文體,如果考生寫的是敘事性文體,也可能會導致不及格。
綜上所述,本次命題的最佳立意應該是論證胡適的觀點“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要詳細分析這一觀點的成因,重在追問“為什么”。當然,這一觀點闡述的是“什么意思”,也需要考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