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純真(1974~),女,漢族,福建石獅人,福建省石獅市鳳里街道第二中心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摘" 要:文章通過邏輯分析、查閱資料等方式探析支架式教學理念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融入策略。教學結果表明,支架式教學理念的融入能夠顯著提升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水平。因而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合理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如搭建問題支架以激活幼兒思維,搭建情境支架以實現知識遷移,搭建范例支架以發揮引導作用,搭建材料支架以實現自主探索,搭建游戲支架以增強情感體驗。充分發揮“支架”的作用,促進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有序與有效開展。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理念;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071-06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活動發揮著重要作用,活動質量不僅影響幼兒的數學水平,還影響幼兒即將進入小學后的適應能力。因此,很多幼兒教師重視數學教學活動并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一系列的教學結果表明,支架式教學理念具有適宜性、先進性等特征,可以助力幼兒園教師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基于此,文章就如何通過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打造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進行探討。
一、 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支架式教學建立在“最近發展區”理論之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分解學習任務,依據幼兒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搭建相應的框架,引導幼兒沿著這個既定的框架向上爬,逐步提升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是指教師以提升幼兒數學認知水平為目的,在判斷實際學情即幼兒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合理地搭建支架,給幼兒的探索、學習提供資源等形式的支撐,使幼兒一步步向上爬,達到更高的層次,獲得更高發展水平的過程。
二、 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支架的原則
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并非所有的工具都可以用來作“支架”。同時,教師也不能“隨意”地去搭建支架,而是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建構主義思想強調要讓學習者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建構知識體系。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支架,最終指向也是如此,為了讓幼兒借助“支架”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在活動中要堅持以幼兒為本位的原則,綜合考慮幼兒的認知規律、學習能力等,摒棄傳統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以“教師”或“教材”為中心的理念,搭建合適的“支架”并引導幼兒攀爬,變他們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可以完全放手,教師既要尊重幼兒主體性,也要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職責,發揮出主導作用。不僅要傳授幼兒知識,還要用合適的“支架”去引導和啟發幼兒,讓幼兒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深刻地理解并記住知識,學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差異性原則
幼兒年齡相仿,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特點大致相同。然而,每個幼兒都是有獨特成長經歷的個體,發展速度也是有快有慢,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支架,如果教師只考慮發展速度較快的幼兒,就會造成發展速度稍慢的幼兒跟不上腳步,但是如果教師一味地照顧發展速度偏慢的幼兒,就會讓發展速度較快的幼兒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因為感受不到挑戰性而逐漸喪失探究興趣。要想合理地搭建支架,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幼兒這個年紀普遍存在的認知規律、身心發展特點等,還要充分照顧到幼兒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當然,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這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支架時仔細觀察、靈活施教,拒絕活動的“一刀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豐富“支架”的層次性,讓數學活動具有多變性,有難有易,有簡單有復雜,給幼兒提供公平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舞臺。例如,在主題為“設計漂亮的項鏈”的活動中,教師先將準備好的大小不一、質地不一、顏色不一的小珠子分發給幼兒,讓他們觀察、觸摸,然后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制作項鏈。這樣的“支架”給幼兒提供了自主思考的平臺,他們依據自身的喜好并遵循一定的排列規律,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三)情境性原則
遵循情境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依據教學需求以及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環境,目的是幫助幼兒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因為幼兒年齡比較小,認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在思考問題時主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要遵循情境性原則,通過創設符合幼兒心境、認知規律的情境,調動他們的能動性,化難為易,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有趣,促使幼兒主動、自覺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并積極運用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去達到目的。例如,在主題“感知相鄰數”的活動中,教師提前給幼兒準備好各種頭飾,頭飾主要由數字構成,分別是1、2、3、4等,要求幼兒將這些頭飾戴上。接著,教師按照頭飾上數字由小到大的順序對幼兒的位置進行排列。通過這樣直觀、形象的情境,讓幼兒深刻地認識到相鄰數就是“相互挨著”的數,即自己與左邊或右邊的“鄰居”就是相鄰數。相較于抽象、枯燥的說教,情境化處理讓數學教學活動更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更容易讓幼兒理解和內化知識。
(四)靈活性原則
