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洪海容(1978~),女,漢族,廣東陽江人,廣東省廣州市南沙欖核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
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的要求,助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教學的關鍵。而初中數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聯系,教師可以從大單元教學入手,將教學內容以單元的形式進行講述,以此來建構學生的知識網絡,為今后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奠定堅實基礎。文章將以初中數學為例,重點針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展開探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105-04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數學學科在初中課程體系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身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探求更有效的教學模式,助力學生的綜合性成長。新課標中提到的大單元教學打破了以往的碎片化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強調學習者用系統性思維學習,這對學生的全面成長有著良好的助力作用。對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將大單元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道路,從而開啟知識整合的新時代。
一、 大單元教學的內涵概要
大單元教學是指教師要結合課標要求和實際學情重新定制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重組為一個完整的新的大單元,使課程呈現遞進的教學節奏,這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中要對知識進行整體性消化,所以大單元教學是聚焦于核心素養教育的。在文章論述中,初中數學教師應根據教材布局和初中生的群體能力水平制訂能夠促進學生整體性發展的教學方案,以此更好地實現“課程核心素養”目標。
二、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初中數學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比較注重學生的中考筆試成績和日常教學進度,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展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既枯燥又低效,從根本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會認識到深化三維目標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于是會設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案。那么,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會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教學任務的規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在分解課標、駕馭教材的基礎上關注學科知識的背后結構,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從無形中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專業化智慧提升。
三、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路徑
(一)重組教學目標,明確主線方向
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引航,數學教師在實施大單元教學前應先制訂整體教學目標,在明確了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再展開教學實踐,以此確保整體教學節奏的合理性。大單元教學更加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所以教師需要通盤規劃,將各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進行有序重組,從而使大單元教學主線更加突出。
以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與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整合教學為例,這兩章內容均為“方程”主題,一元一次方程又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基礎,所以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間的關聯性和實際學情制訂大單元教學目標。在此之前,教師先根據每小節的教學目標梳理出這兩章的教學目標: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
1. 使學生學會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相等關系1. 使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
2. 使學生能夠根據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2. 使學生理解消元思想
3. 使學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3. 使學生學會用代入法、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
4. 使學生掌握檢驗某個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4. 使學生能夠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
5. 使學生學會用估算的方法尋求方程的解5. 使學生能用消元思想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
…………
接著將其中的知識目標進行提煉,而后基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從宏觀角度制訂出更加全面的育人目標:
1. 使學生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使學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在此基礎上借助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以此深入掌握解方程過程中的消元思想、化歸思想;
3. 使學生能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三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制訂出大單元教學目標后,教師將教學目標作為導向,規劃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三元一次方程組的初步認識”“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組、解三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三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等新的教學板塊,隨后在實際教學中按照新的教學規劃展開遞進式教學,以此使教學主線更加明確,為增強整體教學效率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鏈接生活實際,推動整體探索
數學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在數學新課標中多次指出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開啟知識整合的新時代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可以在整合了大單元知識內容后基于知識屬性調取相關的生活元素,并將生活場景作為大單元教學的載體,以此促使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系統化學習模式。
