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格涅夫曾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由此一窺,自由是濫觴于相互寬容的,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各放異彩的繁華盛景亦得益于此。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與針鋒相對的辯駁論戰,才產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瑰寶。因此,我們無論何時都應秉持寬容的美德,以使我們最終抵達自由之境。
但也不乏這樣的觀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一味地忍讓、一味地包容錯誤的觀點,只會助長錯誤者的氣焰,讓社會充斥歪理邪說。”這類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可當你在“忍讓”錯誤觀點時,“我絕對正確”的觀念早已樹立。“寬容”與“忍讓”不應畫上等號,前者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不執念于自己的觀點,愿意傾聽他人的觀點,讓雙方都能自由表達。而后者卻先入為主,認為自身正確、對方錯誤,相互攻訐,如此,有何自由可言?
羅翔曾說:“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自豪感……因為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事實的確如此,在科學史上不乏“絕對真理”被修正甚至被推翻之事,而這才讓科學得以邁入自由王國。因此,如胡適所說:“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所謂“歪理邪說”自然也不成立。魏格納的板塊運動學說在提出之時曾飽受譏諷,被列為教材中論證“科學定理如何牽強附會”的典型例子,可現在的研究結論已為他正名。對于不同的觀點,應持保留意見,而不應急于口誅筆伐。予人自由,也予己自由。
有人說,在如今開放包容的社會,還有自大之徒肆意指責他人觀點,所作所為如同中世紀的教廷!殊不知,正如劇作家博馬舍所言:“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包容開放的社會,不僅應容納提出觀點者,更應容納辯駁觀點者。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不只是提出觀點,也要能質疑觀點。如果觀點提出后不能被質疑,這才是荒謬絕倫的。古今中外的數學成就大多由質疑得來,如“理發師悖論”引發數學危機,在危機解決后提出了偉大的“數集”概念。可見,自由王國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寬容。
但寬容并不意味著面對他人觀點保持沉默,而是鼓勵人們勇于質疑。因此,寬容吧!寬容于每個人都擁有提出觀點的權利,也寬容于每個人都擁有質疑的權利。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秉持寬容的美德,如此,方能讓彼此自由呼吸,終抵自由之境!
指導老師:鐘峰華
■ 教師點評
文章開篇引用屠格涅夫的話,得出“自由濫觴于相互寬容”的觀點,進而提出文章核心觀點“應秉持寬容的美德,以使我們最終抵達自由之境”。然后,作者界定概念并討論“忍讓”與“寬容”的區別,使得文章的邏輯性得以彰顯。接著,作者從科學史的角度論證寬容能推動科學進步并抵達自由王國,進而主張要寬容不同觀點,不要忙于口誅筆伐,以“予人自由,也予己自由”。隨后,作者結合當今開放包容的社會,提出我們應該容納提出觀點者,更應容納辯駁觀點者,并舉例說明“數集”概念的提出正是源于寬容。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人們要勇于質疑,并且秉持寬容的美德,如此才能讓彼此抵達自由之境。
對“寬容”與“自由”的討論的確不太容易,但本文作者能較好地辨析二者的不同,并分析它們的區別,用較為嚴密的邏輯抽絲剝繭,鞭辟入里,難能可貴。此外,文章語言順暢,結構清晰,可見作者不錯的思維與表達功底。
■ 素材積累
名句類:
1.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2.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禮儀,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魯迅《死》
3. 我自己總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信神的,居然能有這雅量,能容忍我的無神論,能容忍我這個不信神不信靈魂不滅的人,能容忍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的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擲我,把我關在監獄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燒死。我在這個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我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對我的容忍態度是可愛的,是可以感激的。
——胡適《容忍與自由》
4. (要怎樣才能消滅仇恨?)只有比仇恨你的人更強大,強大到他們無法摧毀你,然后由你來原諒他們。
——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里夫·馬斯克
5. 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圣光下我看不清他們的臉,但是他們捅向我的刀,卻是那么的真實且殘忍。面對一樁樁慘案,他們不會內疚,不會反省,他們最多害怕自己被追究責任,默默注銷賬戶重新注冊,繼續高舉正義的大旗,等待下一次屠殺……
——網絡上一個被網暴者的留言
人物素材類:
為真理獻身的布魯諾
布魯諾長期流亡在外,思鄉心切。同時他也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學說帶回來,獻給自己的祖國。1592年初,布魯諾回到威尼斯講學,結果卻落入了教會的圈套,被捕入獄。教會控告他否認神學真理,反對《圣經》,把他視為頭等要犯,先后兩任紅衣主教都要處死他。但教會關押布魯諾的目的還是要迫使他低頭認罪,放棄自己的觀點,向教會懺悔,屈膝投降。羅馬教廷想摧毀這面旗幟,肅清他的影響,以此重振教會的聲威。秉性剛直、堅持真理的布魯諾不怕坐牢,不懼嚴刑拷打,拒不認罪。
在被施以重刑時,他從容回答:“我不應當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主張,沒有什么可放棄的,沒有根據要放棄什么,也不知道需要放棄什么。”在長達8年之久的監禁生活中,布魯諾受盡酷刑,歷盡非人的折磨和凌辱,但他并未動搖自己的信念,始終恪守自己的諾言,不放棄自己的學說和信念,不承認自己“有罪”。他曾說:“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摘自公眾號“良知天下”
《被活活燒死的科學家布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