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支架,這個“支架”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數學活動開展的情況以及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隨時調整,以此發揮出有效的支撐作用。比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當教師發現預設的支架已經不能有效支撐幼兒完成學習任務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增加“支架”,引導幼兒向更高的層次攀爬。同樣,如果幼兒輕松掌握了數學活動的內容,教師應及時撤銷“支架”。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數學教學活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均可以調整支架內容與支架形式。嚴格意義上來說,教師需要立足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去搭建“支架”。然而,幼兒的發展水平是持續提升的,即隨著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幼兒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學習行為,不斷消化和吸收新的數學知識,他們的發展水平會達到“最近發展區”,這樣就會產生新的“最近發展區”。所以,幼兒的學習并非靜態的、不變的過程,而是變化的、動態的過程。同樣,教師搭建的“支架”也不可能固定不變,必須跟隨著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進行相應的調整。由于幼兒的學習由淺到深,所以教師選擇和搭建的“支架”也要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層層遞進,必要時可以將多個“支架”組合在一起使用。
(五)趣味性原則
幼兒園的幼兒年齡小,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且活潑好動,他們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更多時候是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習。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支架,教師要基于幼兒的學習特點、身心發展規律等去設計,利用興趣去引導幼兒,以此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使數學教學活動效果事半功倍。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幼兒的興趣與需求,通過生動有趣的動作與語言牢牢抓住幼兒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充分調動幼兒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例如,在主題為“認識大于號與小于號”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因為“大于號”“小于號”形似恐龍張開的嘴巴,所以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幼兒喜歡的恐龍玩具,在活動中通過嘴巴朝前、朝后的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這兩種符號,知道恐龍嘴巴朝前就是大于號,嘴巴朝后就是小于號。
三、 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支架式教學理念的融入策略
(一)搭建問題支架,激活幼兒思維
顧名思義,問題支架是指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依據即將學習的內容以及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這是數學教學活動中易操作而且十分常見的支架,有很強的靈活性。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與幼兒雙向交流,從而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
例如,在指導幼兒認識“>”“<”這兩種符號時,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問題:“小朋友們,我們都學過等于號,表示兩邊的數量是一樣的,相等的。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符號,它們分別是大于號、小于號,我們來猜一猜它們用來表示什么?”這樣既可以消除幼兒對新知識的畏懼心理,又能降低幼兒的學習難度,對提升幼兒數學發展水平有重要意義。
問題支架的功能是給幼兒的思考、探究指出清晰的方向,引起幼兒的認知沖突。教師在搭建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提出的問題要主題明確,可以引發幼兒思考,指向數學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為目標的實現做支撐。②同一個問題盡可能多維度提問。雖然教師構建問題支架是基于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但有些時候,可能問題的復雜程度超過了幼兒的認知水平,難免會出現一些幼兒無法回應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嘗試從其他角度去啟發幼兒,如改變問題開放性、給出答案然后進行反問等。③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一些幼兒教師為了不打擊幼兒的積極性,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提出很多過于簡單的問題,這是無意義的。搭建問題支架的目的是引導幼兒由低層次爬向高層次,若是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就意味著幼兒一直“原地踏步”,這不利于幼兒數學發展水平的提升,甚至會讓幼兒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相反,問題的難度不能太大,否則得不到幼兒有效的回應也是徒勞。
(二)搭建情境支架,實現知識遷移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兩者不可分割。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搭建情境支架,即圍繞數學活動的主題模擬出幼兒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增強幼兒的親切感,降低他們的理解難度,從而引導幼兒將形象具體的事物內化為抽象的知識。情境支架相對其他支架而言更加復雜,教師要保證模擬的場景可以吸引幼兒,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幼兒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應結合活動開展需求創設適宜的情境,比如利用實物創設情境、借助音樂渲染情境、通過語言描述情境等。
例如,在指導幼兒學習“二等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創設媽媽分蛋糕的生活場景,通過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場景,即媽媽買回來一塊圓形蛋糕,如何將這塊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寶寶,請聰明的人來分一分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幼兒產生強烈的“分蛋糕”欲望,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索,學會合理地分蛋糕。而在指導幼兒認識“貨幣”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中的資源如價格標簽、水果、零食、水杯、書本、玩具等模擬“超市購物”的生活場景,營造出幼兒熟悉、親切的學習氛圍。在創設的“超市”中購物、參觀,幼兒學會了認識貨幣和使用貨幣。
情境支架有豐富的功能,可以激活幼兒思維,調動幼兒的能動性并幫助他們遷移應用數學知識。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情境支架,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創設的情境要立足于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幼兒雖然有強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但年齡小、經驗有限、學習能力較差,這些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盲目“拔高”,要在充分了解幼兒綜合素質的情況下創設難度適宜的情境。②創設具有趣味性、連續性的情境,否則幼兒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與求知的動力。教師必須對情境進行趣味化處理,確保幼兒在情境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這樣幼兒學習起來會更加主動、積極,學習動機得到進一步強化,進入良性循環中,這可以讓幼兒持續向上爬。