以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十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和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十章《數據的分析》的整合教學為例,這兩章內容屬于“統計”領域,“統計”在實際生活中十分常見,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同一個生活案例將兩章內容關聯在一起。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習了簡單的數據收集、數據分類整理等內容,那么教師便可以在大單元教學導入環節直接引出生活話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調查,某電視臺播放的某個電視劇的收視情況如何、某個班級的學生出生年大多集中在哪一年、本年度最受歡迎的電影是哪幾部等。這些都離不開全面調查。今年元旦節咱們班級會在晚間7點播放新聞、體育、動畫或者娛樂四類節目中的一種,現在我們需要了解全班同學對這四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我們可以怎么知道結果呢?”這一案例的引出會使學生感到非常熟悉,學生面對日常案例也會產生極大的積極性,于是根據小學階段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積極說出了“舉手表決、問卷調查”等方式。緊接著,教師則利用學生說出的“問卷調查”這個答案契機引出課題,并提出新的要求:“問卷設計的內容應該包括調查中所提的問題、答案選項等,請自主制作調查問卷。”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很快制作出了簡潔的調查問卷(圖1)。在所有學生填寫完成后,教師引領學生一起整理調查結果,于是呈現出“DABCBBCBBBC”這樣的形式,教師借此引出新的要求:“這樣的數據整理比較雜亂無章,不便于我們快速分析出哪類節目最受同學們的喜歡,大家認為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這時學生會繼續聯系以往的知識基礎,有的學生會提到“劃正字”的方式,以此清楚地整理出全班同學喜愛各類節目的情況(圖2)。之后,教師繼續引領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繪制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等。當學生初步掌握了數據的分析、整理與描述等方式后,教師繼續延續元旦晚會的生活場景:“在晚間8點觀看了電視節目,咱們班還會舉辦一個踢毽子小游戲,六個人為一組,老師計時后大家開始踢毽子,最終踢毽子平均數量最高的小組為獲勝組。”以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加權平均數”的探究,從而促使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始終保持用數學眼光分析實際問題的思維,有效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品質。
圖1" 全班同學喜愛哪類電視節目的調查問卷
圖2" 全班同學喜愛各類節目的情況
(三)巧借微課視頻,輔助教學整合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如春筍般涌現,其中微課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等優勢,這可以作為輔助數學教師開展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工具,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并促進學生順利完成知識整合。
以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和九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十七章《相似》的整合教學為例,這兩章內容中包含了逆命題和逆定理的定義、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各種判定方法、尺規作圖的方法等,是中考中的重點,也是難點,但知識內容較為繁多,為了促使這兩章內容更好地關聯在一起,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作為每個小節教學的銜接工具。比如,在學習逆命題這樣的概念前,教師可以制作“線段、角、相交線、平行線以及三角形”知識回顧型微課,而后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觀看,使學生加深對已學知識的認識。在講到“全等變換”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平移、翻折、旋轉前后的變化”的動畫演繹。當學生初步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展示本章內容的思維導圖(圖3),以直觀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聯系起每個小節的知識。在“全等三角形”內容到“相似三角形”的過渡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形象地展示“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異同點等。在兩章內容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將典型例題的講解整合在微課視頻中,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觀看。這樣一來,學生還會在微課的輔助下查漏補缺,從而促進大單元學習的整體性鞏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展開另一種形式的大單元教學。鑒于《全等三角形》這一章節具有較強的規劃性,所以教師可以將該單元直接作為大單元教學的所有內容。在引領學生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內容后,教師則引入翻轉課堂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以大單元思路自主學習《相似》這一章的內容。在此之前,教師制作關于“相似”的預習指導類微課,微課中的預習任務貼近《全等三角形》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微課明確接下來的大單元學習板塊,而后根據“全等三角形”的學習經驗展開前置性大單元學習。如此,學生會在前置性學習中形成更加良好的系統學習思維,也會在微課的輔助下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圖3" “全等三角形”的思維導圖
(四)創建實踐活動,深化綜合素養
大單元教學的周期相對單一課時的教學周期較長,初中生在煩冗的學習周期中極易產生不佳的情緒,所以教師可以創新大單元學習模式。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這便可以作為教師創新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思路,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建系統化的實踐活動,由此打破課程的枯燥,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成深度學習的習慣。
以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中的“平移”和九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十三章《旋轉》的整合教學為例,這兩部分內容都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對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趣味性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比如,當學生自主復習了平移、軸對稱的有關概念和性質后,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以往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潛力傾向、性格特點和班級人數等多種因素將大家平均劃分為幾個水平相當的異質小組,以公正合理的分組確保后期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分組結束后,教師告知大家將在全程教學中貫穿合作實踐活動,同時會在每個實踐環節為表現最佳的小組計1分,整個教學結束后會為累計得分最高的小組頒發“獎品”,以此激勵全員的好勝心與進取心。接著,教師便在實際教學中結合教學進度陸續引出實踐任務:
1. 將四邊形ABCD平移,使點B的對應點為點D,請作出平移后的圖形,組內成員互相檢查,并確定最終的實踐成果;
2. 組內任意兩個成員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OAB,其他成員將三角形OAB繞O點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度得到三角形OEF,而后大家一起探討旋轉中心、旋轉角分別是什么;
3. 請根據中心對稱、對稱中心的概念作出一個圖形關于某點成中心對稱的對稱圖形;
4. 請共同用一些簡單圖形完成一幅繪畫作品,其中要包含平移、旋轉、中心對稱等要素;
……
這樣一來,各組成員既能在實踐活動的思維碰撞過程中取長補短,又能通過實際操作順利掌握大單元課程中的概念性質,從而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獲能長知。
四、 結論
總而言之,在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視角下,初中數學課程開展大單元教學模式對正處于發展能力素養關鍵期的初中生有著良好的幫助。在文章論述中,數學教師通過重組教學目標、鏈接生活實際、巧借微課視頻、創建實踐活動等多條路徑促進了知識整合,使學生深入系統學習中,親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海燕.指向核心素養: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23(43):110-113.
[2]胡典順,鐘琳.數學核心素養測評之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分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3(10):42-45.
[3]丁琳琳.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分析[J].智力,2023(28):96-99.
[4]阮萍揚.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J].學周刊,2023(29):61-63.
[5]馬英.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界,2023(25):50-52.