(三)搭建范例支架,發揮引導作用
幼兒有活躍的思維和較強的模仿能力,因而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搭建范例支架,即圍繞數學教學活動主題展示的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結論性知識、案例、操作等。搭建范例支架是將數學知識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幼兒,幫助幼兒彌補認知不足,克服活動中那些難以理解的抽象性、邏輯性等,使幼兒更好地進入狀態,實現由模仿到創造的改變。
例如,在指導幼兒認識鐘表上的“半點”時,教師可以調動幼兒已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經驗,即以認識鐘表上的整點為范例支架。認識半點與認識整點原理相同,教師再帶領幼兒回顧一遍認識整點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告訴幼兒認識半點也是如此,先看分針再看時針。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鐘表進行操作,或者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將時間調到1:30,告訴幼兒時針超過幾點就是幾點,而分針指向12是整點,指向12的一半6就是半點。
范例支架的作用是示范引導,目的是讓幼兒理解并掌握類型相同的知識規律。范例支架通常具有三個特征,分別是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在搭建范例支架時教師要注意:①選擇的范例要具有典型性,而且要符合數學活動的主題,做到原理與本質相同。②在支架搭建后,教師應立即組織幼兒練習,確保幼兒及時鞏固與遷移剛學習的數學知識。
(四)搭建材料支架,實現自主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他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而布魯納也曾說過,讓學生對材料本身有濃厚的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機。這些都強調要將學習知識與動手操作充分聯系起來。因而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應圍繞主題搭建合適的材料支架,就是提供給幼兒有助于探索數學知識的模型與實物等,以此引導幼兒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
例如,在指導幼兒分類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材料,比如水果的魔術貼,有蘋果、香蕉、火龍果、柚子、橘子、西瓜等,然后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分類,將同一類水果貼在同一欄,也可以引導幼兒從顏色、大小、味道等不同維度分類。又如,指導幼兒進行“8的組成與分解”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準備8根小木棒,指導幼兒嘗試8的不同分法與組成。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小木棒,幼兒深刻地感受到分解與組成的概念,記住8的分解與組成。
材料支架的功能就是讓幼兒有實踐操作的載體,有自主探索的平臺,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材料支架,教師要注重以下幾點:①安全性。幼兒認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但是他們好奇心強,而且性格活潑好動,所以教師在提供材料時要避免提供細小的、鋒利的材料,最大限度地保護幼兒的人身安全。②適宜性。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投放材料,教師通常會追求趣味性,目的是激發幼兒的興趣。但是不能過猶不及,比如提供給幼兒玩具,甚至提供給他們食物,這容易造成活動偏離預設目標,因為幼兒的注意力在玩、吃等上面而不是數學知識探究上,所以教師應遵循適宜性原則構建材料支架。③操作性。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搭建材料支架,要盡可能地適應幼兒經驗水平,不能超出幼兒認知、理解范圍,避免幼兒無從下手。
(五)搭建游戲支架,增強情感體驗
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游戲支架比較常見,其是指通過游戲形式展現學習內容,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要尊重幼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因而教師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搭建游戲支架,利用游戲的趣味性、競技性等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使數學教學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指導幼兒學習“10以內數字組成”時,教師可以提前制作一些帶數字0~9的卡貼,將它們發給幼兒并要求他們將卡貼貼在胸前,然后喊口令如“8,8,8,抱成團”。幼兒根據自己胸前數字找到能夠與自己組合為8的小伙伴,然后抱到一起,而胸前數字大于8的幼兒找不到小朋友則去找老師。這樣的游戲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讓幼兒深刻理解數字組成的內涵。
游戲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活躍教學活動的氛圍,促使幼兒自愿、自主地建構新知識。在構建游戲支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把握好游戲的難度。作為支架的游戲,難度不能太大,盡可能簡單一些,要讓幼兒快速了解游戲規則,并通過游戲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避免游戲“喧賓奪主”。②控制好游戲的時間。游戲時間太長會導致數學教學活動時間被壓縮,而時間太短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而教師要合理把控時間,充分發揮出游戲活動的價值。
四、 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的評價與反思
(一)支架搭建的成功之處
1. 給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指導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強調幼兒有意義的學習,搭建支架為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以及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自主探索和學習的空間,沒有過度干預,選擇在恰當的時機搭建合適的支架。這就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避免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完全放任,也防止機械化傳授知識。搭建支架的過程涉及對整個教學活動實施流程的思考以及對結果的預設,這可以幫助教師深入、全面地思考,有助于提升教學活動的科學性、有效性。基于支架式教學理念開展數學教學活動,幼兒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通過對教師的采訪可知,大多數教師表示自己在數學教學活動,包括活動前的準備以及活動實踐中的操作更加得心應手。此外,因為有“支架”這個框架做指導,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按部就班地展開工作,實際教學情況基本沿著預期的方向發展,這可以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教師尊重幼兒主體性,引導他們合作、互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改變了傳統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高度掌控的局面,不論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還是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都有了很大的空間。
2. 促進幼兒自主建構知識與有意義的學習
以“支架”為載體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給幼兒的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空間。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可以設計梯度性“支架”,給每一位幼兒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平臺,滿足他們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以常見的問題支架為例,教師對數學基礎薄弱、認知能力不足的幼兒,應創設簡單的問題情境,確保他們能夠回答出來。而對數學認知水平較高、思維靈活、學習能力較強的幼兒,則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幫助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實現進一步提升。例如,在主題為“我是破譯專家”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打電話”的情境,但是不直接給幼兒提供電話號碼,而是將電話號碼變成需要運用加減運算的數學計算題目。如“木木老師的電話號碼是:2-1 3+5 9-2 4 5 3 2 5 7 9 8”,鼓勵幼兒破譯號碼的前三位數,然后嘗試撥通這個號碼。對數學基礎薄弱的幼兒,教師可以給他們提供兩種不同顏色的雪花片,要求他們破譯前三位數。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幼兒,則列出11個算式,要求破譯11個數字。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調整支架形式與內容。比如為了豐富支架的層次性,教師可以運用點讀筆搭建層次不同的問題支架,如“我的電話號碼第一個數字是1,第二個數字比第一個數字多4,第三個數字比第二個數字多1,第四個數字與第二個數字一樣……,請問我的手機號碼是多少?”又比如為了提高操作實踐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的參與能動性,教師可以投放骰子,或者組織幼兒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問題支架的難度、層次是不一樣的,幼兒自主思考并操作,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答案。這樣的支架式教學不僅幫助幼兒建構了數學知識體系,讓他們破譯了電話號碼,了解了數字的組成,還在無形中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搭建支架的反思
雖然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了支架式教學理念,效果顯著,但經過深入的反思,仍然發現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糾正。第一,支架偏重操作技術。在所有類型的支架中,工具支架、材料支架等運用比較多。對這些直觀的、具體的支架,教師在搭建過程中偏重操作技術層面。比如在主題“看燈籠找算式題”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精心選擇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的燈籠,將它們懸掛在樹枝上,期待創設熱鬧的情境,幼兒可以發現燈籠上的算式并正確計算。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教師問幼兒答,或者幼兒之間兩兩形式的你問我答,雖然活動氣氛比較熱烈,經過反思后卻發現忽略了能力較弱的幼兒,導致他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游離在外。第二,支架撤銷不及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教師既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去創設,還要重視支架的“漸撤性”。但在實踐操作中,經常出現教師撤銷支架不及時的情況,造成幼兒的操作進入了平臺期,甚至阻礙了幼兒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改善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教師在活動中既要注重新支架的搭建,還要注意到幼兒的實際能力發展水平,仔細觀察他們的學習行為,一旦發現有支架制約了幼兒能力提升時,要及時地調整和撤銷。第三,“最近發展區”把握不足。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融入支架式教學理念,教師應根據幼兒能力發展與學習水平的變化而選擇、搭建支架,以保證支架的合理性、科學性。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無法有效把握幼兒“潛在發展水平”與“實際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導致搭建的支架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反思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
五、 結論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要將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盡可能多地交給學生。”這句話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表現得尤為重要。幼兒園是孩子們接觸數學的初期,這個階段的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認知水平,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數學知識“灌輸”給幼兒,而是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興趣需求,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究。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座龐大的數學大廈,孩子們需要順著支架逐漸往上爬,自己去打開數學世界的大門。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情感態度。教師要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心。讓他們在不斷嘗試、勇于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勇于挑戰、不怕困難的良好品質。
參考文獻:
[1]宋金婷.“支架式教學”指導下大班數學活動師幼互動實踐研究[J].中國教師,2023(10):94-97.
[2]危家蘊.基于支架式教學理念下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0):188-190.
[3]劉佳美,王艷芝,王藝錦.數學活動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實現路徑[J].林區教學,2023(10):117-120.
[4]陳菲.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實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3):28.
[5]周玉芳.幼兒園生活化數學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創新探索——以江山市江濱幼兒園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1):121-124.
[6]陳勤燕.巧用支架式教學模式" 優化幼兒數學教學活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9(Z1):63-65.
[7]施立美.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實踐[J].散文百家,2019(5):157.
[8]李慧莉.幼兒數學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支持性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2023(20):69-72.
[9]石廷廷.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研究[J].好家長,2022(1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